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安然,潘 勇
(淮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
古希臘與古羅馬雕刻藝術發(fā)展因素之比較
杜安然,潘 勇
(淮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從區(qū)位因素、地域經(jīng)濟因素、政治歷史因素以及文化因素等方面對古希臘與古羅馬的雕刻藝術進行了比較分析。認為從總體上看,古羅馬的雕刻藝術成就主要來源于對古希臘雕刻藝術的繼承,但二者之間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中較為突出的是古希臘雕刻體現(xiàn)出濃厚的人本主義思想和浪漫主義情調;古羅馬雕刻主要突出統(tǒng)治者的精神意志和寫實主義色彩。
古希臘;古羅馬;雕刻;發(fā)展因素;比較
古希臘與古羅馬的雕刻藝術是西方雕刻藝術的直接源頭,對文藝復興以來的雕刻技法和審美產(chǎn)生了及其重要的影響,時至今日其影響范圍甚至擴大到整個當代美術領域及建筑文化等諸方面。現(xiàn)在,人們在討論古代雕塑時通常將古希臘和羅馬并提,說明二者有著深厚的淵源。若論風格,從整個人類雕刻發(fā)展史來看,它們有較大的相似性,人們普遍認為,古羅馬雕刻藝術是對古希臘的學習和傳承,它們都是古代歐洲藝術璀璨的明珠。然而,我們必須看到,古希臘和古羅馬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歷史時空,在不同歷史土壤中產(chǎn)出的藝術一定存在著差異性。因為藝術文化存在較大的關聯(lián)性,人們很容易混淆古希臘和古羅馬雕刻的藝術風格而忽視其間的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對它們藝術價值的準確認識。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理清二者之間的發(fā)展脈絡,分析其異同,這樣不僅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并傳承其藝術風格,而且有助于我們在未來雕刻藝術發(fā)展過程中,更好地學習借鑒古希臘與古羅馬的藝術成果和經(jīng)驗。本文嘗試從區(qū)位與地域經(jīng)濟、政治歷史及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對二者進行比較,以期拋磚引玉。
“希臘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奧尼亞群島?!盵1](P216)希臘半島位于巴爾干半島南端,東南與古埃及和西亞隔海相望,使得古希臘十分便利地接受到比其更早的文明。位于尼羅河流域的埃及和位于兩河流域的巴比倫早于古希臘在雕刻和建筑藝術上都取得了輝煌成就。希臘半島境內(nèi)無大河,多山,有一些小的平原,海岸曲折屬地中海氣候,因此其農(nóng)業(yè)條件并不理想。利用地中海的便利發(fā)展航海業(yè)成為古希臘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重要支柱,這就使得古希臘人有了開闊的視野,在埃及文明和東方文化接觸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雕刻藝術方面,古埃及人創(chuàng)造了大量木雕、石雕甚至是青銅雕刻的精美作品,形成了非常純熟的雕刻技法,不僅為古希臘人的雕刻提供了豐富的樣本,也為他們學習雕刻提供了技術支持?!皬墓?世紀中葉起,希臘人用大理石雕刻大型人像。他們一定在埃及看到了用其他硬石頭做成的雕像,對此他們印象深刻,他們制作立體雕像的靈感顯然是從埃及來的。但是從埃及來的還有比靈感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技巧?!盵2](P6)同時,盡管希臘半島的自然條件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不利,但那里盛產(chǎn)大理石、陶土,還有許多金屬礦藏,這為古代手工業(yè)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我們可以看到古希臘人不論是制作的單個健美的人體雕塑還是神廟中的浮雕作品幾乎都采用了大理石作為原材料,還有一些則是青銅材質??梢哉f正是這種環(huán)境因素成就了希臘的雕刻藝術。
同古希臘一樣,古羅馬也是發(fā)源于半島的國家。古羅馬發(fā)端于意大利半島,半島上擁有肥沃的平原和水源充足的第波河,非常適合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境內(nèi)礦產(chǎn)資源豐富,在周邊的文明影響下,古羅馬的手工業(yè)也在不斷發(fā)展進步。但是與古希臘相比,古羅馬這種受外部文明影響程度,除了古希臘與伊達拉里亞以外,其他文明的影響是甚微的?!耙獯罄雿u上的羅馬則由于沒有希臘那樣優(yōu)越的航海條件,只能在意大利本土和西部地中海有限的土地上發(fā)展,接受東部地中海先進文明的機會很小,因此發(fā)展較晚,形成羅馬所特有的發(fā)展道路?!盵3](P2)隨著古羅馬版圖的逐漸擴大,古羅馬盛期對外貿(mào)易也變得非常繁榮,這就使得古羅馬文明逐漸吸取了一些東方文明的成就,而羅馬文明也對他擴張地區(qū)及其周邊都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由于伊達拉利亞和古希臘最終被古羅馬吞并,他們對古羅馬的藝術影響頗多,尤其是希臘的雕刻藝術對古羅馬雕刻藝術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他們對希臘藝術崇拜有加,定制了許多雕塑與繪畫的復制件,其中有許多是我們了解偉大的希臘原作的唯一來源?!盵2](P86)與古希臘地緣文化的相近,使古得羅馬雕刻藝術得以站在古希臘這個巨人的肩上發(fā)展起來。
同時,因為地域因素而導致的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和特質的差異,也決定了古希臘和古羅馬不同的藝術氛圍和走向,從而對二者的雕刻藝術的氣韻和審美傾向產(chǎn)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希臘和小亞細亞沿海地區(qū)連綿的山脈將當?shù)氐某前罡舫闪嘶ゲ幌噙B的小塊。這些城邦多設在土壤肥沃的地區(qū)和商路附近,以此吸引移民擴充城市影響,成為該區(qū)重鎮(zhèn)。像雅典這樣的衛(wèi)城之所以占有卓越的位置當然與希波戰(zhàn)爭起了關鍵性作用有關,但其根源還是經(jīng)濟的繁榮和文明的高度發(fā)達。為了紀念希波戰(zhàn)爭的勝利,于公元前490年左右建立了位于愛吉那的雅典娜神廟,在神廟的山墻上雕刻了特洛伊的戰(zhàn)爭神話故事,作品充分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美術致力于克服古風時期的痕跡,表現(xiàn)出一種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繁榮的經(jīng)濟使得古希臘的雕刻藝術不斷發(fā)展,趨向完美,同樣古羅馬從一個意大利半島上的小共和國轉變成一個龐大的羅馬帝國,其強盛富足不言而喻。在這樣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羅馬的雕刻藝術的發(fā)展力量也一直蓬勃向上的日益滋長著。羅馬人熱衷建造大型公共設施:公共浴室、休息室、競技場、花園和圖書館等等,一系列的羅馬建筑也催生了羅馬式的雕刻,擁有羅馬當?shù)氐赜蝻L情的雕刻作品大量誕生。值得一提的是羅馬肖像雕刻的產(chǎn)生與祭祀祖先有關。當時很多中等以上家庭,尤其是貴族,在會客室的柜子里經(jīng)常擺著從祖先臉上翻制的面具,這些面具一般用于舉行祭祀活動。隨著手工業(yè)和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久而久之人像雕刻就取代了這種面具???。但是貴族的雕像往往要注重表現(xiàn)人物偉岸的形象與不可親近的威嚴感,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羅馬的雕刻作品,尤其是人像在面部表情上都有一種遠離世俗,姿態(tài)甚高的感覺。到羅馬帝國晚期,藝術的理想光環(huán)在其政治經(jīng)濟衰落中消失,羅馬肖像雕刻進入寫實主義時期,肖像高度還原人物的真實狀況。人物雕像臉上已經(jīng)全無以前的莊嚴,取而代之的是對內(nèi)心活動的反應。雕像人物不再是偉大的神,而往往更接近于愁眉緊鎖的哲學家。古希臘與古羅馬在雕刻藝術方面因地域經(jīng)濟影響而折射出來的藝術反映是不同的。雖然古希臘的雕刻在晚期因為經(jīng)歷了馬其頓帝國的征服而風格有所轉變,但在藝術發(fā)展的道路上整體都遵循著循序漸進的節(jié)奏,追求藝術本真的美感。相較而言古羅馬因帝國的強大與衰落更多的摻入了社會經(jīng)濟變化導致的不同審美觀念。
從政治因素的角度來考量,不論是古希臘還是古羅馬,他們的雕刻藝術都與其政治制度的導向密不可分。由于希臘境內(nèi)多山不具備成為大一統(tǒng)帝國所需的地緣政治基礎,且多數(shù)城邦臨海,擁有直接的出???,使得他們在各個方面都能獨立的對外部世界直接進行交流,這樣,城邦的出現(xiàn)和持久存在也就理所當然了。對古希臘文明影響最大的正是為后世人文主義者所竭力頌揚的城邦制下的民主議事制度,民主化的政治氛圍在古希臘深入人心,人們無論對待藝術還是外界的文明都保持一種純樸簡單的情懷。具體到雕刻藝術中,他們在藝術的追求上是一種“自然”的完美主義和人本主義精神;而羅馬的議會共和與帝國專制制度則是一種對人民高度控制的制度。獨裁者實行的高度中央集權統(tǒng)治,使得人民的自我意識薄弱,臣服并聽命于君主,個人英雄主義與民粹主意橫流。在這種意識形態(tài)下,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藝術作品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約。由此看來,我們便不難明白為什么古希臘的作品多為“人化”的神女和英雄,而古羅馬的很多雕刻作品是一些歌功頌德的大型歷史題材。我們欣賞古希臘的作品時可以感受到它們閃爍著人性的光芒,反觀古羅馬的作品則不難發(fā)現(xiàn)當中加入了不純粹的功利性因素,其目的是維護統(tǒng)治階層的利益,這樣古羅馬雕刻在藝術創(chuàng)造性上就弱于古希臘。但是,古羅馬的征戰(zhàn)讓他的實力日益強大,他的文明影響力也隨之擴大。希臘文明要早衰于羅馬,文明的沒落讓他的影響力無法與之相比,而雕刻藝術也是這其中有影響力的代表。羅馬帝國橫跨亞非拉三大洲,因此地中海沿岸與西歐等地不同程度受到其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對西歐諸國造型藝術的影響是最為深刻且深遠的。
圖1 《幾何陶器》
圖2 《古風的微笑》
圖3 《擲鐵餅者》(公元前5世紀米隆的青銅原件的羅馬大理石復制品)
盡管從總體來看,古希臘與古羅馬雕刻藝術有較大程度的傳承關系,但他們各自的發(fā)展脈絡和發(fā)展特點都是不相同的。著眼于歷史的角度,古希臘雕刻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特征都有明顯的不同的方面。古希臘大致可分為五個時期:公元前二十至十二世紀的愛琴文明(或稱克里特、邁錫尼文明時代),這一階段屬于青銅時代,受埃及文化影響,裝飾與寫實的風格在其藝術作品中相交映。公元前十一至九世紀的荷馬時代是希臘神話形成期。愛琴文明逐漸消逝,原始的氏族部落走向滅亡,造型藝術在這里萌芽,“幾何風格”時期正式形成。米諾斯與邁錫尼人熱愛曲線圖案,他們將自己創(chuàng)造的曲線圖案與海洋生物以及植物等形象變形為幾何圖案。有玫瑰花飾,網(wǎng)紋,方格圖案,同心或相切圓等等此類各種造型都是當時流行的母題。(如圖1《幾何陶器》);公元前八至六世紀稱為古風時期,也是造型藝術的形成期。此時雕刻受埃及影響的特點十分突出,人物總是正面直立的狀態(tài),表情也是千篇一律的微笑,這種“微笑”后來被稱為“古風的微笑”(圖2);第四個時期是“古典時期”,大約在公元前五至四世紀前期。這時希臘的希臘造型藝術已經(jīng)完全擺脫了“古風時期”埃及文明影子,人物不在都是正面直立的僵硬狀態(tài),取而代之的是寫實而和諧的理想人體。無論是對人體結構的刻畫還是面部表情的傳達都已經(jīng)達到理想而堪稱完美的境地。古典后期,古希臘的雕刻藝術愈發(fā)精健,人物表情豐富,充滿人性的情感。人格化的雕塑作品讓古典的光輝照亮了歐洲造型藝術乃至當今(如圖3《擲鐵餅者》)。最后是“希臘化時期”,在歷史上是馬其頓統(tǒng)治時代,大約是在公元前四世紀晚期至公元前二世紀中期。歷史上很多文化傳播的途徑往往就是戰(zhàn)爭。馬其頓帝國對古希臘的征服讓古希臘文化與東方文明發(fā)生碰撞并形成“泛希臘時期”。亞歷山大帝國的獨裁統(tǒng)治,讓希臘本土的雕刻藝術有了與之前著力表現(xiàn)人物平和理想美態(tài)的相異審美觀念。這種審美法則就是宣揚個人英雄主義,突出表現(xiàn)個別杰出人物的人物個性和偉岸形象。這又與羅馬雕像的崇拜英雄人物的傳統(tǒng)藝術風格相似。例如《帕提農(nóng)神廟的雅典娜神像》(圖4),該作品又名《戎裝的雅典娜》,原為黃金象牙雕像,由古希臘杰出的雕刻家菲狄亞斯創(chuàng)作于約公元前438年。但后來毀于拜占庭時代,現(xiàn)有的雕像為大理石復制品,高105厘米。女神頭戴戰(zhàn)盔,身著希臘式長裙,甲胄上裝飾有蛇形飾邊和人頭像。其手勢動作可能是執(zhí)長矛和托物,整個形象既富有女性的溫柔又顯示了雅典娜光輝堅毅的形象,更多的表達了人性的特征,神性較之甚少,這表明希臘化時期雕刻藝術已走向世俗化。
圖4 《帕提農(nóng)神廟的雅典娜神像》
古羅馬不像古希臘那樣因地理因素與歷史時期不同而形成鮮明的發(fā)展特點。古羅馬的雕塑藝術發(fā)展依賴其不斷向周圍城邦擴張的征戰(zhàn),在汲取其他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后,它又一直十分堅持自己的傳統(tǒng)與審美觀念,所以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發(fā)展的特色不像希臘有十分明顯的區(qū)分界點。古羅馬的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紀至公元前六世紀的“伊達拉里亞時期”。伊達拉里亞(Etruria)是位于現(xiàn)代意大利中部的古代城邦國家。大約從公元前八世紀中期起居住在伊達拉里亞的居民吸取了古希臘以及東方的文明,創(chuàng)造了在當時較為先進的“伊達拉里亞文明”,在意大利半島傳播開來,對古羅馬文明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伊達拉里亞人擅長于城市建筑與工商業(yè)技藝,羅馬城的興建與發(fā)展與其有著深刻的關系。在宗教傳統(tǒng)上,羅馬沿襲伊達拉里亞,信奉三位一體神,以及神像擬人化。羅馬社會生活中貴族出行的儀仗以及官員服飾也都是模仿伊達拉利亞??梢哉f羅馬雕塑中大部分異于希臘雕塑風格的地方就是來自于伊達拉里亞。公元前三世紀伊達拉里亞人被羅馬人征服,他的文化也徹底融入羅馬。公元前509年至公元前30年是古羅馬的“共和時期”,羅馬政體此時的正式名稱是正式名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這一時期也是羅馬共和國不斷發(fā)展,勢力范圍不斷擴張的時代。因此“共和時期”的羅馬造型藝術也隨著共和國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也完全形成了具有自身固有傳統(tǒng)的藝術特色并成熟。約在公元前六世紀的公元前451年,由貴族和平民構成的“十人立法委員會”頒布了一部法典,并刻在十個銅表上,公元前450年,又增兩表,這就是著名的《十二銅表法》。《十二銅表法》基本上是羅馬人日常生活的法律法規(guī)的匯編,可以看出其目的是維護貴族和富人利益。羅馬的雕刻往往就是這種實用性很強的作品,它們的誕生就是為了服務于羅馬,表達統(tǒng)治階層的意志。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古羅馬又經(jīng)歷了“帝國時期”,古羅馬的雕刻藝術也在這一時期發(fā)展至巔峰,許多雕刻名作也誕生于這段時期。公元前146年,羅馬征服整個希臘。古希臘輝煌的文明成就,豐富的文化藝術作品,技藝超群的藝術家和工匠全都屬于了羅馬,古羅馬的雕刻藝術運在用了這樣的底蘊之下發(fā)展的更加繁榮與瑰麗。如著名的《奧古斯都像》(圖5),雕像為大理石質地,像高204 厘米,約創(chuàng)作于公元前19~公元前13年,是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君王像。此像不僅突出了屋大維作為君王威嚴神武的精神氣魄,遠望而堅定的神情,指向遠方的右臂也展現(xiàn)了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
圖5 《奧古斯都像》
可以說古羅馬文化主要是繼承古希臘文化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在雕刻藝術發(fā)展上他們的藝術風格有許多相似之處的。第一,他們會對創(chuàng)作對象進行理性的解析,并且擁有一套嚴謹?shù)呐袛喾▌t。當時的人體雕塑都會遵循最完美的黃金比例,人體結構面部表情都追求真實的效果。第二,雕塑作品都追求一種和諧的理想美。不論是維納斯的誕生還是奧古斯都雕像,他們雕刻的這種理念是一致的——線條的韻律與人體的各組成部分一定是和諧的。第三,具有共同神話色彩的信仰與虔誠的宗教態(tài)度讓他們又有了共通之處。莊嚴博大的廟宇,相同屬性的神像,他們的雕刻作品形象上又那么相似。第四點是人物一般都賦予了人格特征。我們今天看到的古希臘和羅馬的雕刻作品中的人物都是非常寫實,具有人文情感的,也正是這種自帶的人文情感深深地打動了觀眾。
當然,它們之間也存在明顯的文化差異,這些差異造成了古希臘和羅馬雕刻藝術存在一定的不同。首先,由于希臘是航海國家,對外的姿態(tài)比較開放,海邊的生活也使他們比較浪漫,對藝術的追求都是理想化的,所以古希臘人往往以“美”作為雕刻的最高標準,因此古希臘的雕塑對追求結構比例的和諧(如符合人體的黃金分割率)、線條的協(xié)調以及人物肌體的質感。但是古羅馬是完全不同于這種藝術創(chuàng)作心理。彪悍的軍事文化讓他的藝術作品形象往往更加硬朗,更突出個人的氣魄與個性精神。從流傳后世的作品中,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古希臘雕塑中的人物多是裸體,意在表現(xiàn)人體的強健與線條韻律之美。而古羅馬多是著衣的貴族,宣揚偉大英雄的氣魄與精神力量。其次,古希臘在文學方面和體育都有著很高的成就,其文學神話和英雄史詩被認為是歐洲文學的最早源頭。同時古希臘人十分重視體育活動,最顯著的特征是定期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古希臘的文學和體育的高度發(fā)達對雕塑藝術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首先表現(xiàn)為古希臘人在進行文學和體育活動中形成了關注現(xiàn)實生活和追求浪漫的文化性格,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審美標準;其次是為雕塑提供了大量的題材、故事和人物形象,一些流傳后世的精美作品多為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或體育活動中的人物形象。古羅馬一直是在擴張中建立其帝國的,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崇尚武力的侵略文化和對具有杰出武功祖先的崇拜。因此,古羅馬的人物雕像與希臘重視刻畫歡樂愉悅的神像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對祖先的遺容有著非同一般的崇拜,古羅馬人往往會復刻先祖容貌的雕像供奉于宗祠家廟之中,這也就導致了古羅馬雕像不及希臘雕像表現(xiàn)手法上那么具有想象力,人物表情和肢體語言也過于嚴肅和單調沉悶。與古希臘浪漫唯美的藝術追求不同,古羅馬文化最為核心的特征是“求實致用”,而這個原則也確實一點不馬虎地落在了雕刻藝術當中。所有的雕刻作品幾乎都是根據(jù)實際需要制作的,這些作品的存在不是僅僅為了美觀與裝飾。他們的公共性與實用性在當時的羅馬人眼里早已超出了審美價值。
總的來說,古希臘與古羅馬的雕塑藝術在審美特征和技法方面表現(xiàn)出較高程度的傳承關系。但因時空、民族文化乃至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二者之間出現(xiàn)了一定的相異性。首先表現(xiàn)在題材上,古希臘的雕塑多以神話人物和英雄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內(nèi)容上體現(xiàn)人本主義思想;而古羅馬雕塑則以祖先和武士為表現(xiàn)對象,表達對祖先的崇拜和敬畏。其次,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古希臘雕塑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注重想象,有較強的唯美傾向;古羅馬雕塑具有很強的寫實主義特征,非常關注細節(jié)的真實,講究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時,很多雕像都是為供奉祖先而作,帶有鮮明的實用特征。
[1]劉家和.世界上古史[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2]蘇珊·伍德福德.劍橋藝術史——古希臘羅馬藝術[M].錢乘旦,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09.
[3]李雅書,楊共樂.古代羅馬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Comparison of the Factors Affect Sculpting Development between Ancient Greek and Ancient Rome
DU Anran, PAN Yong
(SchoolofFineArt,HuaibeiNormalUniversity,Huaibei235000,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culpting styl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geographical location; politics; historical factor;cultural difference and so on . General speaking, sculpture from ancient Rome i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from ancient Greek but there is still a huge difference if compare with the sculpture art in ancient Greek. One of the very distinctive differences is sculptures in ancient Greek have a strong reflection of individualism and romanticism. Whereas for the sculptures in ancient Rome, their works usually highlights the spirits will of the governor and more and more of realism.
ancient Greek; ancient Rome; sculpture; development factor; comparison
2015-10-28
安徽省省級一般教研項目(2014jyxm168)成果之一。
杜安然(1990-),女,安徽含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潘勇(1966-),男,安徽潁上人,碩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油畫。
J305
A
1009-9735(2016)04-01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