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鋒
【摘要】要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預習的能力,不僅僅是做到課前閱讀,還要做到邊閱讀邊寫批注,不僅僅是寫體會感受、提出問題,更要用語文鑒賞的眼光去閱讀發(fā)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也只有朝著不需要教的“最高境地”追求,才能為中學語文的教學做好充足的準備。
【關(guān)鍵詞】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能力;準備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老師總會聽到過初中老師這樣抱怨:“小學語文是怎么教的,還說是尖子生,到了初中怎么那么差?”作為小學老師的我,雖然對這樣的話也會憤憤不平,但平心靜氣后也免不了捫心自問:六年,我們殫精竭慮、煞費苦心,到底教會學生什么才是最有用的呢?
為了究其原因,我百度了“小學語文和初中語文有何差異”,其中這兩點引起了我的深思——小學語文以老師教讀帶讀為主,中學語文則在老師指導點撥下學生自學為主,學生需要自己用心去體會感受。[1]
原來培養(yǎng)學生能力比教會學生知識更有用!
既然初中語文以學生自學為主,那么小學語文老師該培養(yǎng)學生哪些語文能力為提高學生自學的有效性做準備呢?
一、感悟能力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在第二和第三階段目標指出“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 驗”。[3]也就是說,無論是小學還是初中,都重視學生的閱讀感悟。因此,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應(yīng)該引導學生抓住準確傳神的詞語、語意豐富內(nèi)涵深刻的語句讓學生寫感受體會。這一年級的感悟是老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反復品讀、咀嚼產(chǎn)生的。目的是讓寫體會感受的方法潤物細無聲般地滋潤進學生的心田。而到了五六年級,就應(yīng)該在預習中讓學生沒有老師的“干擾”下,以自己的知識水平、人生經(jīng)驗去與作者、與文本、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在我的教學中,對這三個年級的體會感受,我會以循序漸進的發(fā)展眼光對學生提出要求。四年級,一篇課文至少就兩處語句寫體會感受,字數(shù)可多可少,在質(zhì)量上,“讀得太浮,沒有沉下去體驗”也可以;五六年級,一篇課文也是至少寫兩處的體會感受,但必須有一處是寫全文的體會感受,在字數(shù)上,五年級不少于半百,六年級不少于百字,在質(zhì)量上,都要有一定的深度。也只有這樣長期的訓練,學生的感悟能力才能提高,才能為初中語文“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做準備。
二、語文質(zhì)疑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在“學會質(zhì)疑”這一目標中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二學段要求學生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問題;第三學段要求學生能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初中要求學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古人云“學貴有疑”,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但在課堂上,不乏這樣的學生:回答問題最積極,但叫他提問題常常與所學的內(nèi)容風馬牛不相及。這時,老師質(zhì)疑問難的方法引領(lǐng)至關(guān)重要:讓學生圍繞課題進行質(zhì)疑;根據(jù)課后思考進行質(zhì)疑;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質(zhì)疑;抓住有特殊意義的標點符號進行質(zhì)疑;在文章的留白處、末尾處進行質(zhì)疑……因為我們是在為初中語文自學做準備的,所以筆者認為只有會問的學生才真正會學。
三、批注式閱讀能力
批注式閱讀,簡而言之是讓學生自行閱讀,自己注釋,自我圈評,有疑而注,有感而發(fā),有得而寫,直接在閱讀材料上畫上思索的痕跡,打上認知的烙印,逐步提高學生理解、感悟、欣賞、評價的能力。[4]而筆者要講的批注式閱讀不僅僅是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感悟和質(zhì)疑,還要讓學生用一種語文的鑒賞眼光去作批注。不動筆墨不看書??吹接懈卸l(fā)的語句劃出來,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悟;遇到有疑問的詞句畫個圈,打個問號,也可以在旁邊注明疑惑的問題;發(fā)現(xiàn)中心句或過渡句劃出來,在旁邊標明中心句、過渡句,并寫出它的作用;讀到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的句子劃出來,在旁邊注明什么修辭手法,或?qū)懗霭咽裁幢茸魇裁?,或仿寫,或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看到富有特殊功能的破折號省略號,在旁邊注明它們的作用;對于說明性的文章,劃出句子,在旁邊寫出什么說明方法也是必需的;對于寫人記事的文章,劃出外貌、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的句子,在旁邊注明那是肯定的……
學生要養(yǎng)成一種語文的鑒賞眼光也和感悟能力、質(zhì)疑能力一樣是一個長期磨煉的過程。一到四年級,通常是在老師的問題中幫助學生用語文鑒賞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五年級上半學期,老師采取半扶半放方式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到了五年級的下半學期,我會給每個學生列一張清單,按句型、修辭手法、標點符號、篇章結(jié)構(gòu)等類別列出清單的內(nèi)容,這張清單就是點亮學生語文鑒賞眼光的那束光,讓學生在課堂上按著這束光自由批注,然后我再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除此之外,我還教學生根據(jù)課后問題作批注。而到了六年級,用這種眼光鑒賞所做的批注全在課前預習中完成。
如果學生在小學階段能把批注式閱讀能力練到爐火純青、慧眼識珠的地步,初中語文的自學還用擔心不有效嗎?
四、語文預習能力
中學語文較之于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容加深、知識點增多,課時緊縮,課堂容量大,許多知識點只能蜻蜓點水。這樣,課前預習就不可或缺了。而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也非一日之寒。小學老師要未雨綢繆,在高年級,應(yīng)有意識、有方法、有步驟、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課前預習,絕非“今晚你們預習第幾課”這么簡單,而是給學生任務(wù),讓他有目的地去預習。一般我會在開學第一節(jié)課就向?qū)W生明確預習內(nèi)容:讀準生字詞;讀順課文;寫一到兩處感受體會;提一個有價值的問題;用語文鑒賞眼光寫至少兩處的批注。這些就是我課堂開展教學的抓手,我會根據(jù)學生向我反饋的預習情況,一個預習點一個預習點地展開教學。
綜述以上四種能力看似自成一家,實則相輔相成。要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預習的能力,不僅僅是做到課前閱讀,還要做到邊閱讀邊寫批注,不僅僅是寫體會感受、提出問題,更要用語文鑒賞的眼光去閱讀發(fā)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也只有朝著不需要教的“最高境地”追求,才能為中學語文的教學做到充足的準備。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