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力
(安徽省地質實驗研究所)
?
安徽省某低品位白鎢礦選礦工藝試驗*
廖 力
(安徽省地質實驗研究所)
為高效回收利用安徽某低品位白鎢礦,在對其礦石性質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先浮硫化礦—后浮氧化礦—白鎢粗精礦加溫解析工藝,試驗獲得了精礦WO3品位為65.31%、回收率為78.16%的試驗指標,實現(xiàn)了對鎢的有效回收利用。
低品位白鎢礦 硫化礦 氧化礦 加溫解析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資源的不斷開發(fā),礦石品位較高的資源已逐漸消耗怠盡,研究低品位資源的回收利用工作迫在眉睫。安徽某地鎢礦資源儲量規(guī)模較大,但品位較低,為高效回收該低品位鎢礦,試驗采用先浮硫化礦—后浮氧化礦—白鎢粗精礦加溫解析工藝進行試驗,最終獲得了滿意的試驗指標,達到了有效回收的目的。
1.1 原礦多元素與鎢物相分析
對安徽某地低品位白鎢礦進行化學多元素分析及鎢物相分析,分析結果見表1、表2。
表1 原礦化學多元素分析結果 %
注:Au、Ag含量單位為g/t。
表2 原礦鎢物相分析結果 %
由表1、表2可知,礦石中有用礦物含量較低,主要可利用元素為鎢,鎢主要以白鎢礦形式存在,其中白鎢礦占92.14%。
1.2 礦石礦物成分及結構構造分析
安徽某地低品位白鎢礦,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鐵礦,少量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少量斜長石、鉀長石、角閃石、黑云母。
礦石結構主要為他形粒狀結構、半自形—自形粒狀結構、包含結構、交代殘余結構、環(huán)帶結構;礦石構造主要為浸染狀構造、充填細脈狀構造、團塊構造。礦石總體嵌布特征為毗連嵌布、包裹嵌布,白鎢常與其他金屬礦物呈毗連嵌布,少量以間隙充填嵌布。
試驗主要回收對象為鎢,由于白鎢礦屬氧化礦,其可浮性較硫化礦要差,雖然礦石中硫化礦含量不高,但礦石中的硫化礦直接影響白鎢礦的浮選效果,必須首先進行硫化礦浮選,硫化礦浮選尾礦再進行白鎢浮選。由于該礦石中的主要脈石礦物為石英,因此白鎢礦的浮選主要是解決白鎢礦與石英的分離。
2.1 硫化礦浮選條件試驗
2.1.1 磨礦細度試驗
為了考查不同磨礦細度條件下白鎢礦的浮選效果,對原礦進行先浮硫化礦、后浮白鎢礦的磨礦細度試驗,試驗流程及其他試驗條件見圖1,試驗結果見圖2。
圖1 磨礦細度試驗流程
圖2 磨礦細度試驗結果
由圖2可見,隨磨礦細度的提高,白鎢粗精礦品位降低,回收率提高,但在磨礦細度-0.074 mm粒級含量為70%~80%時,鎢粗精礦回收率基本保持不變;當磨礦細度達到-0.074 mm 90%時,回收率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故選擇磨礦細度為 -0.074 mm 80%進行后續(xù)試驗。
2.1.2 水玻璃用量試驗
水玻璃是白鎢浮選常用的脈石抑制劑[1],試驗選擇水玻璃作脈石抑制劑進行試驗。在磨礦細度為-0.074 mm 80%、碳酸鈉用量為500 g/t、丁基黃藥用量為50 g/t、2#油用量為30 g/t的條件下進行水玻璃用量試驗,試驗流程見圖1,試驗結果見圖3。
圖3 水玻璃用量試驗結果
由圖3可見,隨水玻璃用量的增加,白鎢粗精礦品位增加,說明水玻璃對硅酸鹽脈石抑制效果較好,增加水玻璃用量可提高白鎢精礦品位;當水玻璃用量超過2 000 g/t時,隨著水玻璃用量增加,白鎢礦回收率降低,說明過量的水玻璃對白鎢礦有抑制作用;故選擇水玻璃用量2 000 g/t為宜。
2.1.3 其他藥劑用量試驗
試驗還進行了丁基黃藥和2#油的用量試驗,丁基黃藥用量從30~80 g/t,隨著丁基黃藥用量的增加,硫化礦回收率增加,當丁基黃藥用量為50 g/t時,指標最佳。2#油用量從10~40 g/t,在30 g/t時指標最佳,故選擇丁基黃藥用量為50 g/t、2#油用量為30 g/t作為流程藥劑用量。
2.2 白鎢礦浮選條件試驗
2.2.1 捕收劑用量試驗
白鎢礦浮選常用的捕收劑為731氧化石臘皂,而GY藥劑是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在氧化石臘皂的基礎上進行改性制成的螯合型鎢礦捕收劑,GY相對731氧化石臘皂對白鎢礦的選擇性更高。在碳酸鈉用量為500 g/t、水玻璃用量為2 000 g/t的條件下進行GY用量試驗,試驗結果見圖4。
圖4 捕收劑用量試驗結果
由圖4可見,隨著捕收劑GY用量的增加,白鎢精礦品位降低,回收率增加,在GY用量為600 g/t時,指標較好,故選擇GY用量為600 g/t。
2.2.2 其他藥劑用量試驗
試驗中進行了碳酸鈉和水玻璃用量試驗,在碳酸鈉用量為2 000 g/t和水玻璃用量為2 500 g/t時,指標最佳。為了保證白鎢精礦的品位和回收率,進行了精選和掃選次數(shù)試驗,最終選擇5次精選、2次掃選。
2.2.3 解析作業(yè)水玻璃用量試驗
白鎢礦浮選的關鍵技術在于白鎢礦與脈石礦物的解析,能否解析充分[2],決定著白鎢礦的選礦指標。經(jīng)常溫解析和加溫解析兩種方法對比,加溫解析較常溫解析指標穩(wěn)定、易控制。所以試驗采用加溫解析,試驗最終確定的最佳解析溫度為90 ℃,解析時間為1 h。在加溫解析的條件下進行解析作業(yè)水玻璃用量試驗,考察水玻璃用量對試驗的影響,結果見圖5。
圖5 白鎢礦解析水玻璃用量試驗結果
由圖5可見,隨水玻璃用量增加,白鎢精礦品位增加,回收率降低;當水玻璃用量為4 000~5 000 g/t時,已滿足鎢精礦品位要求;故水玻璃用量確定為4 000 g/t。
2.3 白鎢礦浮選全流程試驗
在最佳試驗條件的基礎上進行浮選閉路全流程試驗,試驗流程及試驗條件見圖6,試驗結果見表3。
圖6 白鎢礦浮選閉路流程
表3 浮選閉路試驗結果 %
由表3可知,該白鎢礦采用先浮硫化礦、后浮氧化礦,白鎢粗精礦采用加溫解析浮選工藝,可獲得WO3品位為65.31%、回收率為78.16%的鎢精礦,硫品位為32.05%、回收率為80.79%的硫精礦。
(1)對安徽省某低品位白鎢礦石采用先浮硫化礦—后浮氧化礦—加溫解析的選礦工藝,可獲得鎢精礦品位WO3為65.31%,回收率為78.16%的指標。
(2)白鎢粗精礦加溫解析,在溫度為90 ℃,水玻璃用量為4 000~5 000 g/t時,解析效果最好。
[1] 張忠漢,曹少雄,張先華,等.GY法浮選鎢工藝在柿竹園選廠的工業(yè)實踐[J].有色金屬,2000(11):146-148.
[2] 孟憲瑜,于 雪,高起鵬.低品位白鎢礦選礦工藝試驗研究[J].有色礦冶,2007(10):15-17.
*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礦山尾礦及環(huán)境調查評價》(編號:12120115041001)。
2016-07-10)
廖 力(1960—),男,高級工程師,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蕪湖路23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