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剛
江蘇宜溧山區(qū)有機小竹筍生產技術規(guī)程
周剛
導讀:為促進江蘇宜溧山區(qū)有機小竹筍生態(tài)良性循環(huán),指導農民加強對野生小竹林的環(huán)境保護、科學培植和合理采集,確保野生小竹筍資源的再生利用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天目湖上游水土保持奠定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基礎,制定了山區(qū)有機小竹筍生產技術規(guī)程。
本標準規(guī)定了有機小竹筍的術語和定義、環(huán)境條件、竹林培育、竹筍采集、貯運和生產記錄。
本標準適用于有機小竹筍的生產。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xié)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T 19630.1-2005有機產品 第1部分:生產
GB/T 19630.2-2005有機產品 第2部分:加工
GB/T 19630.1和GB/T 19630.2確立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小竹筍(Edible bamboo shoot)
除毛竹筍以外,由石竹、淡竹、剛竹、哺雞竹、水竹、篌竹等中小竹徑的竹類植物抽生出的可食竹筍的統(tǒng)稱。
3.2 退化筍(Shoddy bamboo shoot)
在小竹筍生長過程中,因受到病蟲害而生長萎縮、組織壞死的筍體。
3.3 母竹(Bamboo bush for photosynthesis)
為保證每年竹林能抽生出一定數量竹筍而選留的健壯的可進行光合作用的竹株。
應符合GB/T 19630.1-2005中的要求。
5.1 建竹林
①母竹 選擇適宜本地區(qū)生長的優(yōu)良竹種,挖取枝葉茂盛、無病蟲為害的一二年生竹株作為母竹,帶好土蔸、護好竹鞭。
②種植 挖穴栽竹,栽竹季節(jié)以1~2月為宜,不得全面復墾,栽好后及時固定。竹林內可間植豆科植物,不得種植芝麻。
③養(yǎng)護 應及時除草和培土護根,遇干旱應及時澆水;在每年夏秋季,用刀具砍去林中的雜草、小灌木、弱小竹株等植物,將其留在竹林土表風化腐爛或埋青,竹林內不施用任何化學肥料和帶有污染物質的有機肥料。
5.2 母竹培育
①要求 選留竹齡2~4年、生長勢強、出筍率高的竹株為母竹。
②密度 根據不同竹種生育特性,每667 m2竹林保留健壯母竹300~600株。
③更新 每年秋冬季砍去老竹材,砍伐量應與當年留的新母竹量相仿。
5.3 竹林管理
①每年采筍時多留優(yōu)勢竹種作為母竹,逐步淘汰商品性較差的竹種,形成優(yōu)勢、高產竹林。
②每年春秋兩季,采取人工砍除的方法,清除竹林內雜草和灌木雜樹等其他植物,不得進行任何破壞表土層的作業(yè),去除基部較大的老竹樁后,立即將土坑填平并用草覆蓋,防止水土流失。
③竹林內已出現水土流失時,應及早采取砌埂擋土、沿等高線開挖水溝等方法控制。
④嚴禁在竹林內施用任何化學農藥和化學肥料,禁止在竹林內放養(yǎng)食草類畜禽。
6.1 采筍原則
采筍不得對林區(qū)環(huán)境產生不利影響,不得對林區(qū)動植物造成威脅。采筍量以不超過該竹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可持續(xù)生產的產量。竹林茂密處和竹林中央區(qū)域可適當少留多采,竹林邊緣區(qū)域多留少采。
6.2 采筍人員
采集人員必須身體健康,沒有傳染性疾病,同時加強勞動保護,確保人身安全。
6.3 采筍時期
根據不同竹種的出筍特性,采收期為4月中旬至5月中旬。
6.4 采筍標準
新栽竹林第1年長出的竹筍全部采去;對于第2年長出的竹筍,則每株選留健壯筍1~2株作為母竹,其他的筍采去;第3年開始按成年竹林的采筍方法管理。以小竹筍長出地面20~30 cm高度時采收為宜。
6.5 采筍量
在出筍前期選留健壯竹筍作為母竹,一般每年每667 m2選留150~200株,其余的竹筍均可采集。6.6 采筍方法
用手掰或用刀具砍,不能采用挖、鋤等破壞表土層的方法。
6.7 退化筍的處理
采收退化筍宜早,以減少竹株的營養(yǎng)消耗,增強竹林通風透光,采收的退化筍應帶出林區(qū)處理。
小竹筍原料應用專用器具存放,不得與非有機產品混放,并于采收當日運送到加工廠,裝運容器應符合GB/T 19630.2-2005中的規(guī)定。
建立生產記錄檔案,檔案保存不少于5年。
周剛,江蘇溧陽市塹口良種場,213364,
電話:0519-87691001
2016-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