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禮江
從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多年,我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初中學生對歷史課存在著嚴重的厭學現(xiàn)象?!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庇辛伺d趣,學生自然就不會厭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一直以來是教育教學研究的熱門課題。但現(xiàn)實中卻常常出現(xiàn)教師照本宣科滿堂灌,學生昏昏欲睡對歷史科目失去學習興趣的普遍現(xiàn)象。新課程改革以來,雖然局面有所改觀,但仍然不容樂觀。那是什么原因讓學生喪失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呢,教師能夠為提高學生的歷史興趣做點什么呢?我就這兩個問題,提出自己淺薄的思考。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中學生的心理特征來說,他們的行為很容易受興趣支配,因為興趣是歷史入門的導向,學生有了興趣,就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那么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
一、農(nóng)村學生缺乏學習歷史興趣的原因
(一)教師教學方式單一,照本宣科滿堂灌,課堂缺乏吸引力
現(xiàn)在歷史成了大眾科,人人可以教,很多教不好或者不想教其他學科的老師都加入了歷史教師的隊伍。很多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他們認為最簡單、最易出成績的方法,那就是上課不講,直接勾書,然后背資料,背不了的就抄書、抄資料。有血有肉的歷史簡化為背誦與課文解釋;沒有激情與真情,缺乏親和力;沒有啟發(fā)與引導,方法單一陳舊沒有抑揚頓挫,語言單調乏味。這樣的教學,久而久之必然難以發(fā)揮歷史學科本應有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學生哪里還有半點學習歷史的興趣可言!新課改的首要目標是關注人的發(fā)展,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要面向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和情感體驗;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二)學生學習方式單一,死記硬背,缺乏主動性
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是一種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主要表現(xiàn)為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老師出題學生解答。這種問答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懷疑、好奇、挑戰(zhàn)的精神在逐步喪失。新課程改革將把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能力作為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來研究,努力營造多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掌握和確立一種基于問題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是把學習建立在學習者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上,忽視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在傳統(tǒng)歷史教育觀,是強制學生接受歷史使命感和注重對歷史的重大思考,在教材里充斥著成年人的思想,這些思想多是先賢圣哲們用畢生精力探索出的智慧和真理,這些智慧和真理的確很優(yōu)秀,但是他們與學生生活離得太遠,學生的認知水平達不到這樣的高度,尤其是中學生,他們只能是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因而課堂氣氛顯得十分平庸和沉悶,學生也不可能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正是因為教學方式單一,填鴨式滿堂灌教學,造成學生學習方式單一,死記硬背,缺乏學習主動性,學習興趣遭到扼殺。作為歷史教師,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那么應該怎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二、上好序言課,讓學生認識歷史學習的價值,產(chǎn)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學習歷史的自覺性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想讓學生認真學習歷史,首先就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的價值?!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獲得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初步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基本過程,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學習和繼承人類的傳統(tǒng)美德,從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曲折歷程中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痹诮虒W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學習歷史。要讓學生知道學習歷史不只是中考的需要,更是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根據(jù)心理學研究,學習動機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成分是認知興趣,或叫求知欲。興趣是人們探究某種事物活動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以認識或探索外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機。好奇心、求知欲(認知需要)是興趣產(chǎn)生的心理基礎;激發(fā)好奇心、求知欲是在刺激認知需要。那么為什么需要學習歷史?作為歷史老師,我們當然認為歷史有用,而且是非常之大用。只有當學生明確了學習歷史的意義,他們的學習內(nèi)驅力才能增強,才會對歷史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關鍵是學生認識到它的作用??梢杂靡恍┟嗣詠硖嵘龑W習歷史的興趣。如:
法國總統(tǒng)密特朗:輕史害國。
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歷史應當是人類的教師。
培根: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shù)學使人精密,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學使人善辨。
法國歷史學家雅克·勒高夫:拒不思考歷史的民族、社會和個人是不幸的……世人應當認識和尊重過去,以便建設符合情理的未來。
綜上所述,學習歷史有利于國家、民族、個人的發(fā)展。學習歷史可以很好地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學生只要認識到歷史有用,必須要學,學生就會重視歷史學科的學習,就會對歷史課產(chǎn)生興趣,增強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教師要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加強學習,提升專業(yè)素質和教師素養(yǎng)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歷史教師如果沒有豐富的文化知識,沒有雄辯的口才,沒有廣闊的視野、哲學的思維、辯證的歷史觀就會上課無底氣,教學無才氣,做人無魅力,就不會得到學生的認可和接受,學生自然就無法對歷史學科產(chǎn)生興趣。當然專業(yè)素質和教師素養(yǎng)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學校就可以具備的。所以要成為一位有魅力的歷史教師要讀書,要多讀書,讀好書。歷史教師不能也不該只懂歷史,只教學生歷史知識,歷史學科是一部百科全書,除了歷史專業(yè)知識,它涉及的內(nèi)容包羅萬象,經(jīng)濟、政治、軍事、哲學、生物學、地理學、物理、化學、天文、美術、音樂、口才學、時政要聞等無所不包。只有認真閱讀這些方面的書,成為“雜家”,才能在課堂上談古論今、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穿越歷史、回歸現(xiàn)實,學生也才會興趣盎然,感受到歷史的魅力。
(二)教師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任何人都不愿意“被勉強”,都不喜歡或者不希望自己處于“被動”的地位,“被動”的事情大家都沒有積極性,也不愿意“被動”地學習歷史。因此,作為歷史教師要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態(tài)度,首先要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要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教師就必須改變自己照本宣科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就必須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開放課堂。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教師就應該重新審視“課堂”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不再是教師展示才藝的舞臺,而是張揚學生個性,喚起學生學習激情,激發(fā)學生學習潛能,展現(xiàn)學生生命價值與活力的舞臺,也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顯示出來的場所。我們應該樹立生本觀念,改變僵化的教訓策略和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模式,要以飽滿的創(chuàng)造激情和深刻的教育睿智,把學生置于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應環(huán)境而變,使課堂充滿生機。以學生為本,就要求教師終結那種從外面向學生灌注預存的客觀知識的辦法,放棄以支配、控制、專斷為特征的一套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經(jīng)驗和對問題的獨特看法,盡可能地采用激勵、對話、合作與協(xié)商的方法發(fā)揮學生的自主積極性。
(三)改變歷史教學的手段,增強生動性、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有位教育家說過:“如果我們沒有新情景、新經(jīng)驗、新問題給學生,我們就不能責怪學生不喜歡我們的課堂?!币槐緯?、一支粉筆,一節(jié)課的時代已經(jīng)不復存在。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手段。在歷史教學中要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營造教學氛圍,使歷史教學直觀、形象、生動、妙趣橫生。
1.利用好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
幻燈片、投影、錄音、微課、錄像、影片、一體機、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可以幫助教師把遠的拉近,把抽象的變成具體的,把虛的變實,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fā)其認知興趣和求知欲望,形象地重現(xiàn)歷史原貌,可以讓學生重溫歷史,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精神振奮,全身心地投入教學情境中,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tài),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如,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舉行歷史故事會,舉辦歷史講座,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跡,采訪歷史見證人,編演歷史劇,撰寫歷史小論文,寫家庭簡史、社區(qū)簡史和歷史人物小傳,編輯歷史題材的板報,舉辦小型歷史專題展覽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相關的歷史知識,使學生覺得學習歷史是輕松愉快的;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相關的歷史知識,使他們覺得學習歷史是有用的,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會逐漸增加。
新課程教學環(huán)境下,提高學習興趣,顯然已經(jīng)形成共識。作為歷史教師要注意激發(fā)學生興趣,寓教于樂,寓學于樂,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做到讓學生體驗學習快樂的同時,能夠快速地掌握知識。
參考文獻:
杜娟.淺談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J].信息化建設,2015(5).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