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全林
石牛上的童年
從前,村前有一條小馬路,寬約3米許。偶爾一輛牛車或馬車打這兒經過,木頭車輪與輪軸的摩擦之聲咯嘎、咯嘎……響個不停,給靜謐的小山村增添了幾許生機。
馬路旁邊的空地上,橫臥著一個表面光滑的大石牛:人工打造的壓路用的圓柱形巨石。村里的孩童中,不知是誰最新發(fā)現了這個新大陸,都喜歡這片空地,都喜歡爬到石牛上玩耍;也沒有誰知道這個大石牛是干什么用的,他們只知道這條小馬路一直通向那遙遠的鄉(xiāng)場和大城市。每逢趕鄉(xiāng)場的日子,孩子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聚到這里,爬到大石牛上玩耍并耐心等待,等待那些趕鄉(xiāng)場的大人們回歸;等待他們味覺上思念了很久的水果糖和餅干。
下午,趕場的大人們陸陸續(xù)續(xù)地回來了。他們賣掉了手中的農副產品,從集市上換回了日常生活用品,其中少不了給孩子們買上幾顆水果糖或幾塊餅干。孩子們這個時候幾乎都是望眼欲穿了。有的孩子看到大人回來,控制不住內心的渴求與喜悅,迫不及待地纏住大人叫嚷,說早上答應給自己買糖就立馬兌現,目的是想借此情此景,與其他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糖果;有的大人也許是買的糖果不多,會故意說今天那賣糖果的老頭死了,集市上沒有糖果賣,并要求孩子跟他一起回家,每每此時那些不知趣的孩子便會大哭大叫,最后被大人生拉活扯地拖回了家;有的家長會用眼神暗示孩子回家去盡情享受,那些個聰明的孩子便會心領神會地屁顛屁顛地跟著大人回家去獨自盡情地享受。當然,也有手邊寬裕的或是好心的家長,會施舍給在場的小朋友每人一顆糖果,孩子們此時此刻會非常的幸福,致使這些家長在孩子們的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善良而高大的形象。
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也是短暫的。
村前這塊神秘的空地,特別是這個大石牛,為孩子們帶來了歡樂與幸福,同時也給孩子們帶來了不幸與苦惱。有許多調皮的孩童從石牛上摔下來受了傷,也有許多無知的孩童不管是否逢趕鄉(xiāng)場的日子,都會癡癡地趴在石牛上等待他們那幸福的水果糖和餅干,甚至在石牛上睡到午夜,讓家長們一陣好找,鬧出了太多的笑話。
如今,這群頑童中,大部分的人已經從村前這條小馬路走向了山外的世界。村前的大石牛也不知何時不翼而飛了。村前的小馬路被列為通村水泥路硬化工程,挖掘機和壓路機的轟鳴聲響砌了村莊的上空。壓路機沉重的鉛柱壓疼了我的童年,摒棄了曾經為這群孩童帶來歡樂與幸福的大石?!?/p>
壓路機沉重的鉛柱壓過了這片曾經的空地,壓過了大石牛曾經壓過的小馬路?!昂V篤”的機器轟鳴聲喚醒了我記憶的扉頁,往事歷歷在目:一群彪悍的村民,光著膀子,粗壯的繩索勒癟了肌肉貼進了胸骨,邁著沉重的步子,拖著沉重的石牛,后面的蠻漢不停地揮舞著撬子,大家一起喊著萬眾一心的號子,大石牛碾過村前的小馬路,直向遠方……
思緒,定格在記憶的童年,定格于幸福的大石牛。也許,誰也不曾記得大石牛曾經的輝煌,可是大石牛讓我的童年生活充滿了詩情畫意,在記憶的深處打下了快樂的烙印。
幺叔的書架
幺叔是村里當時最有文化的人,村里但凡有大屋小事或訂立字據之類的事情,人們都非得請幺叔不可。由于幺叔性情溫和,待人處事平易近人,村里的人都非常敬重他。
小時候,我和小伙伴們都喜歡去幺叔家玩。他的臥室里有一個書架。說是書架,其實是用幾塊木板釘在墻壁上可以放書的地方而已。書架上有很多各種各樣的書,如《三國演義》《封神榜》《西游記》《水滸傳》《暴風驟雨》《薛仁貴征東》《增廣賢文》《萬事不求人》,等等。其中,還有我們最喜歡的連環(huán)畫(我們那時叫它“小畫書”),這些書都堆滿了灰塵,而且有的已經破舊不堪了。去過幺叔家很多次之后,我實在禁不住那小畫書的誘惑了,于是鼓起勇氣嘗試著向他借閱小畫書。幺叔同意了,但每次只能借兩本,并且要求第二天必須歸還,不能有破損,否則下次概不借書。
每當借到小畫書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找個僻靜的地方,一口氣把兩本小畫書看完。很多的時候,我都覺得等到第二天去還書是一種痛苦的煎熬,因為書看完了可以立即歸還,但要借書必須是第二天的事,這是幺叔定的規(guī)矩。誰要是不遵從,下次就別想再借到書。為了遵守這個規(guī)矩,我們通常都是把這些連環(huán)畫重復地看了幾遍,看了書里后面的內容,又返回來看前面的主要內容,所有故事情節(jié)便熟記于心,通常是自豪地把所記住的故事情節(jié)講給同齡的小朋友們聽。如此三番、一來二去,加上我本人對借來的書保護得很好,每次到幺叔那里借書都很順利。開始只能借連環(huán)畫,后來上五六年級時,幺叔便同意借大一點的書了。小學未畢業(yè),幺叔的書架上的書差不多都要被借周了,只有部分厚書尚未借閱,就連《三國演義》《西游記》都被我胡亂地啃了一遍。
幺叔的書架給我?guī)砹颂嗟目鞓?,豐富了我童年的記憶,充實了我童年的精神生活,但同時也在我的學習上增添了一些麻煩和煩惱。由于受到書中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的誘惑,于是看書便不分時間:剛開始是課外時間看、晚上和周末看,最后發(fā)展到把小說帶到課堂上看。因為那“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接說辭讓人心里直癢癢,因此廢寢忘食也在所不惜,恨不得一口氣看完。正因為這樣,我在課堂上桌箱里偷看課外書的壞習慣曾經被同學“舉報”過;也有喜歡讀書的同學在學校里與我爭搶把書撕破過,甚至把書放在書包里被別人偷走過;有時候因為在課堂上看得入了迷被老師抓個正著,并警告過或“沒收”過,通常是之后又死皮賴臉、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給老師承認錯誤,想討要回來。老師通常是每到期末發(fā)成績單時才將書本歸還,同時要求把:假期作業(yè)要按時做完,只要作業(yè)完成了,你想看多少書都可以。如今回想起來,我真后悔當初未能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
一個暑假,我回老家看望老人。由于老家還未開通互聯網,除了與親人故友話家常外就只有看電視。于是,我想起了幺叔的書架,決定到他老人家那兒找?guī)妆緯虬l(fā)時光??墒?,幺叔的一番話讓我大失所望。他說:“十年前重建房屋,書架上已經沒有多少書了,在拆老屋的時候,那些書多半被老鼠啃壞了,收廢紙的收走了一些,不要的都燒了,有那么幾本好的,幫忙拆屋的親人們誰中意誰就取走了,早都沒得書了?!?/p>
遠去的時光
周末,孩子從學?;貋砹?,我也從鄉(xiāng)下趕到城里。為了放松一下孩子一周以來緊張的學習情緒,我?guī)е⒆拥叫^(qū)門前的小河邊溜達。
小河的水還算勉強清澈,河岸修建了漂亮的圍欄,河水被人為地做成了三五道河床,看上去煞是漂亮,構成了這個小區(qū)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河岸上三三兩兩的老頭、中年人、小孩,分布在各個河床邊上,倚欄垂釣。我們逆流行走,走到一位年近七旬的老頭身邊,便不由自主地停了下來。因為在所有的垂釣者中,我發(fā)現他的神情最專注,河對面圍觀的人也較多。旁邊的一個小男孩向我們比劃著“不要發(fā)出聲響”的手勢,但仍是目不轉睛地盯著水面上的“飄子”。我們也隨之把目光移向那飄子,可是,看了老半天也沒有反應。過了一會兒,那小孩突然叫喚起來:“提,爺爺,快快……”圍觀的不少人也說:“有了有了……”只見老頭猛地一甩魚竿,這下子可熱鬧了:誰都以為一定釣到了一條大魚,其實不然。魚鉤上墜著的是一個沾滿污泥的垃圾袋,老頭弄了半天才弄掉。這一“壯舉”引得在場的所有人捧腹大笑,就連那爺孫倆也顧不得笑聲會把魚兒嚇跑了,也笑得前仰后合。然后,老頭一邊整理魚竿,一邊嘮叨:“前不久,我明明在這里放養(yǎng)了不少魚,怎么……咋搞的……”一對中年夫婦恰好打這兒經過,目睹了這一幕,也笑得一發(fā)不可收拾。特別是哪位中年婦女,一直走到下游第三道河床了,還在情不自禁地彎腰捧腹大笑,并不停的捶打和倚靠著丈夫的肩膀。我們父子倆也笑得不得了,特別是孩子笑得最開懷。
回到院內,我們在綠化區(qū)的長椅上坐下。我對孩子提及十八年前這條小河的往事:那個時候我還在念高中,這里是一片田野,山青草綠,碧水云天,小河里的水清澈得看見水底的砂石。我的一個同學,他家就住在靠山腳的河岸上。周末,他邀我去他家做客,我們一起在河邊割草、放牛、游泳、抓魚。把一些骨頭和石頭放到用來裝草的花籮底,并在花籮口邊緣系上一根繩,然后尋找一處水流不急的灣潭,就把花籮輕輕放平,繩子的另一頭放到岸邊的大石頭上。這樣,一個天衣無縫的抓魚“陷阱”就布置好了。我們這時可以在河的另一段游泳、或是在沙壩上撿漂亮的鵝卵石,等候魚兒就范。約莫半小時后,我們就輕輕的爬到大石頭上,雙手抓緊繩子,猛地一提,鉆進花籮里吮吸骨香的魚兒還沒反應過來就被提了上來。如此三番,便能捕到很多魚。當然,這種方法只能捕到小魚,但其中的快樂和喜悅是無法比擬的。若要想捕到大魚,還得請我那同學的父親大人親自出馬。那可是一位捕魚高手,他神通廣大,只要在河邊上走上一圈,就能知道哪里有沒有魚。他捕魚的工具叫做“倒須籠”,魚兒只要鉆了進去就沒有一個能逃脫。他捕魚的方法是先找到“魚洞”,把“倒須籠”安放在“二洞”,用樹枝或恰當的扒貓竹桿從“一洞”狠狠地捅,洞中的魚受到驚嚇,便飛快地向“二洞”逃命,如此一來,魚兒不知道中計,拼命地往“倒須籠”里竄。
有時,為了讓大家都捕到魚,他就選擇把魚從魚洞中“放”出來。用這個方法捕魚要借助一種叫“苦葛”的藤本植物。他們先用石頭將苦葛的根莖搗絨,這是相當麻煩的過程,但參與者都非常樂意去做。當然,也有極個別?;^的早就脫光衣褲先在水里等起了。一切都準備妥當后,這位經驗豐富的老“水手”在石縫中割了一把草,連同搗絨的苦葛用肥料口袋包扎好系在腰間,便一個猛子扎進水底。據說,他是用草堵住魚的“二洞”,把搗絨的“苦葛”從“一洞”放入魚洞并攪勻,讓洞中的魚兒都一一品嘗,然后約莫一炷香的時間,洞中的魚兒便昏昏沉沉地漂浮于水面,不停地張弛著魚鰓、翻著白肚。這個時候可熱鬧了:大家都爭先恐后地下水抓魚,有旁觀者未脫鞋襪的,甚至連不會水的孩童也不顧一切的跳進水里搶魚,有的魚沒捉到反而嗆了幾大口水。雖然吞進肚子里的水也不少,但都沒有太大的問題。也正因為這些,小河周邊的少年兒童都拼命地學會了游泳。
接下來是輪到品嘗魚香的時候了。小魚加上茴香葉剁成肉圓,大魚砍成砣冷水清燉,中途稍加輔料。吞食三兩個魚肉圓子、啃食幾砣魚肉,再喝上幾碗鮮魚湯,徑直可以和滿漢全席媲美了。酒足飯飽之后,大家就爭先恐后、迫不及待地談論一天來捕魚的快事,真是其樂無窮。也就是民間那句老話:“吃魚沒得拿魚香?!?/p>
我可能是因為念舊的原因,一股腦兒地說了自己以往的親身經歷,沒有顧及孩子的感受。當我問及他說:“怎么樣?好玩嗎?”他只是默不作聲地搖搖頭。沉默了少許,他終于力爭道:“嗯……別忽悠了,誰相信你編的這些聊齋?!蔽乙粫r無語。
是的,時光一去不復返了,過去的永遠成為往事。城市化建設的進程突飛猛進,不停地擠占著山川河流。記憶中的那山、那水、那人、那事,只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保存在心靈最深處的文件夾里,自個兒找機會打開,慢慢地品讀,甚至是陶醉……現如今都市的孩子們,看到的是城市生活排放的污水、被高樓剪裁了的陰霾的天空;嗅到的是汽車排放的尾氣、臭水溝里發(fā)出的惡臭;都市的柏油路和學校里潔凈的塑膠地板讓他們的腳丫從未沾過清香的泥土氣息。這也難怪他們說我們經歷過的往事是聊齋與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