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閱讀,在高考中已漸成氣候。自從2007年福建省高考語文將文學名著閱讀列入考試內容之后,時至今日,已有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北京、山東等諸多省市將名著閱讀納入了高考考查的范疇,賦分最高已達16分。
應該說,對名著閱讀的考查,出發(fā)點是好的,可以動用高考的指揮棒,促使學生多去讀一讀名著經典,適當增強一點文學修養(yǎng)。但是,考查什么呢?是考查記憶還是理解?是考查知識還是能力?
名著閱讀的基礎是記憶。
按照常規(guī)理解,既然“語文課程標準”認為名著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對中外優(yōu)秀文化知識的積累和傳承的重要途徑,是豐富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審美價值觀、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重要載體,那么我想,對名著閱讀的考查,首先要考查的就是“閱讀”——看看學生“讀”了沒有,“讀”了多少,“讀”到了什么程度,這就需要學生對名著的主要情節(jié)、人物、場景、結局等有一個熟記的過程,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是,記憶是手段,而非目的;記憶是出發(fā)點,而不是歸宿點。如果只是一味地在死記硬背中兜圈子,而絲毫沒有思維、能力的含量,那么名著閱讀的考查也就走進了死胡同了。請看下面的兩個例子:
[例1] 下面是《復活》的一段摘錄:
涅赫柳多夫小聲說著,渾身發(fā)抖,“你再也想不出來我感到我對你犯下了多么大的罪……”“‘我感到我對你犯下了多么大的罪……”她氣憤地譏誚道,“那時候你就沒有感到這樣,卻塞給我一百盧布。那就是你出的價錢……”
他們所爭論的這件使涅赫柳多夫有犯罪感的事是什么?請簡要敘述。
[例2] 《紅樓夢》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提到了賈寶玉的取名和抓周,為《紅樓夢》的這個主要人物情節(jié)的推進定下了基調。請簡要敘述這兩件事。
這兩道題基本上代表了目前名著考查的大致走向。從內容上來看,第一題考查的是涅赫柳多夫“誘奸”了誰,第二題考查的是寶玉“抓周”都抓了些什么。實事求是地說,這樣的考查內容和方式是很無聊的,非但不能檢測出學生的閱讀與理解能力,更不用說欣賞,而且退一步來說,即便學生知道了、記住了這些,那又能怎樣?在我看來,這些內容恐怕連“知識”都不能算得上。
但我們卻依然樂此不疲,且有漸行漸遠之勢。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考查的逐漸深入細致,當然也有可能是為了防止“猜題押寶”,如今的高考對名著閱讀的考查也愈加呈現(xiàn)出一種比較明顯的“抓小放大”的趨勢,而且愈演愈烈,“摳”得很細,“摳”得很碎,也“摳”得很偏,“摳”得很死。
[例3] 下列有關名著的說明,不正確的兩項是:
A.郭沫若創(chuàng)作的《鳳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分別借用了我國女媧煉石補天和天方國古代的神鳥“菲尼克司”從死灰中更生的神話材料。
C.《三國演義》寫赤壁之戰(zhàn)中,曹操敗走華容道,脫險后到達南郡,突然大哭,說如果荀彧在,決不會遭此大敗,這是曹操在痛罵諸謀士無能。
這是江蘇高考原題。在這兩個錯誤選項中,A項為對應錯位,因為“女媧煉石補天”和“神鳥‘菲尼克司從死灰中更生”兩則神話故事是《女神之再生》和《鳳凰涅槃》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應該或者必須掌握的,如此考查,切中要害。但是實事求是地說,C項的考查就未免太細了一點、也太偏了一點,這似乎已不再是考查“讀沒讀過”了,而有故意為難學生之嫌了。平心而論,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究竟有多少人會“摳”得如此細致呢?盡管我也讀過《三國演義》,而且不止一遍,但我確實不記得這里是張冠李戴了,“荀彧”應換為“郭嘉”。我總覺得如果這樣來考查名著閱讀,那就不是“閱讀”,而是“肢解”了,是肢解之后的死記硬背;如果這樣來考查名著閱讀,名著也就一定會被我們考“死”。
[例4] 請依次說出甲、乙、丙、丁處的人物。
賈母這邊說聲請,那劉姥姥便站起身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說完,卻鼓著腮幫子,兩眼直視,一聲不語。眾人先還發(fā)愣,后來一想,都哈哈大笑起來。甲撐不住,一口茶都噴了出來。乙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只叫“哎呦”;丙滾到賈母懷里;……丁離了座位,拉著他奶母叫揉一揉腸子。
我真不知道命題人考查的目的何在。對于史湘云、林黛玉、賈寶玉、賈惜春等人在“劉姥姥進大觀園”時的各自不同的表現(xiàn),學生記住了能怎樣?沒記住又能怎樣?如果能夠藉此來窺見人物的性格,可能還有一點思維的含量。
名著就像一道營養(yǎng)豐富的好菜,多吃一點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但如果一味采用死記硬背的“填鴨”的方式讓學生去“補充營養(yǎng)”,那一定會“消化不良”。
這樣的考查內容和方式,讓人擔心學生不會甚至不用將時間花在原著上,而只須將精力用在“名著導讀”之類的資料上。真不知道這是名著的悲哀,還是教育者的悲哀。
名著閱讀的目的是欣賞。
我絲毫不否認名著閱讀從記憶、熟悉起步,但如果僅停留于死記硬背的層面,名著閱讀也就成了一堆僵死的知識了,甚至有一些連“知識”都說不上。因此,在記憶的基礎上,還應該要有適當?shù)摹拌b賞評價”——在識記基礎上的思考、理解和感悟。
“閱讀”始終與“欣賞”結伴而行?;蛟S短時間內,學生要達到“欣賞”尚有距離,但可以將思維融入其中,去理解,去分析。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我想,這里的“動筆”絕不僅僅是摘抄一些東西、記住一些東西,更重要的可能還在于用筆記下閱讀過程中的疑問、理解、感悟和收獲。
名著閱讀的考查,也許“細”一點、切入的角度“小”一點無可厚非,但一定要“細”得新,“細”得活,要“細”得有思維的含量、分析理解的能力。一旦“細”到“偏”,“細”到“怪”,甚至“細”到“死”,那么這樣的考查就幾近于無聊了,也就失去了名著考查應有的意義和價值。這里,我們不妨試著來編擬一道名著閱讀簡答題:
[例5] 《紅樓夢》第22回“寶釵生日宴會”上,一戲子長相頗似黛玉,寶釵、寶玉和湘云對此的不同反應是什么?請結合各自的反應,簡單分析這三個人物的形象特征。
同樣是考查典型細節(jié),同樣是考查某一場景中的人物的表現(xiàn),而這一例與上面所舉的第4例則迥然不同。因為這一題的考查已不單單停留于死記硬背的層面,而是由人物細節(jié)的描寫觸及到了人物的個性特征,借對細節(jié)的記憶帶出了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對學生記憶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綜合考量。
識記、理解、分析、表達,這四種能力的綜合運用,對名著進行初步“欣賞”,應該是名著閱讀考查的一個方向。在這方面,我覺得像2013年江蘇卷的簡答題就很好:
[例6] 《邊城》中,二佬說:“爸爸,你以為這事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個人,便可以快活,你就答應了。若果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過些日子再說它吧。我尚不知道我應當?shù)米敕唬€應當?shù)靡恢欢纱?,因為我命里或只許我撐個渡船!”
“得座碾坊”和“得一只渡船”分別指什么?“我尚不知道我應當?shù)米敕?,還應當?shù)靡恢欢纱钡母驹蚴鞘裁矗?/p>
這道題既考查了學生對小說情節(jié)的熟悉程度,但又不完全是純粹的死記硬背,因為同時也考查了學生的理解能力,需要學生在記憶的基礎之上進行適當?shù)睦斫夂头治觥?/p>
遺憾的是,這樣的考查還太少,盡管名著閱讀已經走過了好幾個年頭,但更多的依然停留在判斷、復述等簡單記憶的層面上,考查的是“識記”這一最低層級的能力,很少能夠真正觸及“欣賞”的深處。
高考語文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晴雨表”和“指揮棒”,高考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必然會給中學教學帶來強烈的沖擊和深遠的影響。當前,為了應對高考的這種考查方式,各地各校都本著“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宗旨,幾乎都在對高考規(guī)定考查的那幾部名著進行著“地毯式搜索”和“多批次轟炸”,竭盡“死摳”之能事,不僅搞得學生苦不堪言,教師也同樣不堪重負。
(作者:崔國明,江蘇省昆山震川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