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忠
只為了朋友生前的一句囑托,便無怨無悔照顧別人的妻兒,他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與自己毫無血緣的“親人”身上,以如山的父愛詮釋著世間善與美的真諦,以博大的胸懷滌蕩著人們的心靈。他的名字叫朱邦月,他是2009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前不久,以朱邦月為原型而拍攝的電影《為愛而來》在全國播映……
朋友懇求的眼神,讓他做了一個至今未悔的決定
朱邦月出生于1938年,是福建省南平市人,住在邵武曬口煤礦宿舍樓33幢一間簡陋房子里,他是家里唯一可以走動的人。
1959年6月,朱邦月來到邵武煤礦工作。1965年春,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結(jié)識了顧偉祖一家。顧偉祖夫妻倆都是殘疾人,看著他們帶著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孩子艱難地生活著,朱邦月那顆善良的心驅(qū)使他走近了這個家庭,幫助這一家人挑水、劈柴、拉蜂窩煤。他們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1967年5月的一天夜晚,顧偉祖心臟病猝然發(fā)作,臨終前將兩歲的兒子以及懷著5個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給朱邦月照顧。當時,朋友懇求的眼神,讓朱邦月做了一個至今未悔的決定:迎娶朋友的遺孀,并將朋友的兩個兒子養(yǎng)大!
與朱玲妹母子組成新的家庭后,大兒子隨父姓,叫顧中華,小兒子出生后隨自己姓,叫朱邵華。為了更好地照顧母子3人,朱邦月放棄了生育親生子女的念頭。照顧朱玲妹坐月子,還要照看一個剛滿2歲的孩子,每天忙得團團轉(zhuǎn)。在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要計劃供給的時代,他把河邊的荒地開墾出來種菜,把門口的空地搭個窩棚養(yǎng)雞喂鴨;用節(jié)省下來的布票、糧票去換農(nóng)民家里的豬肉、雞蛋,再用鹽腌好留給兩個孩子慢慢吃,在礦井下工作碰上加餐時,他也會把魚、肉等用飯盒裝回來給孩子補充營養(yǎng)……
一家人相親相愛度過那些困難的歲月,1983年,妻子朱玲妹患上了絕癥“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癥”。從此,家庭的重擔落在朱邦月肩上。盡管目前醫(yī)學界無法治愈這種病,但朱邦月還是四處尋醫(yī)問藥,希望能夠把她的病治好。
朱邦月的一天是從早上5點鐘開始的,他先去廚房捅開煤爐,坐上水壺,洗臉、刷牙,洗涮完畢,便開始了一天的辛勞,將臟衣服泡入水中洗滌,拿起掃帚開始清掃門前屋后的衛(wèi)生,爐火旺起來了便淘米做飯。
1986年5月16日,朱邦月騎著自行車為—號井運送材料時,遭遇車禍致使左脛骨粉碎性骨折,讓這個難以支撐的家庭雪上加霜。后來,礦領導根據(jù)朱邦月的身體狀況,特批他提前退休。
災難接踵而來,一家人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1991年,朱玲妹的病情更加嚴重,喪失了自理能力,吃喝拉撒全靠一條腿的朱邦月照料。朱邦月原以為辛苦幾年,把兩個孩子養(yǎng)大必有出息,盡到了一份愛心,也對得起長眠九泉之下的朋友。不料想,潛伏在朱玲妹體內(nèi)的病毒,遺傳給了兒子。1993年起,大兒子顧中華的肌力開始萎縮,喪失了自理能力。1998年,小兒子朱邵華也肌無力,母子3人的日常生活就全靠他打理。這些年來,朱邦月每天清晨5點多起床,整理好自己的傷口后,就開始一天的辛勞,洗米煮粥,洗衣服,搞衛(wèi)生。6點半左右開始幫母子3人起床穿衣。從喂早餐到伺候3人上衛(wèi)生間,一直忙到9點,才上街買菜;午飯之后,短暫休息一會兒,就要伺候3人洗澡。忙碌了一天之后,他再借著昏暗的燈光,自己清洗傷口,敷藥、換藥。
2006年,靠福建省紅十字會募集的愛心款,朱邦月切除了病腿并裝上了假肢。腿不痛了,行動卻更不方便了。
一家4口都是殘疾人,家庭容易被悲觀情緒所籠罩,為了給全家人鼓勁,朱邦月每次外出前總會大聲說:“又要去完成一項任務嘍!”買菜回家?guī)Щ亓藭r鮮水果,小兒子朱邵華就會大呼小叫地回應說:“老爸又給我們帶來新鮮水果啦!”回來后,他還會開心地把外面的見聞講述給妻兒聽。
后來,朱邦月的“家庭服務”工作也有了變化,他上午打掃衛(wèi)生、煮粥,幫母子3人穿衣、洗臉、刷牙,并在床上給妻子和大兒子喂早餐,上街買菜,中午用自制的輪椅將妻子和大兒子拖到廚房吃午餐,妻兒無法自己吃,他就一口一口喂;下午,洗完衣服后,再逐個將妻兒抱去解決排泄問題,并幫他們擦洗干凈,再將妻兒逐個拖進雜物間去洗澡;晚上服侍妻兒吃晚飯,幫母子3人脫衣服,抱他們上床,用皮帶將妻子和兒子的雙腳固定住,蓋好被子掖好被角,夜間還要起床幫他們逐一翻身。
他用生命的燭光,點亮著一個家庭的希望
很多時候,朱玲妹都要坐在縫紉機前活動自己的雙腳,這是朱邦月想出來的辦法。朱邦月還告訴她,你有事時,就搖一搖手里的小鈴鐺,我馬上就會過來照看你。
面對孩子們因無法動彈而出現(xiàn)的情緒失控,朱邦月每天總是耐心疏導,想方設法讓他們開心,每天微笑著開始他的“護理工作”,這讓全家人感到特別溫暖。
有一回,朱邦月沒有站穩(wěn),他整個人就摔倒在地上。他摔倒后,掙扎半天也起不來,妻兒們在床上動也動不了,他年紀大了,一家人都非常擔心。但是,再痛再苦,他都忍著,他不會在妻兒面前顯露,怕影響妻兒們一天的情緒。
朱邦月常說:“每當全家人坐在一起的時候,我更能體會到一家人互相攙扶、互相依賴,頑強生活下去的力量。”他在門前種了一些花草,天氣好的時候,他就把母子3人推出來散散心,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對于這個特殊的家庭來講,這是一段難得的幸福時光。
近年來,朱邦月先后獲得全國煤炭系統(tǒng)“百名感動中國的礦工”、全國“感天動地父母隋十大真隋人物”、“感動福建十大人物”、第二屆“全國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
2009年9月20日,第二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頒獎典禮在中央電視臺一號演播大廳舉行,朱邦月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典禮結(jié)束后還沒來得及去鳥巢和水立方看上一眼,朱邦月就匆匆趕回了老家,因為他放心不下躺在床上的妻兒們。
感動中國評選委員會給朱邦月的頒獎詞中寫道:“這個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難,也凝聚了人間最真的情感。他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他這雙肩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
父親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父親這雙肩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朱邵華創(chuàng)作了紀實文學《只想做個好人》和《我的父親不是生父》,道出了這個一家四口都有殘疾,在生活中遭受的難以想象的磨難,還有父親不離不棄的堅實感隋。2013年初,45歲的朱邵華離開了這個世界……半年后,《為愛而來》正式出版。兩年以后,同名電影在全國播映,朱邦月的事跡再一次感動了無數(sh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