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娟 韓 旭 吳 欣 張妮華 申維娜
(陜西省地質調查中心)
?
巴顏喀拉山群重新劃分
李惠娟 韓 旭 吳 欣 張妮華 申維娜
(陜西省地質調查中心)
三疊系巴顏喀拉山群是一套規(guī)模巨大的半深水—深水復理石建造,是我國出露面積最大的巖石地層單位,橫向上同時代的相似地層多為其同物異名。三疊系巴顏喀拉山群總體上位于華夏陸塊群與岡瓦納陸塊群之間,其地層特征,盆地屬性和變形特征對于進一步研究印支運動及大陸碰撞拼合過程具有積極意義。根據青海曲麻萊扎開隴巴地區(qū)地質礦產調查成果,在充分重視巖相調查及巖相依據的前提下,對其進行了重新劃分,供相關研究參考。
巴顏喀拉山群 巖相 地層特征 盆地屬性
1.1 前人認識
巴顏喀拉山群是一套巨厚的復理石建造,主要由砂巖和泥質巖石組成,變質輕微,前人依據其時代以及砂巖、泥分的組成比例對其進行了較詳細地劃分,共劃分了下、中、上3個亞群,對應于三疊系下、中、上統(tǒng)(表1)[1-6]。青海省地質礦產局在進行地層
清理時,采用1970年青海省區(qū)測隊修訂后的巴顏喀拉山群劃分方法,依據砂、板巖的組合特點和相對位置,建立了下部砂巖板巖組、中部砂巖組、上部板巖組,頂部砂巖夾板巖組等4個非正式巖組?;谇槿R區(qū)調報告,研究區(qū)僅發(fā)育三疊系上統(tǒng),相當于青海省巖石地層中介紹的巴顏喀拉山群上部板巖組和頂部砂巖夾板巖組。
表1 前人巴顏喀拉山群劃分
1.2 問題提出
前人按砂巖、板巖的含量變化劃分和描述巴顏喀拉山群,無法完全反映該套半深水—深水復理石沉積地層的本質性特點,實地操作中也極難把握。實際上該套地層是由正常的背景沉積和事件(顆粒流、濁流、泥石流等)沉積兩部分組成,主體可分成因和特點完全不同的3套巖石:①正常沉積(即海水中漂浮的泥質、粉砂質成分通過重力作用而沉積)的泥巖、粉砂質泥巖(泥質板巖和含粉砂質泥質板巖),為事件沉積間歇期的背景沉積,常夾硅質巖薄層或透鏡體;②顆粒流形成的(塊狀)砂巖,該類砂巖厚度一般較大,多為巨厚層-塊狀,但也有中—薄層狀,主要特點是內部粒度均勻,無明顯的粒序變化和分選特征,區(qū)內主要為中—細粒砂質,頂底界線多數很清晰,部分因對下層位的侵蝕顯示底界不平坦,或含不等量的泥礫、硅礫,部分發(fā)生液化現象,內部出現粗糙寬厚的平行層理或向濁流演化,頂部變細或向鮑馬層序過度,縱橫形態(tài)均為透鏡狀砂體,偶爾在露頭尺度即可看到透鏡體全貌;③濁流形成的鮑馬層序,區(qū)內巴顏喀拉山群鮑馬層序甚為典型,以特別發(fā)育C相包卷或變形層理而非常醒目,鮑馬層序類型較多樣,優(yōu)勢性類型反映了沉積微相。此外,也常見泥石流形成的礫巖和因重力作用形成的滑塌堆積層等。鮑馬層序含有多種巖性,一個層序即為一次事件沉積層,不宜將不同巖性分開進行描述。同樣,區(qū)內經常存在(塊狀)砂巖夾互泥巖的現象,不宜將砂巖-泥巖看作是有成因聯系的沉積層序進行研究。地層劃分和描述時須分清不同巖性的成因類型,準確識別其微相,按沉積微相劃分組、段級巖石地層單位[7-9]。
區(qū)內巴顏喀拉山群變質作用甚微,為低級綠片巖相絹云母、綠泥石。變形作用也不甚強烈,沉積巖的沉積構造,如層理構造、底模構造、鮑馬層序的內部各種構造等都保存較好,構造層次為中層次頂部,構造形態(tài)清楚,地層層序能夠恢復。前人對區(qū)內構造形態(tài)的認識基本上是不正確的,影響了正確建立地層層序,相應地影響了正確建立構造形態(tài)。
在仔細進行微相劃分和正確建立地層層序的基礎上,本研究提出了全新的地層劃分方案(表2),即依據巖相劃分組級單位,如斜坡相、扇中相等,依據巖性特征的變化和沉積構造的微小變化所顯示的更小級別的微相變化劃分段級地層單位。
表2 巴顏喀拉山群劃分
由表2可知:巴顏喀拉山群是一大套由深水—半深水—淺海的單旋回復理石沉積地層,區(qū)內具有由下至上、由扇中相至斜坡相的完美層序。區(qū)內以斜坡相(四組)為主體,故對其進一步劃分至段。而扇中相(二組)和扇根相(三組)出露較少,在區(qū)內變化不大,未作段級劃分。根據區(qū)內巴顏喀拉山群的巖性、巖相變化規(guī)律,區(qū)域上其下應有更下部的層位扇端相(組),應以鮑馬層序為主,夾較多泥巖和硅質巖,但不存在(水道相顆粒流沉積的)塊狀砂巖,故將最低層位劃分為二組。
在以(塊狀)砂巖或鮑馬層序為主的組、段,如二組、三組和四組中的五段,即其共同特點是向上變薄變細的,不宜如淺海沉積巖,認為是退積型層序,僅能表明該韻律性特征反映在其沉積過程中事件性沉積是沉積規(guī)律發(fā)生強弱變化的規(guī)律,“強”表現為單位事件層規(guī)模大(厚度大),頻率高(所夾泥巖少且薄),“弱”則表現為規(guī)模小(厚度小),頻率低(所夾泥巖多且厚,甚至出現硅持巖)。而厚度更大的泥巖夾硅質巖則說明當時是事件沉積間歇的一個時期。實際上就層序地層學而言,海底扇整體是進積型沉積的低水位域,而斜坡相則為進積型的海侵體系區(qū)域。四組(斜坡相)頂部的四段也具有與之相似的向上變薄變細的層序特點,但其特征是由(含礫厚層、巨厚層、塊狀)粗砂巖—(厚層、中—厚層)細砂巖—(中層、中—薄層)粉砂巖—粉砂質泥巖—泥巖向上變薄變細,與其他地層單位有明顯區(qū)別,以出現單獨成層的粉砂巖為特點,而且發(fā)育平行、水平層理,具有淺海沉積的基本特征,但也夾有典型的鮑馬層序,多見滑動構造,說明可能是斜坡相—淺海相的過渡沉積。上述韻律性沉積應與海平面的隆升變化有關。
對于巴顏喀拉山復理石地層簡單地用砂巖、泥巖的比例變化進行劃分不妥當,應特別注意巖相調查研究,主要依據巖相變化、微相的詳細劃分進一步劃分組段級巖石地層單位。巴顏喀拉山群是一套總體向上變淺、由海底扇向斜坡、淺海相演化的單旋回復理石地層,區(qū)域上與二疊系間是連續(xù)的,說明巴顏喀拉山群不可能是前陸盆地,也不可能為晚古生代造山運動之后再次伸展形成的復理石海槽,應屬繼承性的殘留盆地沉積。
[1] 張紫程,張緒教,胡道功,等.Hyperion高光譜遙感在青海東昆侖東大灘地區(qū)找礦中的應用[J].現代地質,2011(4):759-767.
[2] 張雪亭,王秉璋,俞 建,等.巴顏喀拉殘留洋盆的沉積特征[J].地質通報,2005(7):613-620.
[3] 柏道遠,熊延望,陳建超,等.青海銀石山地區(qū)巴顏喀拉前陸盆地構造變形特征及動力學機制[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3(4):71-78.
[4] 戴宗明,于遠山,王大可.造山帶復理石區(qū)海底扇法填圖的必要性[J].四川地質學報,2000(2):81-86.
[5] 陳長云,任金衛(wèi),孟國杰,等.巴顏喀拉塊體北東緣主要斷裂現今活動性分析[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12(3):27-30.
[6] 黎敦朋,李新林,周小康,等.巴顏喀拉山西段二疊紀古海山的發(fā)現及意義[J].地質通報,2007(8):996-1002.
[7] 王永標.巴顏喀拉及鄰區(qū)中二疊世古海山的結構與演化[J].中國科學:D輯,2005(12): 1140-1149.
[8] 楊興悅,陳連旺,楊立明,等.巴顏喀拉塊體強震動力學過程數值模擬[J].地震學報,2013(3):304-314.
[9] 楊欣德,鄢犀利.青海達日—久治地區(qū)巴顏喀拉盆地研究進展[J].地質力學學報,2011(1):79-90.
2016-07-04)
李惠娟(1986—),女,工程師,710068 陜西省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