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益萍
六尺巷
俞益萍
我家兩堵墻,前后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
我家一條巷,相隔六尺寬,包容無限大,和諧詩中藏。
在春節(jié)晚會上,演員趙薇演唱了《六尺巷》一曲,頗受好評,造成轟動,六尺巷的歷史故事立即名揚全國。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成為熱門的旅游景區(qū),我正好去安徽省,便到桐城市參觀了六尺巷。
六尺巷只有百米長、兩米寬,兩面是磚砌的高墻,鵝卵石鋪地,巷的南邊為張家,巷的北邊為吳家。清朝康熙大學(xué)士張英在朝廷當(dāng)禮部尚書,他的兒子張廷玉,也是清朝名臣。在重修府邸時,因為修建院墻和鄰居吳家產(chǎn)生了爭地的矛盾,當(dāng)?shù)毓俑宄杉医杂绣X有勢,不好判決哪家對錯,張家便寫信給在京城作官的父親張英,要求他用權(quán)勢幫其家人撐腰,擺平此事。
張英看信后,回兒子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p>
兒子張廷玉看了那首詩后豁然開朗,理解父親張英的意思,便讓出三尺地;鄰居吳家見張家讓出三尺地,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地才修建院墻,從此,就留下這一處六尺寬的巷道,成為歷史名勝。
康熙皇帝得知這一佳話,便在六尺巷東頭修建一座漢白玉石牌坊,上刻康熙親筆提寫“禮讓”兩個大字。之后,又在六尺巷西頭修建了一座漢白玉石牌坊,上刻“懿德流芳”四個大字,當(dāng)?shù)厝藶榇素Q立了一塊太湖石,上刻著張英當(dāng)年的那首名詩。
六尺巷,它寬不在那區(qū)區(qū)六尺上,而是包容無限大,寬在人們的心靈與精神上,六尺巷是象征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的美德。
如今張家和吳家的后人都不住在六尺巷了,兩家院內(nèi)的樹木翠綠,茂密成蔭,這段佳話就此流芳。此種解決矛盾的方式至今仍是一個模板,萬事和為貴,體現(xiàn)出經(jīng)得起時代考驗的真知卓見。
無論是人與人、家與家、國與國,禮讓都是美德,值得我們時時處處學(xué)習(xí)效仿。宰相肚里能撐船,肩寬能跑馬,能夠率先捧出善意,而對方也能接著釋出善意,是我們的風(fēng)度。
每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教育程度、思想智慧都有所不同,在同一個地方一起生活,難免會有所摩擦,只有彼此謙讓、互相體諒,才能得以撫平。
歷史名勝六尺巷的故事引人深思,耐人尋味。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