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云 陳松
【摘要】《人面桃花》中諸多人物都在構筑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汲汲營營一生也沒有得到實現。陸秀米以其帶有濃厚情感的理想主義加入了尋找并構筑“桃花源”的隊伍。但陸秀米在這個過程中,迷失了自己,被時代裹挾在大潮流中。最后她在普濟的實驗,以被捕入獄告終。但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陸秀米找到了自己。
【關鍵詞】桃源夢;迷失;尋找;
【中圖分類號】G634 【文獻標識碼】A
《江南三部曲》在2015年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其頒獎詞中說:“三代人的上下求索,交織著解放的渴望和夢想的激情,在興衰成敗與悲歡離合之間,個體的性格和命運呼應著宏大的歷史運動。”《人面桃花》作為三部曲的第一部,同樣也體現著這樣的追求。但筆者無意進行全面解讀,當然也解讀不了。筆者對于“個體生命和性格呼應著宏達的歷史命運”這一說法有不同的理解,在筆者看來,這應是在歷史的大潮流下,個體的性格和命運被時代洪流裹挾而下的迷失與自我找尋。
一、桃源夢——時代洪流下,知識分子的追求
沈從文在《桃源與沅州》曾就自陶淵明寫出《桃花源記》后的歷代文人的桃源情節(jié)寫道:“全中國的讀書人,大概從唐朝以來,命運中注定了應該讀一篇《桃花源記》,因此把桃源當成一個洞天福地……千余年來,讀書人對桃源的印象,既不怎么改變,所以每當國體衰弱發(fā)生變化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章也就增加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梢哉f,當處于和平之世,古代讀書人多有一種李白式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高人”入世觀念,而若處亂世,則會想起陶淵明筆下類似老子“小國寡民”形態(tài)的桃花源,作為隱世之所。但歷來推崇“桃花源”的文人所做的或是隱于山林以自我消遣,或是雖心生向往但如春夢一去了無痕,歷來實踐者少之又少。就像丁樹則說陸侃老爺一樣,“……卻不知修身養(yǎng)性,攤書自遣,整日沉湎于桃花虛境之中,遂至瘋癲,可笑亦復可憐”。而陸侃沉迷于“桃花虛境”后所做的也只是離家出走不知所蹤。
陸侃因“桃源圖”發(fā)瘋,砍掉家中所有的樹,栽種桃樹,還“要在全村家家戶戶的門前都種上桃樹”,“要在普濟造一條風雨長廊,把村里的每一戶人家都連接起來”,為的就是讓“普濟人免除日曬雨淋之苦”。父親離家出走后,秀米一直在找尋了父親發(fā)瘋原因,覺得自己的父親并不像人們認為的那樣瘋癲。幾乎是和父親出走同時,陸家來了一位隱藏的革命者張季元,秀米第一次見到革命者張季元就覺得他“雖說外表有點自命不凡,可細一看,確是神情陰冷,滿臉的抑郁之氣,似乎不像是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但革命者張季元所能做的也只是聯絡當地革命者企圖發(fā)起一場起義攻占梅縣,但因消息泄露而被殺并拋尸河中。至此,“桃源夢”還只是虛境,只是人們心中所向往的理想社會。但陸秀米被土匪搶劫到花家舍后她才知道,這一理想社會被辭官隱居的花家舍總攬把王觀澄所踐行。這就不得不提及“桃源夢”是一種怎樣的夢境。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寫道:“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蓖跤^澄在被殺之時,通過夢境向秀米訴說了自己所踐行的桃花源,“桑竹美池,涉步成趣;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春陽召我以煙景,秋霜遺我以菊蟹。舟搖輕飏,風飄吹衣,天地圓融,四時無礙。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洵然有堯舜之風。就連家家戶戶所曬到的陽光都一樣多”,陸侃要在普濟建設風雨長廊的“這一瘋狂的設想竟然在一個土匪窩里變成了現實”。毫無疑問,這就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但王觀澄在建立了花家舍之后,“每天看著那白云出岫,飛鳥歸巢,忽然心有憂戚,悲從中來,不可斷絕”,常常自言自語,“我親手建了花家舍,最后,又不得不親手將它毀掉”。這種毀掉并不是物質層面的摧毀,而是內在“桃源夢”精神的墮落,稍有不合理想的就是一種“毀掉”。這是理想主義者的悲哀,王觀澄堅奉的“桃源夢”也是韓六所說的“執(zhí)念”,最后讓他死不瞑目。秀米在經歷了花家舍的一系列變故后遠赴日本,回鄉(xiāng)后成立了普濟地方自治會,建設育嬰堂、書籍室和養(yǎng)老院等,還“準備修建一道水渠,將長江和普濟所有的農田連接在一起”,最后由于經費緊張變賣家產,革命還未開始因為翠蓮的背叛而家破人亡。
秀米在經歷了自我“禁語”的懲罰后,來到花家舍的小島上聽到韓六說:“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個被圍困的小島”,心若是“小島”,又如何與外人進行交流,又如何構筑“桃源夢”?!疤以磯簟痹谧鰤粽吆驮靿粽呤种杏蔁o到有,所有的實踐皆以失敗告終。這些人無不是用一種自己所理解的標準來統(tǒng)一所有人的思想,以自己的“桃源”來取代其他人的“桃源”,而不是從大眾層面來建設“桃源”,這種近乎偏激的行事也預示著失敗的結局。
但在饑荒光臨普濟,秀米用僅有的一袋糧食施粥給普濟百姓,沒有原先擔心的哄搶,外鄉(xiāng)來的乞丐站在取粥的隊伍里也沒有遭到同鄉(xiāng)人的驅逐,村民也自發(fā)地貢獻一些能吃的食物??粗@一幕幕場景的陸秀米,“想起了張季元以及他尚未來得及建立的那個大同世界;想起了自己在花家舍的日子,那個夭折了的普濟學堂;還有父親出走時所帶走的那個桃花夢?!笨嘈慕洜I出的桃花源皆失敗了,但施粥的場景不就是“桃花夢”所具有的內在精神的體現嗎?
二、迷失與找尋自我——陸秀米的回家之旅
在小說中,陸秀米的出場方式并不是很獨特,沒有讓讀者印象深刻的事情發(fā)生,唯獨是父親陸侃選擇在這一天離家出走,而且是在女兒的注視下,“提起箱子,倒退著走了出去,就像是擔心驚擾了什么人似的,輕輕地帶上門。兩扇門都合上了”。這是一個簡單的女子,甚至都會問“人家種出來的糧食,怎么會好端端地送到咱家來?”但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女孩子,因為容貌的秀美讓她注定了要做出一番不同于常人的事業(yè)。
先是革命者張季元對她的愛。張季元仔日記中寫道陸秀米:“目如秋水,手如柔荑,楚楚可憐之態(tài),雪凈聰明之至,令人心醉神迷”,張季元應該在就見到秀米的第一眼就喜歡上了她,以至于其日記里對秀米進行各種夸贊和思想掙扎。但這段愛情故事還沒有來得及發(fā)生就隨著張季元被殺而死去。在來到花家舍后,王觀澄在夢里告訴秀米:“實際上我也沒有見過你,不過,這不要緊。我知道你和我是一樣的人,或者說是同一個人,命中關注定了會繼續(xù)我的事業(yè)”。這是一個命中注定,雖未謀面也未說有接觸便已知道秀米是同道中人。
在王觀澄和秀米對話中,秀米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除了死”。秀米從事革命工作并不是發(fā)自內心地想去做,作為一個情感性的理想主義者,走上追尋桃源之路并不是她的主動選擇,而更多的是受到她父親、張季元和王觀澄的影響。秀米的桃源實際上是和情感聯系在一起的,這種情感里面有對父親的懷念,有對張季元青春期遺留下的愛慕還有對王觀澄的敬畏。同時,她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姑娘,雖然在再次回到普濟后表現得很冷漠,翠蓮認為“她已不再是十年前的秀米了”,她和她母親第一次見面,也是“沒有多余的話”。但秀米在知道翠蓮私通龍守備,卻沒有采取措施阻止這種使革命流產的舉動,明明知道卻選擇了沉默。在翠蓮再次乞討到陸家,秀米還是問了喜鵲“怎么,翠蓮到底還是不肯來?”仿佛過去的背叛都不曾發(fā)生過。在得知朝廷要對他們進行圍剿身邊聚集的那些人都各奔東西后,秀米就像是什么事都沒發(fā)生似的?!澳樕详幵撇灰娏?,臉上時常帶著笑,人也比以前更白,也胖了一些”“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舒暢過,好像什么煩惱都沒有了,什么擔心都沒有了”,秀米經歷的事情做的這些事情像是她“做了一個又長又黑的夢”里發(fā)生的那樣。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秀米甚至對自己所從事的革命都沒有弄清楚。當老虎問她什么是革命的時候,秀米回答的是不足以讓人信服的“革命,就是誰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然后舉出蜈蚣雖然在皂龍寺各處游走但不知道寺廟的樣子。在老虎“可總得有人知道吧……但是鷂鷹卻是知道的”的追問下,秀米坦然承認“可我不知道誰是鷂鷹,誰在那兒發(fā)號施令。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信差來普濟送信,信差是同一個人……可我從來沒見過那個寫信的人。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就是一直蜈蚣,而且,被人施了法術,鎮(zhèn)在了雷峰塔下”。在革命事業(yè)中,秀米就像皮影戲中的皮影,是在別人的操控下來進行各種活動。同時,作為一個個體,在這種被操縱下秀米又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壓迫感,她作為普濟革命的領袖不知道革命是什么,沒有和上級接觸過,只是按照信差給的書信或者口信來活動。秀米雖然沉浸在革命事業(yè)中,但這不是她的事業(yè),所以她會覺得自己是蜈蚣,被鎮(zhèn)壓在雷峰塔下面。
可以說,秀米是在各種情感的影響下,才加入了尋找“桃花源”和革命事業(yè)中,并迷失在革命事業(yè)中,迷失在“桃源夢”的追尋路上。所以,當秀米被捕入獄,她“重新回過頭來審視過去的歲月,她覺得自己就如一片落入江中的樹葉,還沒來得及發(fā)出任何聲音,就被激流裹挾而去,說不上自愿,也談不上強迫;說不上憎惡,也沒有任何慰藉”。秀米在獄中反思過去,發(fā)現了自己從來沒有“發(fā)出任何聲音”這一事實,都是被“裹挾”著的。所以,秀米在出獄后,站在街道上,會覺得“她還是第一次正視這個紛亂而甜蜜的人世,他雜亂無章而又各得其所,給她帶來穩(wěn)定的安寧”。
在最后一章《禁語》里,秀米通過“禁語”的方式來懲罰自己,在家里種植各種花草,在花草間她意識到“自己就是一只花間迷路的螞蟻”,她重新回到小時候,感知到“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卑微的,瑣碎的,沒有意義,但你卻不可漠視,也無法忘卻”。在去花家舍回來的船上,秀米再次看到用鐵索連在一起的七艘點著燈的船在江面漸行漸遠,秀米哭了,“她知道,此刻,她遇見的不是一個過路的船隊,而正式二十年前的自己”。這是秀米大半生的迷茫后,重新找回了二十年前的自己。
參考文獻
[1]張清華.春夢,革命,以及永恒的失敗與虛無——從精神分析的方向論格非[J].當代作家評論,2012(2).
[2]王愛松.格非:存在的眺望與沉思[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3]格非,于若冰.關于〈人面桃花〉的訪談[J].作家,2005(8).
[4]程光煒.論格非的文學世界——以長篇小說《春盡江南》為切口[J].文學評論,2015(2).
[5]李遇春.烏托邦敘事中的背反與輪回——評格非的《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10).
[6]江泉.夢的解析——格非小說的夢境研究[J].黑龍江大學,2009(4).
作者簡介:王興云,男,1967年生,教師,本科,任教于阜陽市第四中學,研究方向:文藝美學;陳松,男,1991年生,研究生,就讀于華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編輯:任佳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