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
在文章中恰當(dāng)?shù)匾迷娕c文,能夠增加作品的美感,營造高雅美妙的意境。
魏巍的名作《我的老師》,有如下優(yōu)美的片段:
她愛詩,并且愛教我們讀詩。直到現(xiàn)在我還記得她教我們讀詩的情景,還能背誦她教我們的詩:
圓天蓋著大海,
黑水托著孤舟,
遠看不見山,
那天邊只有云頭,
也看不見樹,
那水上只有海鷗……
今天想來,她對我的接近文學(xué)和愛好文學(xué),是有著多么有益的影響!像這樣的老師,我們怎么會不喜歡她,怎么會不愿意和她接近呢?我們見了她不由得就圍上去。即使她寫字的時候,我們也默默地看著她,連她握筆的姿勢都急于模仿。
這個片段有敘有議,有描寫有抒情,引用的手法非常自然、優(yōu)雅。這里引用了周太玄的詩《過印度洋》的一部分,它表現(xiàn)了蔡老師對文學(xué)的熱愛,表現(xiàn)了蔡老師對孩子們的文學(xué)熏陶,暗寫了對“我”的影響,并使文章的文面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美妙的變化;而且因為詩歌內(nèi)容和音韻的美好而增加了文章的抒情色調(diào),可謂一舉多得,充滿美趣。
楊振寧先生在美文《鄧稼先》中,用飽含深情的筆觸,描述了“兩彈元勛”“兩彈一星”功勛獎?wù)芦@得者鄧稼先這位“大寫的人”。在文中“我不能走”的這一部分,作者進行了大量引用: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羅布泊,馬革裹尸的戰(zhàn)場,不知道稼先有沒有想起過我們在昆明時一起背誦的《吊古戰(zhàn)場文》:
浩浩乎!平沙無垠,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fēng)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群。亭長告余曰:“此古戰(zhàn)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斷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屬的時候是什么心情?
這里的引用,已經(jīng)不能簡單地看作是一種手法。所引用的內(nèi)容,深情勃發(fā),詩意盎然,音韻鏗鏘,充滿了悲壯的色彩。既表現(xiàn)了鄧稼先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堅忍不拔的奮斗,又凸顯了鄧稼先的貢獻之巨大及其奉獻之精神的可貴,讀起來抒情韻味濃郁,給讀者以足夠的心靈震撼。
引用詩文增加美感的做法當(dāng)然不限于文章。上世紀(jì)80年代初,一部名為《人到中年》的電影,講述了中年眼科醫(yī)生陸文婷的奉獻精神與生活境遇,劇中人物朗誦的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名詩《我愿意是急流》,在那個剛剛從文革陰影中走出來的年代里不知激蕩過多少觀眾的心:
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愛人/是一條小魚/在我的浪花中/快樂地游來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只要我的愛人/是一只小鳥/在我的稠密的/樹枝間做巢,鳴叫
愛我們的母語吧。像珍愛戀人一樣呵護它,像珍惜鉆石一樣擦亮它,讓它更好地訴說我們的悲歡,表達我們的向往。
就像我的一位詩人朋友所寫的那樣:
在母語的屋檐下,
我們誕生和成長,愛戀和夢想。
在母語的蔭庇中,
我們的生命綿延,幸福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