欒心晨
書,人人可讀,似乎也應該是人人肯讀,人人會讀。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面前恰有一份“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上榜書目皆是中外名著。經(jīng)典書籍竟遭如此凄慘下場,不免讓人驚愕。
細看這些被打入冷宮的經(jīng)典之書,固然可以用調(diào)查人群沒考慮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因而不具備代表性等原因聊以自慰,但我們依然不能放棄這樣的思考:前人的智慧成果何以淪落至此?
作家的職責不僅在于反映一個時代,更在于喚醒一個時代。真正的作家,一定抓住了生活中最微小的塵埃并把它收集起來,日日夜夜地洗濯、沉淀,最終將之燒制成一朵閃光的“金薔薇”。無論你的條件有多么苛刻,榜上提名的作品都可以當之無愧地列入其問。我們固然可以說自己現(xiàn)在生活的時代與作品描寫的時代相去甚遠,這種時空差異讓我們與作者產(chǎn)生隔膜與距離,于是便不愿去讀。即便我們承認某些古代作品中所謂的忠義觀、生死觀在今天已顯得“另類”,但也絕不能簡單地把它們定義為落后,更不能因此而忽視了文學作品的共性——對于人基本價值與存在的探討,對人生意義的追求,對人與外物關(guān)系的研究,這些都是跨越時空的永恒。若是明白了這點,那為什么我們還是死活讀不下去呢?
恐怕關(guān)鍵還是在于個人??纯次覀兯幍臅r代吧,或許可以用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那句話來形容: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大部分人早已在現(xiàn)實社會中筋疲力盡,紛繁復雜的生活已使他們遲鈍而麻木,疏于對精神世界的經(jīng)營和鍛造。于是,讀書于他們而言,更多是一種消遣,一種在工作和家庭之外獲得放松愉悅的途徑。至于探索先哲的思想歷程、通過與智者的對話提升自我,如此閱讀觀不僅不現(xiàn)實,而且可能是痛苦的。但我們知道,真正的讀書從來都是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走進那個經(jīng)常與現(xiàn)實格格不入的世界。這種閱讀往往不僅不能舒緩現(xiàn)實帶來的疲憊,甚至會造成讀者與現(xiàn)實愈加緊張的關(guān)系:它會促使你去質(zhì)疑,去審視,去推倒重來。這種閱讀的對象,顯然是,也只能是經(jīng)典名著。
消遣娛樂的閱讀觀無形中剔除了人類文學的經(jīng)典,遇見便“死活讀不下去”。它非一朝一夕而成,有時候恐怕要追溯到一個人幼年時期所受的教育,再加之成年后的個人經(jīng)歷、交往人群、職業(yè)環(huán)境等。
只有那些真正把讀書看作人生大事、樂事的人,才會靜下心來去細細品味經(jīng)典書籍;只有把讀書視為提高教養(yǎng)的途徑的人,才會有勇氣去攀登人類文學的高峰。而他們,自會在今后的人生路上獲得冥冥之中的感悟。書,向來是于無用中有大用。
讀得下去也好,讀不下去也罷,閱讀終究是件私事。對社會來說,只有改變讀書的觀念,才有可能在當代讓曾經(jīng)的經(jīng)典煥發(fā)生機。當然,不必強求。書,本就多樣,況乎人?人,本就多樣,況乎思想?
名師點評
撥開表面看本質(zhì),“死活讀不下去”的背后其實是淺薄的閱讀觀念,這是本文作者主要探討的問題。時代對人的最大影響是觀念的形成,能說到這一點,思考便具有了一定的深度。
(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