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平
《消失的民國》系列散文(11—12)
介子平
據(jù)考證,近代詩歌的翻譯,始于美國詩人郎費羅的《人生頌》一詩。此詩于同治三年(1864)曾被英使威妥瑪譯為“有意無韻,似通非通”之作,這年又經(jīng)時任總理衙門大臣的董恂加工潤色,成為七絕“長友詩”九首,于1872年刊行在《蕉軒隨錄》上。而董恂也被錢鐘書稱之為“具體介紹近代西洋文學(xué)的第一人”。
莫將煩惱著詩篇,百歲原如一覺眠;
夢短夢長同是夢,獨留真氣滿乾坤。
天地生材總不虛,由來豹死尚留皮;
縱然出土仍歸土,靈性長存無絕期……
1906年,當(dāng)蘇曼殊在日本與母親享受難得的天倫之樂時,有感于拜倫與自己人生體驗之相似,其“泛舟中禪寺湖,歌拜倫《哀希臘》之篇,歌已哭,哭復(fù)歌,梵聲與流水相應(yīng),蓋哀中國之不競,而以倫身世身況。舟子惶駭,疑其癡也”。譯詩曰:
巍巍希臘都,生長奢浮好;
情文何斐斐,荼輻思靈保。
征伐和親策,陵夷不自葆;
長夏尚滔滔,頹陽照空島……
蘇譯采用了五言古體,其“按文切理,語無增飾,陳義悱惻,事辭相稱”的譯風(fēng)頗受好評,此詩曾傳誦一時。是年,他又翻譯了拜倫的《贊大?!贰度小返仍姟?/p>
與《哀希臘》的任誕激越、筆酣墨飽不同,蘇曼殊所譯雪萊的《冬日》詩則頗具王維松風(fēng)水月、幽靜寂寥的意味:
孤鳥棲寒枝,悲鳴為其曹;
池水初結(jié)冰,冷風(fēng)何蕭蕭。
荒林無宿葉,瘠土無卉苗;
萬籟盡寥寂,惟聞喧桔槔。
胡適23歲時,不滿蘇曼殊譯本,自譯《哀希臘》,其第十五節(jié)曰:
注美酒兮盈杯!美人舞兮低徊!
眼波兮盈盈,一顧兮傾城;
對彼美兮,淚下不能已兮;
子兮子兮,胡為生兒為奴婢兮!
胡適日記謂“此章譯者以為全篇最得意之作”。
1907年,周作人在日本翻譯英國哈葛德、安度闌合著小說《世界欲》,書里共有詩長短約20首,其中的《厲祠》,為女神所唱的情歌,所譯采用的是楚辭句式:
婉婉問歡兮,問歡情之向誰,
相思相失兮,惟夫君其有之。
載辭舊歡兮,夢痕溘其都盡,
載離長眠兮,為夫君而終醒。
噩夢襲斯匡床兮,深宵見茲大魅,
鬘汝歡以新生兮,兼幽情與古愛。
胡噩夢大魅為兮,惟圣且神,
相思相失兮,忍予死以待君。
《枕草子》第一段《四時情趣》起首四句,周作人譯:春天是破曉的時候最好。夏天是夜里最好。秋天是傍晚最好。冬天是早晨最好。于雷譯:春天黎明最美。夏季夜色迷人。秋光最是薄暮。冬景盡在清晨。林文月譯:春,曙為最。夏則夜。秋則黃昏。冬則晨朝。三者相比,周譯旨在白話詩格調(diào),但少了韻律節(jié)奏,于譯有形象美,卻少了雋永之味,還是林譯好,有古風(fēng),且精悍精煉。
1916年,陳獨秀以騷體式翻譯美國國歌《亞美利加》:
愛吾土兮自由鄉(xiāng),祖宗之所埋骨。
先民之所夸張,頌聲作兮邦家光。
群山之隈相低昂,自由之歌聲抑揚。
1924年,印度詩人泰戈爾來華,與姚華用詩和藝術(shù)互相交流,嗣后,姚將泰戈爾的《飛鳥集》以古體五言詩形式譯作《五言飛鳥集》出版。學(xué)者葉恭綽在序中寫道:“取印度詩人泰戈爾《飛鳥集》之集,而悉節(jié)為五絕者,此在吾國翻譯界不能不謂異軍特起?!奔袖浽姺?56首。
其一:
飛鳥鳴窗前,飛來復(fù)飛去。紅葉了無言,飛落知何處。
其六:
白日既西匿,眾星相代明。如何偏淚眼,獨自擁愁城。
其十二:
無住海潮音,日夜作疑語。問天何言答,默默與終古。
其十八:
我身不自見,我見非真相。如將影悟身,謂身亦已妄。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作《自由與愛情》,于1929年被“文聯(lián)五烈士”之一的殷夫翻譯了過來: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1940年,著名語言學(xué)家王力以王了一的筆名,翻譯波德萊爾的《惡之花》??紤]到原作的格律相當(dāng)嚴(yán)謹(jǐn),而白話文又不足以傳達其精妙處,遂以五、七言古詩和樂府詩形式翻譯《惡之花》,共計五十八首。其譯《信天翁》如是:
海上有大鳥,名曰安巴鐸。
??秃檬抡?,捕養(yǎng)以為樂。
長隨萬里程,共逐風(fēng)波惡。
可憐天外王,局促系繩索。
安巴鐸即信天翁直音譯。此譯充滿象征寓意與對比手法,頗具莊子的筆力。
法學(xué)家吳經(jīng)熊是位虔誠的基督徒,其1940年代中期出版了翻譯圣經(jīng)《詩篇》的《圣詠譯義初稿》,筆調(diào)直追詩經(jīng)。他將大衛(wèi)所言“人算什么,你竟顧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并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譯作:
靜觀宇宙內(nèi),氣象何輝煌。
瑞景燦中天,星月耀靈光。
何物渺渺身?乃系爾慈腸。
何物人世子?圣眷迥異常。
此等瑯瑯上口、老嫗?zāi)芤鞯脑娮?,儼然白樂天等等先哲所為,翻譯到了這等程度,已為化境矣!沒有學(xué)貫中西的才智,沒有滿腹珠璣的素養(yǎng),恐難有這樣的出手。當(dāng)年的嚴(yán)復(fù)、林紓有這樣的風(fēng)采,后來的朱生豪、傅雷有這樣的風(fēng)采。林琴南合譯小說,口述者未畢其詞,而紓已書在紙,能一時許譯就千言,不竄一字。林譯《巴黎茶花女遺事》于光緒二十五年在福州畏廬刊行后,一時風(fēng)行全國,洛陽紙貴。此乃中國介紹西洋小說的第一部,為國人見所未見。嚴(yán)復(fù)作《甲辰出都呈同里諸公》嘆曰:“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足見其“不脛走萬本”之盛況。
1969年林語堂與廖翠鳳舉行結(jié)婚50周年慶典。林語堂為妻準(zhǔn)備了一副金質(zhì)手鐲,上鑄“金玉緣”三字,并刻了詹姆斯·惠特坎·李萊的不朽名詩《老情人》。林語堂將其譯成中文五言詩:
同心相牽掛,一縷情依依。
歲月如梭逝,銀絲鬢已稀。
幽冥倘異路,仙府應(yīng)凄凄。
若欲開口笑,除非相見時。
到底是文章大家,林先生的如此譯詩,后人再不會有了,類似者,殷夫的譯詩也再不會有了。嚴(yán)復(fù)有信、達、雅“譯事三難”之說,林語堂也有翻譯藝術(shù)的“三說”:“第一是對原文文字上及內(nèi)容上透徹的了解;第二是譯者有相當(dāng)?shù)膰某潭?,能寫清順暢達的中文;第三是譯事上的訓(xùn)練,譯者對于翻譯標(biāo)準(zhǔn)及手術(shù)的問題有正確的見解。”任鴻雋對科學(xué)翻譯中的“雅”曾提出過尖銳的反對意見,但對于文學(xué)作品,似乎未見異議。
“翻譯是又一次創(chuàng)作”,即意譯之所指。意譯最見譯者學(xué)養(yǎng),而直譯所見,重在技術(shù)。葉公超當(dāng)年曾對學(xué)生講:“龐德翻譯中國的《詩經(jīng)》,林琴南翻譯西洋小說為中文,其中美妙傳神處,可以拍案叫絕。雖然龐德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中文,林氏不懂英、法原文,翻譯時通過別人敘述情節(jié),但一段情節(jié)還沒有完結(jié),林氏早就把那一段譯文寫得妥妥當(dāng)當(dāng)了,有時比原文還要通達簡潔,真是了不起的事!”意譯直譯之是非高下,喋喋不休有年,似乎已成格不入爭執(zhí),以我之拙眼陋見,科技類文獻宜直譯,文藝類作品意譯為妙,詩歌尤如此。阿拉伯詩人阿多尼斯曾言:“叛逆是忠實的一部分。小說的譯者不一定是小說家,但詩的譯者最好是詩人,或具有詩性的翻譯家?!?964年,中蘇邊界談判,中方指責(zé)蘇聯(lián)方面貪得無厭,用了成語“得隴望蜀”,經(jīng)翻譯后,蘇方代表頓時抗議,說中國人污蔑蘇聯(lián)對其甘肅、四川有領(lǐng)土野心。由此足見翻譯之難,雅譯尤不易。
《史記·李斯列傳》云:“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zhí),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fù)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李斯臨刑前與其子說的這段話,頗意味深長。陸機臨終前的思緒也回到了兒時的家鄉(xiāng):“華亭鶴唳,豈可復(fù)聞乎?”金圣嘆因哭廟案獲罪,臨刑前寫信予兒子:“咸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我無遺憾矣!”此幽默氣味苦澀,猶食不已,與李斯語堪有一比。意氣自若,神態(tài)鎮(zhèn)靜,臨刑前的幽默是搜奇抉思,還是脫口而出?但臨刑前的轉(zhuǎn)軸撥弦、輕攏慢捻,該是似訴平生的低眉信手吧。以“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不為物用,無益于今,有敗于俗”獲罪的嵇康,“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xué)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迸R刑前神色不變,索琴彈奏,哪有慌張失措、秋毫亂象,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依然倜儻如故,卓異非常,奏畢還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難怪《世說新語》要將其歸入“雅量篇”?!妒勒f新語》還記王戎七歲時事:“魏明帝于宣武場上斷虎爪,縱百姓觀之。王戎亦往看?;⒊虚g攀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顛仆,戎湛然不動,了無恐色?!薄妒酚洝と辶至袀鳌份d:劉邦擊敗項羽,引兵北上圍魯時,魯中諸儒仍“講誦習(xí)禮樂,弦歌之音不絕”。臨亂不驚,弦歌之音不絕,此即儒之傳統(tǒng)矣。
太元八年,前秦主苻堅親率百萬大軍南下,志在吞滅江東,統(tǒng)一天下。軍情危急,建康為之震恐。東晉宰相謝安卻鎮(zhèn)定自如,以征討大都督的身份負責(zé)軍事,遣弟謝石、侄謝玄等帥師八萬北上御敵?;笡_擔(dān)心京師安危,欲派精銳三千前來拱衛(wèi),被謝安拒絕。謝玄心存忐忑,臨行問策,謝安也只答“已安排好了”,便絕口不談軍事。謝玄又使張玄打聽,仍緘口此事,卻拖著他下棋。張玄棋藝本在謝安之上,但面對兵臨城下、弩拔箭張形勢,方寸已亂,無意戀戰(zhàn),謝安則神定氣足,心安理得,結(jié)果玄輸?!稌x書·謝安傳》曰:“玄等既破堅,有驛書至,安方對客圍棋,看書既竟,便攝放床上,了無喜色,棋如故。客問之,徐答云:‘小棵輩遂已破賊?!攘T,還內(nèi),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zhèn)物如此。”急迫的從容是真急迫,從容的急迫乃真從容?!稌x書·王獻之傳》記一事:“嘗與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發(fā),徽之遽走,不遑取履。獻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币环N風(fēng)流吾最愛,南朝人物晚唐詩,此皆魏晉風(fēng)度也。
南朝宋明帝時,王景文官至宰相,其妹為皇后,王多次請辭高位,且托辭不娶公主,但明帝擔(dān)心身后江山易姓,終于還是要賜他死。此時景文正在江州與客下棋,讀過敕書后,將其與毒酒放至棋枰之側(cè)。一局完畢,斂納奩畢,從容道:“奉敕賜死?!狈綄㈦窌究?,然后舉鴆謂客道:“此酒不堪相勸?!彼煲伙嫸^。
琴棋書畫,古之雅玩也,棋者,猶“六藝”之射科。棋風(fēng)之盛,不知何時為最。然則這幾則故事中臨危不紊、了無懼色的名士,皆處六朝,由此可見,六朝棋風(fēng)為盛。關(guān)于謝安,《晉書》中還有好“下棋吟詠,攜妓游賞”的記述。有了如此風(fēng)采,可以推斷,名士對弈與俗子推枰或有大不同。觀俗子坐井論天、目光如豆式的布陣與爭執(zhí)不休、面紅耳赤式的計較,在名士手下如何變成插科打諢、指東說西式的趣事,變成舉輕若重、烹制小鮮式的謀略,定是件賞心樂事。蕭統(tǒng)在《陶淵明集序》中言:“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惫势淙て渲\皆在棋枰之外,寄棋為跡者也?!吧w世功名一局棋”之說,豈是戲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是看開了,之所以能看得開,是因為窺得了結(jié)局。自古皆有死,遲早而已,坦然即可淡然,如此,便不至于喜形于色、悲形于色了?!奥嗜慌R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蘇軾在《留侯論》中稱此等人為“天下有大勇者”。當(dāng)年李斯與兒子同赴法場,侃侃談起陳年往事:“吾欲與若復(fù)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手?!贝苏{(diào)弄與王景文“此酒不堪相勸”彼諧謔,皆豪邁澎湃、語驚四座之悲壯語,真名士也。謝安的不以為然,連史傳都說他有些“矯情”。1942年,傅抱石據(jù)此故事繪制了《東山報捷圖》,以表達渴望抗日傳捷的心聲,其高妙之處還在于,率意間刻畫出了謝安聞報時,逸然中的那一絲驛動之態(tài)。面對投鞭斷江、十倍于己的強胡,其自信源自戰(zhàn)前的縝密分析,以及起初祖逖、桓溫的四次北伐經(jīng)驗,但戰(zhàn)局畢竟不同于棋局,棋局紛紛戰(zhàn)局攘攘,誰能說下棋不是一種諱莫如深的掩飾,一種手摹心追的演戰(zhàn)。杜甫于《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先是“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再是“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xiāng)”。詩人的心潮翻騰,思緒起伏,抒發(fā)以吐快,躍然于紙端,而神色不動、鎮(zhèn)定自若則是作為政治家的素質(zhì)。謝安是士族,是士族中的真名士,但不是詩人。
曹操要以誨謾誹謗之罪捕殺桀驁不馴、方頭不劣的文壇領(lǐng)袖孔融孔文舉,當(dāng)張牙舞爪、兇橫暴悍的軍卒入得門時,孔融的兩個兒子正頭也不抬地下著棋,而“了無遽容”,即毫無驚慌恐懼之象。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他的兒子不緊不慢地上前道:“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fù)有完卵乎?”此時他的大兒子九歲,小兒子八歲。說這兩個垂髫小兒是名士,恭維過了,但他們身上卻有著言傳身教、夏雨雨人的名士父親的影子?!妒勒f新語》記述了這則故事。西晉劉琨官場失利后,在押獄中,自料必死,從容素常地寫下了長詩《重贈盧諶》,其中的“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竟是其最為流傳的詩句。
一次,蘇軾乘船旅行。“將至曲江,船上灘欹側(cè),撐者百指,篙聲石聲犖然,四顧皆濤瀨。士無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變多矣。置筆而起,終不能一事,熟于且作字乎?!保ㄒ姟稏|坡題跋·書舟中作字》)于激流舟中揮毫作字,東坡先生的身影好瀟灑!順治康熙年間詞人董俞,也有風(fēng)舟做詩的經(jīng)歷,據(jù)王《今世說》載:“董蒼水(俞)渡洞庭至鹿角山,風(fēng)大作,波翻浪涌,上流覆舟,蔽湖而下。僮仆震懾?zé)o人色,董怛然危坐,賦二詩投湖中,竟得無恙。數(shù)時輒行三百余里,見者疑有神助?!?/p>
戊戌變法失敗后,譚嗣同勸退了一批批營救他的志士,當(dāng)衙門武裝沖進瀏陽會館時,譚還在悠閑飲茶,笑看著這些兵卒的張皇失措。這已是政變后的第四天了?!熬土x之日,觀者萬人,君慷慨神氣不少變”。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1934年春,陳獨秀與彭述之一同由上海押解南京受審,在火車上,陳竟懵騰大睡,鼾聲大作,一直至下關(guān)時才被喚醒。面對如此的滔天大禍、滅頂之殃,平常人必是輾轉(zhuǎn)反側(cè),倉皇失措,安能恬淡夢鄉(xiāng),從容局外。江蘇高等法院開審時,其“態(tài)度安閑,顧盼自若,有時且雋語哄堂”。陳此時固然有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的坦蕩胸懷和心安理得,但有里及表、囫圇盡數(shù)皆不受煩擾驚擾者,乃至高境界,乃當(dāng)今的真名士。此頗有當(dāng)年蘇東坡的氣度。據(jù)宋人何《春渚紀(jì)聞》卷六記述:“某初逮系御史獄,獄具奏上,是夕昏鼓既畢,某方就寢,忽見一人排闥而入,投篋于地,即枕臥之。至四鼓,某睡中覺有撼體而連語云‘學(xué)士賀喜’者,某徐轉(zhuǎn)仄問之,即曰‘安心熟寢’,乃挈篋而出。蓋初奏上,舒之徒力詆上前,必欲置之死地,而裕陵初無深罪之意,密遣小黃門至獄中視某起居狀。適某晝寢,鼻息如雷,即馳以聞。裕陵顧謂左右曰:‘朕知蘇軾胸中無事者?!谑羌从悬S州之命?!?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據(jù)唐《關(guān)于周作人》回憶:“消息傳到北平,周作人在北大上六朝散文課,課程每次為兩小時,上完一小時之后,他面露悲痛之色,對學(xué)生說,魯迅去世,下一節(jié)課暫時告缺了。”這“下一節(jié)課”,便是謝安的“屐齒之折”。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得知臨死的消息時,正在伏案書寫絕筆詩,他一邊手不停揮,一邊鎮(zhèn)靜地說:“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辈⒏桨险Z,末署“秋白絕筆”。這時,宋希濂和三十六師的大部分干部,約百余人,先后走到堂屋里來。三十六師煞有介事地舉行了軍法開庭宣判。宋希濂后來回憶道:九時二十分左右,瞿秋白在蔣先啟的陪伴下走出房間,仰面向站在堂屋里的這些軍官們掃視了一下,神態(tài)自若,緩步從容地走出了大門,坦然正其衣履到中山公園涼亭前拍照。一位臨場記者當(dāng)日報道說,瞿來到公園,“全園為之寂靜,鳥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見菲菜四碟,美酒一,彼獨坐其上,自斟自飲,談笑自若,神色無異?!辈彤?,出中山公園,步行二華里多,至刑場,系長汀西門外羅漢嶺下蛇王宮養(yǎng)濟院右側(cè)的一片草坪。瞿一路手持香煙,顧盼自如,緩緩而行。沿途唱歌,《國際歌》是用俄語唱的。到達刑場后,瞿盤膝坐在草坪上,對劊子手微笑點頭道:“此地甚好!”飲彈灑血,從容就義。
1937年,聞一多主持侄女的婚禮,日軍突來空襲,以致停電,眾人驚慌躲避。聞在黑暗中高聲宣布:“結(jié)婚乃人生大事,豈能因敵人搗亂就中止舉行!希望大家保持鎮(zhèn)靜!”婚禮繼續(xù)進行。1945年,西南聯(lián)大舉行“五四”紀(jì)念會,忽降傾盆大雨,秩序大亂。聞一多在臺上擲地有聲地道:“今天是‘雨洗兵’,武王伐紂、陳師牧野之時,正如今日。“秩序頓時井然。聞先生也有泰山崩于前而不色變的名士氣質(zhì)。同樣在抗戰(zhàn)時期,袁鴻壽在桂林七星巖宴請梁漱溟,二人在巖外一棵樹下正閑聊時,敵機突至,盤旋于上空。袁大驚失色,萬一中“頭等獎”,何以對天下人!而梁漱溟鎮(zhèn)定自若,聊天如常。1942年初,香港陷落,梁在敵機彈雨之中安然打坐,人問其故,他說:“我尚有大業(yè)未成,不會遽死!”1939年,梁漱溟視察敵后游擊區(qū)長達八個月,數(shù)次遭遇日偽軍。6月10日《日記》云:“黎明行抵連谷峪,入民家小睡,遽聞槍炮聲,知前方已發(fā)生戰(zhàn)事。出門遙見敵騎在西面山嶺上,空中并有飛機,即向東向南趨奔?!?月25日《日記》云:“此時洞內(nèi)空無他人,可以走動向外瞭望,對面山頭敵人旗幟、軍官皆在目中。約十時后戰(zhàn)場轉(zhuǎn)至西北方,槍聲稀少,敵旗撤走,三兩敵人下山搜索,兩次經(jīng)洞口外走過,卻不入內(nèi)探視,我等乃得以安然無事?!焙退械娜藷o不說他膽子大,不管遇到什么險情,他總是神色自若,如同無事。梁漱溟之所以能有驚無險地逃過一次又一次的劫難,應(yīng)歸功于他處變不驚、鎮(zhèn)定自若的良好心態(tài)。梁漱溟在險境中為何能做到若無其事呢?他說:“我心中何以能這樣坦定呢?雖然這其間亦有一種天分的,但主要還由于我有一種自喻和自信。自喻,就是自己曉得。我曉得我的安危,不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關(guān)系太大的一件事。我相信我的安危自有天命,不用擔(dān)心?!?/p>
據(jù)陳永迪《我參與的揪彭德懷行動》云:“彭德懷臉上沒有那個年代常見的被紅衛(wèi)兵抓時的驚恐狀,這位為民請命心中無愧的彭大將軍不一樣,腰板挺直,面無懼色,氣度不凡。他畢竟是統(tǒng)帥過百萬大軍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元帥。”據(jù)陳永貴回憶:“毛主席重病時,要身邊的人請江青立刻回京,江青接到絕密電報,手都發(fā)抖了,但別人一進去,她馬上恢復(fù)了常態(tài),吆喝大家打撲克,等火車,我親眼見她幾次出錯牌,她雖在打牌,但緊張得不停地看表,我知道她在控制感情。”此為大人物臨大事的現(xiàn)代版本。
1934年的民國初級小學(xué)國語課本第七冊十三課,描述了泰坦尼克號沉沒事件:“男客聽了船長的命令即刻退后,等到婦女和小孩都下艇了,然后依次下去。船就要沉沒了,來不及下艇的人都站立在船上,仍然很鎮(zhèn)靜,樂工依然奏樂,只聽得悲壯的歌聲,慢慢隨著船身沉入海底。”此為名士教育。
蘇洵《心術(shù)》云:“為將之道,當(dāng)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贝说让浚瑹o疑皆已先治得了心。
(責(zé)任編輯高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