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好萊塢電影有個標(biāo)簽文化。比如拍日本人,總逃不出藝伎、庭院、武士、劍道、忍者、榻榻米;意大利裔男子多半又風(fēng)流瀟灑又沒心沒肺;埃及一定遍地是金字塔,俄羅斯老娘們兒必須比男人還剽悍。臨了,中國人總逃不出這幾樣:功夫、神秘的藥物和醫(yī)術(shù)以及中餐。
當(dāng)然,再老一點,還可能有辮子、絲綢袍子和鴉片。
李小龍之前,好萊塢電影里偶爾有中國人,多半得留辮子、高顴骨、瞇眼睛;倘有細節(jié),麻將算是小事,說不定還跟鴉片有關(guān),那屬于美國人對早年華工與上海的印象。李小龍之后,好萊塢明白了:中國人會功夫,于是一窩蜂的功夫。美國人望文生義,總覺得東方功夫同出一源,導(dǎo)致經(jīng)常發(fā)生中日韓東亞高手們同臺競技,卻不想傳統(tǒng)中國武俠體系里,從來就沒日本人什么事兒。
典型的如《功夫熊貓》:雖然其中有武打、有竹林、有面湯、有熊貓、有中式建筑、有悠揚的笛聲、有虎鶴猴螳螂,但中國人還是能一眼認出來這是好萊塢電影;就像塔倫蒂諾的《殺死比爾》里再怎么玩日本和中國元素,還是看得出是美國人導(dǎo)演的。
再比如拍攝中國元素,大關(guān)節(jié)有模樣,小細節(jié)總會不對勁。老動畫片《花木蘭》里,朝代不明,只知道皇帝是“中國的皇帝”;皇帝所用的一個主簿會計,在朝則為宰相,出朝就當(dāng)軍師,實在太寒磣了:這就是把中國皇帝跟歐洲小國君王混為一談了。所以《花木蘭》里,雖然造型、音樂等都刻意中國化,卻不那么得要領(lǐng)。
當(dāng)年云集了李連杰、成龍、李冰冰與劉亦菲的《功夫之王》,就是個典型的“美國人覺得很中國元素,中國人自己看了覺得不對勁”的東西。武僧、游俠、金燕子、白發(fā)魔女、孫悟空糅在一起,好比是把羅賓漢、佐羅、黑寡婦、華盛頓和蝙蝠俠打進一個電影里。但這點就沒法讓美國人理解了。這方面,不止中國背景電影遭罪,湯姆·克魯斯的《最后的武士》,以及去年的《四十七武士》,都是典型的“美國人覺得日本人該這樣,但實際上不是那么回事”的拍法。
但那有什么呢?美國人自己看得爽就行了。
張藝謀的《英雄》,國內(nèi)國外口碑是兩回事。當(dāng)年首映時,國內(nèi)覺得不尊重歷史,擺譜,美化秦始皇,邏輯奇葩;國外則一片叫好。爛番茄95%的評分,表示華麗得無與倫比?!稌r代》周刊認為是大師之作,“用視覺效果表現(xiàn)了為什么我們要以戰(zhàn)止戰(zhàn),英雄們?nèi)绾握业矫凶⒍ǖ膼廴恕?,《芝加哥論壇報》說這片美麗又激動人心——因為美國人并不懂《英雄》里描述的歷史,只看電影里給出的故 事。
我個人的看法:張藝謀的《英雄》與徐克的《通天帝國》有一點類似——他們只是借個歷史由頭講一個故事,借以夸飾他們?nèi)A麗的鏡頭和電影美學(xué)。張藝謀需要虛構(gòu)刺客、扭曲始皇帝來配合他的電影,同樣,徐克需要一個虛構(gòu)的狄仁杰和巨大的銅像,來完成壯闊的敘述。他們的努力是類似的:借中國元素,制造一個華麗的世界,將各類特效鏡頭抖摟出去。故事到最后能勉強自圓其說,也就好 了。
所以,所謂“中國元素”或其他,看個高興就行了——大多數(shù)類似東西,都只借個刻板印象和icon,造個視覺效果而已。既不必如被翻了牌子般自鳴得意,也不必感慨“美國人真沒文化沒得到東方文化的精髓”——資本們著意瞄準(zhǔn)的,是大多數(shù)并不在意細節(jié)的娛樂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