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
為什么10張10塊比1張100塊花得快?
從理性的角度來看,這簡直不可理喻,10張10塊和1張100塊明明金額相同。但人不是百分之百理性的,我們的行為常受心理因素的影響。
相比等量的小額貨幣,人們對于大額貨幣具有更低的支出意愿。在心理學中,這叫作“面額效應”。
這一概念最早由Raghubir等人提出。為了證實這一效應確實存在,他們做了一個經典的實驗:
1.研究者要求被試者回答幾個簡單的問題,作為回報,被試者會得到1美元。
2.這1美元以兩種不同的形式隨機發(fā)放:一部分人得到一張整鈔(整鈔組),另一部分人得到的是4枚面額為25美分的硬幣(零錢組)。
3.研究者進一步提出,被試者可以拿走這些錢,或者用來買糖果。有三種口味的糖果可供選擇:1美元的三叉戟口香糖,25美分的箭牌口香糖,2美元的歐托滋口香糖。
4.研究者記錄下兩組被試者的消費人數占比、花費總額和首次消費金額。
不出所料,零錢組的消費人數占比和花費總額都明顯超過整鈔組。然而,當研究者把目光聚焦到首次消費金額上時,事情卻起了變化。
既然我們更愿意花零錢,那么理應是花零錢時的首次消費金額更大。實驗結果卻恰恰相反,拿著整錢的時候,雖然花費總額較小,但依然有更大的首次消費金額。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在克制自我行為時,一旦需要做出妥協(xié),哪怕十分微小,也很可能情不自禁地選擇再次放縱自己。
這不就是我們的真實寫照嗎?逛街時看著街邊的小吃饞得直流口水,卻緊緊攥著一張100元的鈔票不忍心花,口渴難耐,終于大步走向奶茶店的那一刻,往往會選擇豪邁一把—老板,來個大杯,要雙份珍珠!
研究者更換被試者、擴大金額,最終證明,面額效應不受年齡、性別、文化水平的限制,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面額效應會在什么情況下顯現(xiàn)呢?有兩種因素會影響面額效應的產生。
自我控制:當我們需要克制自己以抵擋誘惑時,面額效應會更加明顯。
人格特征:研究者發(fā)現(xiàn),可以通過消費模式把人分為吝嗇者與揮霍者—前者花費更少,卻會體驗到更大的支付痛苦,所以面額效應常發(fā)生在他們身上,被當作一種減少支付痛苦的策略;而揮霍者不存在支付痛苦,不會刻意選擇使用大額鈔票以控制花銷。(暗涌)
隔著玻璃曬太陽,會影響人體合成維生素D嗎?
曬太陽能夠幫助人體獲得維生素D,這也是人體內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維生素D可以幫助人體攝取和吸收鈣、磷,使小朋友的骨骼長得更結實,對大人則有預防骨質疏松、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病癥的功效。
而玻璃可將陽光中50%到70%的紫外線阻攔在外,故而減少了維生素D的合成。
冬天,由于臭氧層出現(xiàn)季節(jié)性稀薄,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很強,易給人的身體帶來損傷,因而更需要挑選適宜的時間段曬太陽。
1.上午6時到9時,這一時間段,陽光中的成分以溫暖柔和的紅外線為主,紫外線相對較弱。紅外線溫度較高,可使身體發(fā)熱,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增強人體活力。
2.上午9時到10時和下午4時到5時,在這兩個時間段,紫外線中的A光束較多,這時是儲備體內“陽光維生素”—維生素D的大好時間。
冬天天氣相對較冷,很多人喜歡隔著玻璃曬太陽,但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大部分的紫外線會被玻璃阻擋,實際上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如果既想要避風,又想要曬太陽,可選擇背風的戶外環(huán)境,如寬敞的陽臺等。另外,曬太陽前不要洗澡。因為人體皮膚上含有大量的7-脫氫膽固醇,它在紫外線的照射下可轉化為維生素D3,從而促進鈣的吸收。洗澡會將這種物質洗去,達不到促進鈣吸收的目的。(謎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