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薰儀
摘 要:英語聽力教學是中學階段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關系到學生英語學習的長遠發(fā)展。從語境理論和聽力的相關內容出發(fā),介紹了目前我國中學英語聽力教學的一些問題,并探討了語境理論對中學英語聽力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語用學;語境理論;聽力教學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但語言的交際功能卻只有在合適的語境中才能完滿地實現(xiàn)。中國古代南朝大文豪劉勰在《文心雕龍·章句》中有這樣的論述:“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劉勰從字、句、章、篇的相互關系說明語境對話語意義的表達和理解的重要作用,這說明古代中國人就對語境的重要作用產生了一定的認識。近年來,隨著語用學的迅猛發(fā)展,作為語用學的一個重要研究內容,語境在言語交際中的重要作用不但為西方語言學家所關注,而且同樣也為我國語言學家所重視。
Rivers曾指出:“講話自身不能構成交際,除非講話內容被另一個人所理解?!边@句話雖然表面上是在談交際,但也說明了聽在整個語言交際中的重要作用。整個交際必須置于一定的語境之下,而聽作為交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當然是在語境下進行的。聽力教學是整個英語教學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因此,英語教學應該給予聽力教學足夠的重視,積極地探索聽的實質和現(xiàn)在中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語用學的語境理論對于中學聽力教學具有重大的影響,如何將語用學中的語境理論應用到英語教學中成為廣大學者和一線教師所面臨的一個問題。
一、語境理論
“語境(context)”是在1923年由馬林諾夫斯基提出來的,他將語境分為兩類: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隨后語境理論迅速發(fā)展,倫敦學派創(chuàng)始人弗思創(chuàng)立比較完整的語境理論,他擴展了馬林諾夫斯基的“語境”概念,指明不僅語言本身的上下文,而且整個社會環(huán)境、文化、信仰、參與者的身份、參與者之間的關系等都構成了語境的一部分。
語境是指言語環(huán)境,是人們運用自然語言進行言語交際的環(huán)境。在言語交際中,只通過語言形式本身而脫離語言形式存在的語境,說話人經常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圖,而聽話人也必須與說話人營造與其主題相關的語境,否則聽話人對于說話人所傳達的意思往往不能準確地做出理解,繼而交際可能會失敗。因此,要準確地理解說話人的話語所傳遞的信息,只有將“字面意義”與依靠語境推導出的“言外之意”相結合才能夠實現(xiàn)。
二、中學英語聽力教學存在的問題
聽是在有關知識和語境的幫助下理解口頭語言,通常還伴隨著其他聲音和視覺輸入。然而聽并不是一個單一的過程,更準確地說,它是一組相關的過程——包括辨認說話人發(fā)出的聲音、感知表達信息焦點的語調模式、解釋所說的話與當前話題的關聯(lián)等等。以前,聽被看作一個被動的過程,耳朵是接收器,信息被傾倒進去,而聽話人所能做的就是被動地記錄信息。今天,我們認為聽是一個積極的過程,好的聽話人在聽的時候,與說話人說的時候一樣,也是積極主動的。
聽通常具有如下特點:(1)聽是短暫的、稍縱即逝的;(2)聽帶有豐富的韻律,這是書面語中沒有的;(3)語速、語調的變化通常具有獨特的意義和目的;(4)經常需要馬上進行加工和作出反應。
聽話人可以利用的主要認知資源可以分為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兩種加工過程。由下而上的加工指的是將以線性方式聽到的各個部分一個個地按順序拼合起來。由下而上的加工是指從整體到部分,關注意義的解釋而不是識別聲音、詞和句子,聽話人積極對說話人的意義做出假設并在必要時進行確認或修正。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聽話人總是要在聲音層次上進行由下而上的加工,對語料信息進行整合,這樣才能有助于接下來的由上而下的加工,而由上而下的加工則能夠對語料信息的準確整合起到確認和修正的作用。
聽的含義、特點和認知資源的加工方式決定了中學聽力教學具有其獨特性。現(xiàn)在我們從聽的含義、特點和認知資源加工方式來說明目前我國聽力教學存在的問題。
1.語音基礎知識的缺失
這其中包括語調、重音、弱音、連讀和語速等問題都會影響聽力理解的效度。目前,我國雖然大力推廣素質教育,但由于傳統(tǒng)升學模式的存在,英語聽力在考試中的比重等原因造成了學校對聽力教學的重視不足,在廣大中小學英語課堂上對聽力教學的開展一般停留在“懂”和“不懂”的環(huán)節(jié),而對于聽力教學的具體內容卻忽略不提。
2.漢語與英語的語境順應系統(tǒng)存在差異
語境順應指語言使用過程中的語言選擇必須與語境順應,交際雙方在各自的社會心理機制作用下選擇相應的語言表達方式,從而能動地改變和創(chuàng)造語境,使交際目的有利于實現(xiàn)。目前,我國的英語教學過分地重視對一詞一句的分析,很少從總體把握整篇文章的語境脈絡,這種教學方式直接造成了教師對語境教學的忽視,而學生在進行聽力理解時很容易受到母語負遷移作用的影響,理所應當地采用漢語的語境預測英語,這樣必然會造成聽力理解的誤差,甚至是失敗。
3.聽力教學技能的誤用
當前我國中學階段的英語聽力教學基本仍采用“播放錄音—學生反饋—教師講解”的模式,這一模式基本是按照課文講解模式改良過來的。聽力具有其獨特性,與文本教學存在巨大的差異,所以,聽力教學應該遵循其稍縱即逝、在豐富的韻律中馬上加工的特點。
4.聽力資源具有刻板性
目前,我國中學階段的英語聽力教學資源基本上包括課本以及各種考試或課后材料的配套聽力。這些聽力基本上是一些基礎性的,很適合課堂教學,但這些聽力資源描繪的場景的真實度與實際生活相比仍有一定的距離,這就導致許多學生即使能夠在聽力課堂和考試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但在實際的生活中其聽力水平仍處于較低水平。中學階段的聽力教學往往比較重視由下而上的認知資源加工方式,而忽略由上而下的認知資源加工方式。成功的聽當中,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個人整合這兩方面信息的能力。
三、語境理論在中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學生對于語境知識的建構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發(fā)揮引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建構語境的能力。
為語境建構提供素材,積累語言和文化知識。語境不能憑空任意建構,在聽力理解中,學生應聯(lián)系上下文和主題,根據已積累的知識,建構相應的語境。所以,在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積累相關的語言和文化知識是必不可少的。當新的交際話題展開的時候,激活話語所需的相關知識就成為成功交際的關鍵所在。為了幫助學生積累語言和文化知識,教師應該利用現(xiàn)代媒體提供了大量標準的而且是真實交際中的自然語言,使學生沉浸于其中,積極營造英語習得環(huán)境。例如,細節(jié)性訓練中對語音、語調、語速等細節(jié)的訓練;記憶性訓練中通過速記訓練幫助學生脫離紙筆記憶。
預測是交際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利用語境因素,正確預測并理解內容。在中學階段的聽力理解的過程中,將說話者發(fā)出的所有信息進行接收、記憶對于學生來說相對困難,這時,預測就成為一個十分有力的手段。聽力理解的過程不僅僅只有一步預測,預測伴隨著整個交際過程,在不斷地預測和修正中理解所接受的信息。聽力練習的問題設置基本是圍繞語境的各個要素進行的,學生根據書面材料上提供的問題和備選答案,利用現(xiàn)有的知識,創(chuàng)設相應的語境,繼而預測可能會聽到的內容,而且這個預測要不斷地修正以貼近作者的意圖。
聽和說作為一對能夠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語言技能的結合,其使用必須引起中學英語教師的重視。傳統(tǒng)上的中學英語聽力課堂對于說僅停留在回答相應的問題上,這對學生建構語境能力的培養(yǎng)是大大不利的。語境的建構必須有學生的參與,雖然聽力課堂是單向的聽,但這并不妨礙學生通過預測參與其中進行虛擬的對話,通過親自的參與感受,不斷地豐富學生的語境結構,十分有利于學生聽這項技能的長遠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徐晶凝.應用語言學入門[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
[3]周美青.淺析認知語境在英語聽力理解教學中的作用[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8):163-164.
[4]王守元,苗興偉.英語聽力教學的理論與方法[J].外語電化教學,2003(92):1-5.
[5]程京艷.英語聽力教學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外語界,2009(1):51-56.
[6]張清東,苗立偉.英語聽力教學中語境的運用[J].長春大學學報,2008,18(3):79-81.
[7]袁六艷.語境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運用[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6,26(11):97-99.
[8]王紅娣.淺談語境研究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影響[J].語數外學習,2012(8):85.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Study of Context Theory on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Han Xunyi
Abstract: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which is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studentsEnglish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 theory and related content,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problems of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in our country and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context theory to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Key words:pragmatics;context theory;listening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