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帥
摘要:建立學生認同,企業(yè)認可的教學體制是高職院校改革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成功的教育模式必須順應時代潮流,文章通過分析當前高職機械類實訓教學現狀與發(fā)展潮流,提出機械類實訓教學“多元核心”模式,即教師以教學資源的采集方式和技能實訓方式多元化為基礎,以教學團隊為依托,將教學資源產品化、信息化。學生以核心突破一項技能為依托,綜合多種實踐能力。以此培養(yǎng)既能夠從事生產一線工作又有自我提高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綜合技能人才。
Abstract: To build a teaching system which is recognized by students and accepted by enterprises is the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 successful education mode must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mechanical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Polybasic Core" teaching mode is put forward, where teacher carries out teaching activities based on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acquisition methods and skills training way, and relying on the teaching team, to make teaching resources productized and informationized. Students mainly work on a single skill, integrated a variety of practical abilities. In this way, we can cultivate comprehensive talents who can work in the production line and have self-improvement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關鍵詞:高職教育;機械類實訓;多元核心模式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mechanical training;polybasic model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29-0182-03
0 引言
近年來,中國裝備制造業(yè)總產值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的制造業(yè)大國,全球經濟格局已經悄然發(fā)生改變。機械制造企業(yè)的發(fā)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誰能制造出新的需求,誰將創(chuàng)造未來。伴隨著企業(yè)的轉型和大量的用工需求,具備良好的知識結構,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高職高專畢業(yè)生成為機械行業(yè)爭相挖掘的寵兒。反觀現在我國的高職高專畢業(yè)生,符合條件的少之又少。課業(yè)不斷加重,距離企業(yè)的要求卻越來越遠。大學生苦于就業(yè)難,企業(yè)卻面臨著用工荒。要改變這種尷尬的境地,首先要從高職高專的畢業(yè)生質量抓起,建立學生認同,企業(yè)認可的教學體制是高職院校改革的方向,成功的教育模式必須順應時代潮流,本論文通過分析當前高職機械類實訓教學現狀與發(fā)展潮流,提出機械類實訓教學“多元核心”模式,意在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動手能力。
1 現行實訓教學情況分析
發(fā)現并解決現行教育模式中暴露出的問題,是做出改變的第一步,在調查總結了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現象后,筆者將常見問題歸納為以下幾點:
1.1 教學方法與學生特點不協(xié)調
學生步入大學時剛剛經歷了高考的洗禮,一些孩子開始成熟,他們不愿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簽,在新環(huán)境中迫切想要洗心革面重新開始。對新課程有很高的積極性。但常用的教學模式奉行“先把理論上完,才能開始操作”陳舊觀念,忽視學生心理和能力特點,困難的專業(yè)理論對于理論基礎普遍薄弱的高職學生可謂“當頭一棒”,半個學期下來學習積極性消磨全無。這種“填鴨式”教學野蠻粗暴,教師也不禁感嘆:“為什么課程越到后面越難上!”,抓住學生心理特點,適時推出個性化、現代化實訓課程,是高職院校實訓教學改革的重點。
1.2 課程要求與教材資源不協(xié)調
由于生源特點和地方產業(yè)的特殊性,各高校不僅需要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課程體系,更需要符合生源需求的教學資源。使用統(tǒng)一的規(guī)劃教材,課程體系的特色體現不出來,由于本身就對書本沒有興趣,學生覺得枯燥乏味,還沒進入重點就打了退堂鼓。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是現代教育無法回避的問題,學生對于手機的依賴性前所未有,與其與之對立,不如順應時代改變教育資源傳播渠道。將網絡資源的趣味性高,針對性強,反饋便捷等優(yōu)點與傳統(tǒng)教育資源的計劃性、整體性相結合是目前實訓教學改革的難點。
1.3 技能要求與實踐方法不協(xié)調
所謂的自我提高能力和創(chuàng)新是將知識技能內化、綜合、遷移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反觀我們的實踐教學設計簡單枯燥,為了操作而操作,甚至加工出來的零件有什么用教師自己都不知道,這樣的實訓與學生的認知沒有共鳴。通過每學期的實訓周統(tǒng)一進行技能實訓是高職院校實訓教學的常見模式,雖然操作訓練連續(xù)便于管理,但學期間實訓操作間隔時間較長,各工種實訓之間沒有交叉和關聯,這種“體驗試”的實訓教學無法提高學生的技藝,也滿足不了企業(yè)的需求,企業(yè)需要再次培訓,既耽誤了企業(yè)的用工時間又浪費了寶貴的資源。提高實訓設計的實用性、綜合性和個性化是實訓教學改革的著力點。
2 “多元核心”模式開發(fā)
2.1 教學資源“多元化”
隨著信息與通訊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網絡資源的利用效率越來越高,近幾年,國內外已經爭相開展教學信息化發(fā)展研究,根據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文件要求,扎實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針對高職機械類教學特點將網絡資源的趣味性、企業(yè)資源的實用性、學校資源的專業(yè)性等相結合,提煉出學生感興趣愿意學的“多元”教學資源至關重要。
教學資源整合的重點應放在課程體系的開發(fā)設計階段,針對地方特色建設符合生源特點的信息化平臺,從繁多的網絡資源中提取精華,將教學資源轉變?yōu)椤爱a品”是信息化時代的必然結果。這需要聯合企業(yè)、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建立在線平臺學習與實訓操作相結合的方法,可以將學生的自主學習模式轉變?yōu)橹黧w,教師則作為指導者和解惑者。由教研室收集匯總問題,將有代表性的問題反饋與教師,也可以通過此途徑來檢驗教師的教學質量。將技能操作錄制為視頻,可以用幾分鐘的時間將一個動作要領或一個工序講解清楚,雖然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但收益頗多。不僅減少了在課堂上演示的時間,而且通過手機、電腦等多媒體設備觀看可以提高學習靈活性,突破了對于實訓設備和場所的依賴。師生間溝通更加簡單,學生可以用留言、彈幕等形式在線提問互動。
2.2 實訓模式“連續(xù)化”
為了配合教學資源的產品化、信息化發(fā)展,實訓的傳統(tǒng)方式必須改良,建立靈活的實訓模式勢在必行。
學生的技能鍛煉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幾周的實訓課堂之中,技能培訓的關鍵在于練,長時間的鍛煉才能使技藝提高。摒棄以往實訓周的概念,結合實訓的“連續(xù)性”和“階段性”,將實訓課程提前到第一學期“趁熱打鐵”,每周穿插安排實訓。由于學生在新環(huán)境中積極性較高,實訓課與理論課同時開展有利于學生對專業(yè)的快速了解。將實訓作為一項長期的,日常化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技不離手,在幾年的生活中習慣實訓車間的環(huán)境,適應企業(yè)的管理模式。
2.3 專項技能“核心化”
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學生的操作技能應該以一種工種為核心向外遷移發(fā)展,在一項工種上取得技能等級證書或獲得技能大賽獎項是學生能力提高和促進就業(yè)的重要保證。
學生不可能僅僅依靠上課的時間完成技藝的飛躍,要想成為大師,必須刻苦鍛煉。在教學中強調技能的反復鍛煉,在學校探索“操作自習”機制,通過預先申請實訓室等方法合理的安排實訓設備的使用,為需要提高記憶的學生提供平臺。
技能的提高當然不能僅僅依靠學生自己的摸索,在校中建立的“大師工作室”通過技能大師的影響力吸引一批優(yōu)秀的學生加以培養(yǎng),為報名參加技能考試或技能大賽的學生提提供技術支持。
2.4 實訓內容“綜合化”
課程融合是“綜合”實訓模式的基礎,將學生的相關主干課程及主要職業(yè)技能貫穿起來,設計成2到3個大型的實訓項目,如PLC、液壓與氣壓傳動、傳感器原理、電工電子等課程融合為“智能機械手”等綜合性實訓,把幾年的課程和必備技能教學融合到項目中來,按學期分階段完成,讓學生有目的的完成每學期的實訓任務,最后形成一個具體的機構或設備。
實訓場地融合是“綜合”實訓模式的前提,實訓場地的單一性使學生感到枯燥,將多種機械類實訓設備綜合放置在一個實訓空間,合理安排不同年級,同一專業(yè)班級同時實訓。體現加工工和設備制造流程的一體性,讓學生認識目前加工設備的上下工序,活躍實訓環(huán)境,連續(xù)實訓工序,流動實訓工件,更加貼近企業(yè)生產,有利于增加學生的認同感。
物流實訓材料是“綜合”實訓模式的擴展,實訓產品的實用性是對學生最好的激勵,在最初的實訓課題開發(fā)上考慮加工零件的連續(xù)流動,根據項目實訓計劃確定此次零件的加工數量,在零件上標注姓名編號后庫存。學生加工出的合格零件可以和以后課程的零件相互組合,或作為后續(xù)加工的毛坯材料。結合畢業(yè)綜合實踐,將學生的最終作品的完成情況納入到畢業(yè)實踐考核中來,學生在完成的幾個最終項目成品中選擇一個作為畢業(yè)作品。
3 實訓環(huán)境探索
3.1 實訓室環(huán)境建設
技能實訓不只是模仿,營造獨立的實訓環(huán)境是引導學生探索發(fā)掘的前提。教學的展示過程應該是開放的,而實訓的過程應該強調學生的獨立性,這就要求實訓設備和教學設備之間的差異性。將教學設備盡量拆解,形成特定的教學區(qū)域。而給學生完整的設備并創(chuàng)造獨立工作空間,配齊個人必備工夾量具及其他附件,個人對自己的設備工具、物料和產品負責。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避免過去互相抄襲和設備損壞無人問責的弊端。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就業(yè),塑造企業(yè)行為觀念是提高學生就業(yè)競爭力的法寶,模仿企業(yè)布置實訓環(huán)境,張貼安全制度,現場行為規(guī)范,設備管理規(guī)定、作息時間表等,設立存包柜,實訓期間將手機等物品存入,不穿著工作服不得進入實訓室。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工廠環(huán)境之中,在幾年的鍛煉之中,塑造企業(yè)人格。
3.2 實訓室管理模式
實訓現場管理是一項繁瑣復雜的工作,管理人員不僅需要解答學生提問,檢查操作過程,負責學生安全,還需要排查設備故障,管理實訓耗材等。繁多的工作讓實訓教師無法全身心投入教學。“三級”管理模式即對實訓現場實行教師、實訓室管理員、高年級學生三級管理。
教師是實訓現場的主要負責人,應把精力投入到教學演示、解答學生提問等重要工作中來,實訓室管理人員配合教學人員共同完成現場管理工作,實訓室管理員不是保安,應該承擔教學管理任務。實訓室管理人員應由教研室確定輪崗制,并給予補貼,把實訓管理員崗位職責正真發(fā)揮出來,對場地安全,設備故障排查負責。
在實訓管理中可以發(fā)揮高年級學生帶頭作用,在實訓中加強標準化和計量檢測工作,特別對于女學生,不善于高強度體力勞動,但是對于細致的計量檢測工作有著相當大的優(yōu)勢。由高年級學生對低年級學生的產品檢測評價,即可以提高高年級學生計量檢測能力,又可以對低年級學生操作質量進行管理,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師的時間。
4 結束語
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機械類教學 “多元核心”模式的應用,使得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當然,實施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如教學資源建設對于網絡資源篩選的把握,相關實訓課程的協(xié)調和課時的分配等,但只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的探索改進,一定會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路來。
參考文獻:
[1]陳長生.開設創(chuàng)新實訓課程,切實提高學生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能力[J].機械職業(yè)教育,2014(06).
[2]唐重.項目教學法在中職電工實訓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2014(11).
[3]李建國.高職教育產學研實訓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J].天津職業(yè)大學學報,2014(4).
[4]裘俊彥.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專業(yè)課程改革與實踐[J].廣州職業(yè)教育論壇,2014(4).
[5]王愛建.機械實訓中“教-學-賽-訓”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J].啟迪綜合論壇,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