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嘯
一、關于費欣的生活背景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費欣,是一位杰出的繪畫大師。1881年費欣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一位遠近聞名的木匠,他是費欣的啟蒙老師。父親特別的希望費欣未來能成為優(yōu)秀的藝術家,費欣從小有著很高的藝術天賦。費欣有著對藝術的向往,有著對藝術獨特的理解,和這種童年時代的培養(yǎng)是密不可分的,這些因素也為費欣以后的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不斷的藝術源泉。
二、費欣素描風格形成因素的分析
(一)受到列賓的影響
1895年,費欣考進了俄羅斯喀山美術院校,他努力地學習,用盡各種辦法去汲取知識。1900年,19歲的費欣轉到列賓美術學院進行研究和學習,他的導師列賓給他在藝術和生活上無私的指導和照顧,為其今后在藝術領域取得如此成績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美術學院最后兩年時間里,費欣的變化很大,可以說是個飛躍,他找到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年輕的費欣開始顯露他非凡的才能。費欣在尋找自己對藝術態(tài)度與理念過程中選擇了以肖像畫和風俗為題材從而進行創(chuàng)作,從平凡的生活中發(fā)現提取主題。
(二)受到荷爾拜因的影響
費欣的素描造詣,另外還受到德國的荷爾拜因的影響。從費欣的創(chuàng)作經歷來看,他一度喜歡荷爾拜因,并將其作為自己繪畫創(chuàng)作的楷模和榜樣,他對荷爾拜因素描作品的喜歡和模仿從費欣留下來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費欣的素描作品中,體現出線條的流暢到位,一氣呵成,看不出在作畫時有任何猶豫改動的地方,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費欣是使用一根松軟的木炭畫出一條條非常細而且微妙變化多端的線條。這些特點都與荷爾拜因的素描風格很像,荷爾拜因的對素描人物表現很有研究,尤其是對人物性格在作畫上有一定的深度。
三、費欣素描作品的形式語言分析
(一)費欣作品中的“線”
費欣賦予線條以生氣,線條在畫面上運行的長短,粗細,急緩等軌跡呈現了其生命運動的節(jié)奏,欣賞費欣的素描作品,仿佛一氣呵成,從中可明顯的感覺到畫面中流動的氣息,線與線之間也處于氣連,線條之間的連貫也呈現了氣息的連貫,嫻熟連貫的線條賦予畫面整體的氣息。這一切都是費欣素描作品中人物形象傳神的原因之一。單純從他用線的嗜好和效果的角度來看,我們會覺得這更像是出自以為中國畫家之手。費欣素描作品中對線條的運用,和中國繪畫中對線條的運用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繪畫用線的觀念和中國的繪畫原理不謀而合。因此,畫家總是會去尋找與自己的繪畫風格相近的方式去發(fā)展,費欣之所以會喜歡中國白描,在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畫家的繪畫思想與中國的繪畫思想有相重合的部分。比如中國繪畫的線大部分是借助于客觀事物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世界,而費欣的素描藝術以及油畫藝術,都既遵循了俄羅斯繪畫的傳統(tǒng),但又不拘泥于形式,又蘊含了自己特殊的繪畫語言,他這種自由灑脫的感覺,尤其是在“以形寫神,氣韻連貫”方面,既賦予了人物外在的形象,又表現出了他內在的精神世界。
(二)費欣素描作品中的“色調”
費欣在素描作品中,為了突出一些不明確的結構,他會弱化人物面部的明暗和結構特征,簡略的灰調子一抹而過,而對于能體現人物內在特征的五官刻畫精細、寫實并且唯美,他為了表現女性的柔弱,使用筆下的線就更加流暢、含蓄,運用柔軟的曲線線條制造出一種含蓄溫柔的美感。這一點可以在《婦女肖像》中看出來,女人溫柔,略帶憂郁的含情脈脈的眼睛中甚至可看到,透亮的玻璃體上浮著的一層薄薄的液體,使得畫面栩栩如生。然而畫家在表現男人形象時,,為了表現男人的陽剛之氣,他先輔以粗糙的深色或灰色調子而對于能體現畫面內在特征的五官,運用了直用線和有棱角的堅硬而又肯定的線條,從而達到畫面精細而寫實。
四、費欣素描對我的影響
從初中接觸素描到現在大學畢業(yè),我了解過很多素描大師,也臨摹過很多素描,但是,讓我心醉魂迷的還是費欣的素描。
(一) 造型
在我寫生造型過程中,發(fā)現費欣的素描作品很直接的準確把握人物的形體特點,我學會了嚴謹刻畫形體結構,表現模特動態(tài)骨骼的方法,線與線之間的穿插是根據模特形體的結構來進行的等技法。他的許多作品并非有很明顯的結構特點,而是用淡灰的調子加以強硬的線條進行主觀強化,使得畫面節(jié)奏感很強。他采用不同的線條來表達不同的人物形象,同時利用線條的獨特性來構造出人物形象的特色。
通過不斷的臨摹,我明白了線條不僅能表現形體的長短外形,線還能抒情達意,表達畫家自身情感,正如語言需要不翻去,一遍到位,雖然有時候臨摹他的作品看上去很像,但是總會感覺缺少點什么,通過仔細的分析,才明白費欣運用線條不僅是簡單的模仿物體,而主要是表達他自己內心對世界的認知和感受。我通過對費欣人物素描的臨摹而進行的寫生作業(yè)。在作畫過程中,我試圖在畫面中尋找費欣素描的那種果斷、柔軟、堅硬的線,但是還是在造型的過程中走了相反的路,死鉆局部,所以畫面沒有給人那種生動、含蓄、唯美的感覺。在作畫過程中,我深刻的體會到一副素描作品中,造型、解剖、筆法的重要性,也深深體會到了費欣素描中那些唯美、果斷、一氣呵成的造型手法帶給我的影響。
(二) 表現方法——線面結合
說到素描的表現方法,不得不提到費欣在作畫中的“手感”,手感對一個畫家來說是難能可貴的。費欣素描最獨特、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就在于他極為生動的筆法技巧。
費欣在作畫時大多選擇木炭條作為工具,而選擇木炭條這種工具去作畫是一件難度極大的工作。木炭條材質非常軟,勾勒線條的精準輕重則完全取決于畫家本人的手感,因為唯美的手感可以造就色調層次以及奇妙的畫面效果。再去仔細去觀察費欣的素描作品,則會體驗到線條的真實微妙。如果再去觀察他所畫出的光影調子,更足以證明費欣的手感之精準微妙。費欣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精準的線與淡灰調的結合,也就是說線與面的結合,在畫面中,為了表現老人的形象,費欣用肯定豐富的線條突出老人面部的形態(tài)結構,線條就多了些許的滄桑,再加上或重或輕的色調組成面,這樣顯得老人滄桑、豐富的生活經歷。也就是在這些區(qū)域部位,獨特的線面結合的表現手法將畫面的那種微妙感表現到了極致。
細細品味這些完全可以稱之為“費欣式”的作品,從這些作品中我們會看到他準確的造型、豪邁的線條、精巧的構圖、唯美的畫面,以及虛實的變化、獨特的肌理效果和無可非議的技法,這些作品都與他獨到的素描技法密不可分,著實讓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