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币惶谜n的成功與否,課堂導入起很大的作用。就一節(jié)成功的課而言,有三個維度需要考慮:找好切入點、突出重點和體現(xiàn)亮點。用這樣的標準進行推定,教學過程中具體操作時,選準、選好切入點是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而好的切入點的選擇不僅取決于教師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也是對老師教學機智的考量。面對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教育環(huán)境、不同的教育對象,執(zhí)教者在設(shè)計教學流程時使用的方式和手段也不相同。
例如蘇教版必修五《項脊軒志》一文的教學,教師都會不約而同的把目光聚焦到宏觀上如何把握教材,微觀上如何處理細節(jié)等問題上。而從本文的教學看,撇開其他外在的人為設(shè)定,回歸到文本本身是教學的基點。對執(zhí)教者來說,呈現(xiàn)在面前的文本就是純粹的由很多文字密碼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組成的情感載體。面對文本,每一個人首先是純粹的讀者,只能用平視的眼光審視它,而不能用先入為主的思維從文化學、政治學、社會學和心理認知學的角度對其進行臆測和強加。只有拋開主觀因素的裹挾,回歸到客觀,對文本思想和情感進行重構(gòu)才能逼近文本的真實。
既然如此,在進行文本教學時,因所處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對象不同,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展開也就呈現(xiàn)了多樣性。撇開教學過程的其他環(huán)節(jié)不說,單就新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來說,一千個教者就應該有一千種不同的方式。在眾多形式中,沒有定性的評價標準。從文本看,人們在解讀時歸一性的指向都是從文本表達的內(nèi)容、思想和情感的角度選擇談話的視覺,然后過渡到教學的下一個流程?!俄椉管幹尽芬晃模藗児沧R性的認識是這篇文章借項脊軒的興廢,寫家庭瑣事,表達一種物是人非、世事變遷的感慨。全文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懷戀之情。從慣性思維出發(fā),既然是寫對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思念之情,在教學時就應該圍繞文本的情感選擇切入點,然后直奔主題。這樣既簡潔明了,又突出重點。試想,如果每一個執(zhí)教者都是用這樣的教學思維指導教學,文本解讀倡導的多元化就失去了應有之義,執(zhí)教者的教學個性也就被扼殺。所以,在具體教學選擇導語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與現(xiàn)實對接的方式,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選取與愛有關(guān)的話題導入;也可以用影視?。▽W生熟悉的)中的場景為切入點導入;還可以用歌曲詩詞作為導語。不論是用生活化的情景,還是用影視歌曲,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引出教學的內(nèi)容,都是一種自然的導入,使教學內(nèi)容很好的粘合起來,過渡自然,教學銜接不顯得突兀和牽強,這是選擇導語時考慮的重要因素。
就新課的導入而言,采用什么方式是靈活多樣的,它受到多種因素,諸如文本體式、文本內(nèi)容、教師和學生等影響。而在具體操作時,我們可以采取直接切入式,直奔主題;也可以用曲折迂回式,借助移植和嫁接進入教學環(huán)境。教學必修二《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可以用電視劇的主題曲《枉凝眉》導入,通過溫婉抒情的歌曲進行渲染和烘托,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必修一《想北平》、《鄉(xiāng)關(guān)何處》時可以用學生比較喜歡的鄉(xiāng)愁詩歌導入;對必修課文《阿房宮賦》和選修教材中《竇娥冤》等文章的導入,可以用生活中被人們熟知且經(jīng)常使用的語句“以史為鑒”、“我比竇娥還冤”等進行談話的方式導入。除了上面的方式,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也可以用類比式或?qū)Ρ仁降恼勗捵鳛榍腥朦c。而就兩者而言,由于前者被普遍使用,容易被人接受;至于后者,因為不容易拿捏尺度,往往不被接納,甚至會遭到詬病。從審美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們普適性的審美需求就是直接對美的審視和接受,從而獲得心理的愉悅;而間接性的曲徑通幽的審美,因為多了一道心理的重構(gòu),多數(shù)不為人所用。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間接呈現(xiàn)的東西就會失去審美的價值和意義。這如同喜劇之“喜”可以給人帶來快樂和愉悅,悲劇的“悲”同樣也可以給人帶來審美的體驗一樣。教學《祝福》,文本的旨歸指向是“四權(quán)”對人性和個體生命的摧殘和戕害。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執(zhí)教者可以選擇很多與之相關(guān)的話題作為切入點。不過,如果有人嘗試選擇當下除夕夜世人的歡欣和快樂祥和做談話的由頭,可能會被視作奇談怪論??墒?,拋開社會學的元素不說,單就文本的審美看,把今天除夕夜世人的喜慶和歡愉同祥林嫂除夕夜處境的凄涼悲慘進行對照,對比造成的審美落差給人們帶來的情感沖擊,也同樣可以激發(fā)學習者探究學習的興趣。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知,一堂課,就好似一臺戲,開頭的切入就好比徐徐拉開大幕之后映入眼簾的場景給人們帶來的審美體驗一樣:一馬平川,給人帶來的是視野遼闊的壯美;參差錯落,給人帶來的是跌宕起伏的變換之美。但不論采用什么樣的形式開場,它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引起人們閱讀和欣賞的興趣。不管用什么方式,從什么角度展開,立足文本的同時,還應該兼顧作者、讀者和其他的外部教學環(huán)境。同樣,面對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采用什么樣的引言導語,在追求創(chuàng)新、彰顯個性的同時,圍繞文本中心展開是必須堅持的解讀原則,切不能丟開文本進行肆意地引申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