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鮮
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是一個熱門話題。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顯得尤為重要,要想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得好,關鍵在于教師的主導。教師主導得好,學生的主體作用才有可能發(fā)揮得好。不過這個主導不是老師一講到底,包辦代替,也不是讓學生走到哪里算哪里,我認為教師主導的關鍵在于如何教學生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要達到這個目的,語文教材的編排在內容上本身就具有導向性,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只需順藤摸瓜,學生就有可能找到生活的真諦,從而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目前在語文教學方法上可以說是“百家爭鳴,推陳出新”。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針對有些關于社會生活的文章,大膽地做了“三步導學”的教學嘗試。即走進教材——共賞,走向生活——探究,走向未來——理想,通過教學實踐,我感受到這種教學方法很受學生歡迎,而且教學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一、走進教材——共賞
第一步是師生走進教材,引導學生理解教材,欣賞教材的內容和藝術,如在教學《孔乙己》一文時,設問孔乙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圍繞這個問題讓學生看書,抓住描寫孔乙己的重點語句:
1.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破又臟,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2.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半不懂的。
3.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
4.教我寫“茴”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吃,一人一顆。
抓住這幾個重點句子讓學生分組討論,說出孔乙己的性格特點。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很快地得出:
孔乙己窮困潦倒,卻又總想保持讀書人的架勢,以讀書人自居,賣弄學問,虛榮心十足,好吃懶做,死要面子,自命不凡,迂腐不堪,但也有質樸善良的本性。
學生掌握了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后,我要學生畫一副孔乙己的畫像,意在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興趣十足,有的學生畫孔乙己穿著破爛的長衫站著喝酒,有的畫孔乙己腿斷了,用手撐著走路。通過畫畫,使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腦海里留下了鮮明深刻的印象,他是何許年代的人呢?查查資料,他是清末一個下層知識分子的悲劇人物。
文中的“笑聲”是此文的藝術特色。如何理解文中笑聲的內涵,以及笑聲在文中的藝術效果,可以說是本文的一大難點。我先引導學生找出文中不同類型的笑,要求設身處地揣摩笑聲的含義:
小伙計的笑——解脫的笑
掌柜的笑——無人性,自私,冷酷的笑
短衣幫的笑——麻木不仁的笑
小孩的笑——天真無邪的笑
理解好笑聲的含義后,孔乙己是一個悲劇式的人物。大家都拿孔乙己逗笑取樂,這笑聲在文中又有怎樣的藝術效果呢?這個問題學生一般很難直接回答,我采用了假設類推法幫助學生理解。假如你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自己感到不好意思,而旁邊站著的其他人當面取笑你,你的感受又怎么樣呢?學生很快說出感到更不好意思,更難堪。那么,文中孔乙己已經是夠悲涼的了,又加之有那么多人取笑他,孔乙己面對別人的取笑,感受又怎樣呢?學生不約而同地說出:“孔乙己更傷心,更難堪,所以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的模樣,臉都變了色?!睂W生領悟到這里后,我便立刻設問,這種以樂境寫哀的手法取得了怎樣的效果呢?學生很自然地得出:“以樂寫哀,令人更悲哀。”同時表示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文中的笑聲同時也反映了冷漠、麻木的國民性,那么作品的反封建意義就變得更深刻了。我用這種假設類推法很好地啟發(fā)了學生理解“笑聲”在文中的藝術效果。
二、走向生活——探究
第二步是引導學生走出教材,讓學生的思想走向社會生活,把當時的社會與現在的社會進行對比,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得出生活的真諦。我們要從《孔乙己》這篇課文中走出去看看那個社會,那么孔乙己生活時代的那個社會是什么樣的呢?大家討論一下,各抒己見。最后歸納: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原因是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毒害很深。“學而優(yōu)則仕”是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農工商是受歧視的。人與人之間缺乏同情,人們的思想冷漠而麻木。因此,人們都以取笑孔乙己為能事,意識不到自己地位的低微,生活在這樣的社會里的人們真可憐可悲。
三、走向未來——理想
第三步是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共思社會未來,培養(yǎng)學生的理想。教育學生學習做人,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
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人類文明之花越開越美麗,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當今社會的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fā)展。我們能想象一下未來的社會是怎樣的嗎?讓學生各抒己見。
未來社會沒有戰(zhàn)爭,沒有剝削壓迫。人與人之間,只有真情,沒有虛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們和諧地生活在理想的世外桃源中。
如果我們能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該多好??!這就是我們共同的理想。讓我們的大腦知識化,讓我們的每一雙手都技術化,讓我們的心放飛未來,創(chuàng)造出美的生活吧!
這三步簡單地說:即導共賞教材,導共探生活,導共思未來。讓學生的思想從書本中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社會生活的理性認識之中,從而達到一個升華,這樣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認識生活、感悟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的能力。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