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醫(yī)學院(廣州510182)
葉 睿 任力杰△
?
·調查研究·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病變發(fā)生率及危險因素分析*
廣州醫(yī)學院(廣州510182)
葉 睿 任力杰△
目的:探討深圳市羅湖區(qū)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病變情況及其危險因素。方法:選取已確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662例,并給予下肢動脈病變篩查,采用單因素分析法及多元回歸分析法分析其高危因素。結果:66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病變患病率為25.83%;單因素分析顯示,下肢動脈病變與患者年齡、受教育程度、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病程、體質指數(shù)、吸煙、膳食習慣、體育鍛煉、并發(fā)高血壓、并發(fā)血脂異常有關(P<0.05)。經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顯示,促進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發(fā)生發(fā)展的因素,按程度強弱依次為:高血壓、糖尿病病程、血脂異常、體質指數(shù)、糖尿病家族病史、吸煙、年齡;而抑制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發(fā)生發(fā)展的因素為: 運動和受教育程度。結論:下肢動脈病變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較為常見,高血壓、糖尿病病程、血脂異常、體質指數(shù)、糖尿病家族病史、吸煙、年齡為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危險因素。
糖尿病是最常見的慢性代謝紊亂性疾病之一,而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LEAD)作為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病率也有逐漸增高的趨勢[1]。本研究旨在分析深圳市羅湖區(qū)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伴發(fā)下肢動脈病變的發(fā)病情況及其相關因素,現(xiàn)報道如下。
1 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該區(qū)確診為T2DM的患者662例,其中男377例,女285例;平均年齡63.49±9.44 歲。糖尿病病程5~10年占49.70%,病程<5年與>10年者各占27.04%、23.26%。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癥狀、X線檢查、血常規(guī)檢查等證實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②靜息踝肱動脈指數(shù)(ABI)≤0.90時伴或不伴下肢不適癥狀、運動時出現(xiàn)下肢不適且靜息ABI≥0.90;③患者或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腦、肝、肺等重要器官嚴重性疾??;②1型糖尿病或其他原因所致LEAD。
2 研究方法 采用統(tǒng)一的調查問卷,收集患者的病史資料,內容包括一般情況(年齡、民族、性別、受教育程度、生活習慣及方式、糖尿病類型及病程、藥物治療情況、以及是否伴發(fā)糖尿病并發(fā)癥的情況); 既往病史以及用藥情況;患者最近 1 次檢查的血糖、血脂的結果。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LEAD篩查,收集數(shù)據(jù)并整理、分析。
1 T2DM患者下肢動脈病變罹患情況 下肢動脈病變共計171例,其中男性糖尿病患者67例,女性為104例,無下肢動脈病變的男性糖尿病患者218例,女性為273例。其中輕度動脈疾病(ABI: 0.71~0.90)為141例(21.3%),中度動脈疾病(ABI: 0.41~0.70)26例(3.93%),重度動脈疾病(ABI<0.40)4例(0.60%)。
2 糖尿病性下肢動脈病變危險因素的多因素回歸分析 見表1。以下肢動脈病變?yōu)閼兞?影響糖尿病并發(fā)下肢動脈病變的相關因素為自變量,通過二分類變量的Logistic多因素回歸法分析相關因素及篩選指標,并以0.05為入選和剔除的判別標準,結果顯示有9個選入模型。當約定因素的取值由小到大時,則促進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發(fā)生發(fā)展的因素,按其程度強弱依次為:高血壓、糖尿病病程、血脂異常、體質指數(shù)、糖尿病家族病史、吸煙、年齡共7個。與之相反,抑制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發(fā)生發(fā)展的因素為運動和受教育程度2個。
3 糖尿病性下肢動脈病變組(LEAD組)與非下肢動脈病變組(NLEAD組)比較 見表2。下肢動脈病變在低文化程度、高年齡段、吸煙、少鍛煉或不鍛煉、膳食習慣以偏甜、偏咸及葷食為主、糖尿病病程>5年、并發(fā)高血壓、高血脂的人群中發(fā)病率明顯增高,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性別、飲酒、并發(fā)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多分類反應變量的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結果
表2 糖尿病性下肢動脈病變組與非下肢動脈病變組比較分析 [n(%)]
LEAD的主要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國外調查顯示,高血壓、高血脂、吸煙、年齡均是LEAD的重要危險因素,具有上述1項或以上危險因素者LEAD發(fā)病率達20%~40%[2]。持久的高血壓狀態(tài)可改變患者脂蛋白通透性,使白細胞的黏附能力上升,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致使其調節(jié)功能下降,引起劇烈的氧化應激反應,使血管平滑肌增生、肥大甚至重塑,最終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3]。余本富等[4]研究表明,伴高血壓的DM患者LEAD發(fā)病率是不伴高血壓DM患者的5倍。研究顯示,高血壓既可促進動脈硬化,同時也可被動脈硬化影響加重,且收縮壓(SBP)每升高10 mmHg, LEAD的危險性增加25%[5]。
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控制不理想時常會合并有脂代謝異常,出現(xiàn)甘油三脂(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增高,LDL-C經過氧化修飾與膽固醇一同損傷動脈內膜,且可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使巨噬細胞大量吞噬脂蛋白并通過白細胞的黏附能力不斷黏附于血管內皮細胞,直至形成早期粥樣硬化變脂質條紋[6]。TC升高則阻止了血管舒張物質前列環(huán)素分泌,影響血管舒張物質對乙酰膽堿的反應,使血小板黏附在斑塊上, 促使血栓形成[7],最終導致下肢動脈病變。吸煙則可進一步加速外周動脈硬化,其危險性不低于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膽固醇血癥。另外踏車試驗中發(fā)現(xiàn),吸煙患者與不吸煙患者相比,前者有更嚴重的跛行性疼痛。
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顯示體育鍛煉、受教育程度是糖尿病保護因素,可阻止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發(fā)展。表2的數(shù)據(jù)可看出,隨著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周圍動脈病變的人數(shù)(比例)相應減少,文化教育程度直接影響患者的知曉率、治療率及控制率。增加體育活動量不僅可以改善機體的糖、脂肪代謝,還可以減輕體重,有效控制BMI值,防止高BMI對血管病變的影響,減少血管內皮損傷及胰島素抵抗[8]。
此外,有研究顯示糖尿病的主要危害為其并發(fā)癥產生的損害,如并發(fā)LEAD可造成缺血性潰瘍、截肢等損害,且可進一步增加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風險,其確診1年后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達21.14%,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9]。由于糖尿病并發(fā)癥的治療難度大,費用高,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因此早預防,早診治尤為重要。糖尿病人若能嚴格控制血糖、血壓以及血脂達標,不抽煙,多運動,就能有效地從根本上延緩甚至使其免于罹患此并發(fā)癥。
[1] 劉小溪,于世家,王 鎂,等.補氣活血法聯(lián)合西洛他唑治療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38例[J].陜西中醫(yī),2013,34(6):681-682.
[2] Laurie Barclay MD.ADA Issues Consensus Statement for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Carein Diabetics(MedscapeMedicalNews2003)[J].Diabetes Care,2003, 26:3333-3341.
[3] Faxon DP, Fuster V, Libby P,etal.Athe rosclero tic Vascular Disease Conference: Writing Group III: pa thophysio logy[J].C irculation, 2004,109( 21): 2617- 2625.
[4] 余本富,殷應傳,梅 周,等.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調查[J].安徽醫(yī)藥, 2009, 13( 8) : 943-944.
[5] Hiatt WR. Medical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and clau-dication [J] . N Engl Med, 2011,344: 160-162.
[6] Leiter LA,Ceriello A,Davidson JA,etal.Postprandial glocose regulation:new data and new implications[J. Clin Ther,2005,27( SupplB) : S42-50.
[7] Surekha RH, Srikanth BB, Jharna P,etal.Oxidative stress and total an tioxid ant status in myocardial in farction [ J] .Sigapore Med J,2007, 48( 2 ): 137-142.
[8] Jia WP,Xiang KS, Chen L,etal. Epidemiol ogical study onob esity and its comorbidities in urban Chinese older than 20 years of age in Shanghai, China[ J] . Obes Rev,2002,3(3):157-165.
[9]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eventive Foot Care in Diabetes[J]. Diabetes Care,2004,27:S63-64.
(收稿:2016-04-12)
*廣東省深圳市知識創(chuàng)新計劃基礎研究項目(20130322131035)
△廣東省深圳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血管病變 患病率 危險因素
R587.2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6.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