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春賢
革命老區(qū)信豐油山,是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的核心區(qū)域。項英、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近日,筆者再一次走訪油山,瞻仰革命舊址,重溫那一段艱難歲月。
浴血堅持 紅旗飄揚
中央紅軍長征時,留下紅二十四師及10多個地方武裝共1.6萬余人和部分黨政工作人員共3萬余人,在中央蘇區(qū)及其鄰近地區(qū)堅持游擊斗爭。遵義會議后,項英按照中共中央電報指示,將被圍困在中央蘇區(qū)于都南部的近萬名紅軍部隊和地方工作人員,分成九路,陸續(xù)突圍。但是,由于敵強我弱,一批黨的重要干部和紅軍戰(zhàn)士在突圍中壯烈犧牲,大部分紅軍部隊都被打散。3月下旬,在原中共信豐縣委書記曾紀財的帶路下,項英、陳毅歷盡千辛萬苦,從于都上坪山區(qū)化裝突圍,抵達信豐油山,與中共贛粵邊特委書記李樂天、副書記楊尚奎、少共贛粵邊特委書記劉建華等會合。4月上旬,贛南軍區(qū)司令員蔡會文、少共贛南省委書記陳丕顯等也突圍到油山。從此,油山便成為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的中心區(qū)域、贛粵邊三年游擊戰(zhàn)爭的大本營和指揮中心。
當時,由于敵人的殘酷“清剿”,實行移民并村,游擊隊的給養(yǎng)越來越困難。1935年冬,陳毅被敵人包圍,無法脫身,不幸餓昏在山林中。該村客家人李桂花上山打柴,發(fā)現氣息奄奄的陳毅躺在樹林中,便立刻將他背到一處小屋里療養(yǎng)。在李桂花的細心照顧下,陳毅很快恢復了健康。陳毅后來感慨萬千地說:“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斗爭好兒郎,革命強中強?!?/p>
1935年10月北山事件后,項英、陳毅等長期在油山坑口村滴水壟(中央分局駐地)生活,并多次召開會議。1936年1月下旬至2月,贛粵邊地區(qū)出現罕見的大雪封山,項英、陳毅和紅軍游擊隊的糧食斷絕。信豐油山地下黨的朱贊珍、李緒龍、郭洪傳等同志克服重重困難,組織群眾利用每月初一和十五開禁進山砍柴的機會,把大米等食品藏在挑柴的竹杠中,把食鹽溶進棉襖里,設法丟在山上,轉給游擊隊,從而幫助游擊隊員度過了這萬分艱難的歲月,保存了油山的革命火種。陳毅在信豐油山寫下《贛南游擊詞》:“天將午,饑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瓏@缺糧,三月肉不嘗,夏吃楊梅冬剝筍,獵取野豬遍山忙。捉蛇二更長?!痹佻F了這一段艱苦歲月。
陳毅后來在回憶錄中寫道:三年游擊戰(zhàn)爭“是我在革命斗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整年整月的時間,我和我的同伴都沒有房子住,在野外露宿。大風大雨大雪的日子,我們都在森林和石洞里度過。風餐露宿,晝伏夜行,是我們生活的常規(guī)。敵人采取搜山、燒山、移民、封坑、包圍、‘兜剿’等等手段,進行最殘酷的‘圍剿’”。正是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援和掩護,紅軍游擊隊采取靈活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浴血堅持了贛粵邊游擊戰(zhàn)爭。
堅定信念 清廉守紀
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時期,項英、陳毅等以油山為中心建立三條聯絡交通干線:第一條是經梅山到達北山游擊地區(qū),第二條是經南雄烏逕通往信南游擊地區(qū),第三條是經上樂到南康龍回和贛縣大龍游擊區(qū)。每條交通線在相隔二三十里的山頭上設立交通站,配若干名交通員,制定一整套聯絡制度。交通總站設在信豐油山潭塘坑,由李緒龍擔任交通總站站長。1935年11月,中共贛粵邊特委在油山上樂村旁的上樂塔下建立了交通站接頭處,它是當年紅軍游擊隊最理想最隱蔽的地下交通站。這是特委機關通往南康龍回、贛縣大龍線上的第一站。當時,特委和游擊隊的許多情報、文件以及項英、陳毅編寫的《紅軍戰(zhàn)士識字課本》以及其他的軍事、政治教材,全都由交通站接頭處印刷、交接和轉發(fā)。游擊隊轉移時都把槍支彈藥、文件和油印器材藏在塔壁內。
從當地群眾口中,我們了解到一則項英和陳毅“背”金子的故事。項英、陳毅到油山后,他們把從中央蘇區(qū)帶出的一大筆錢隨身藏在布袋里。開始,游擊隊員議論紛紛,感到十分好奇。但這是黨的經費,他倆從來沒有私用過一分錢。有的同志在背后議論,這些錢是否可以拿出來改善生活,因為當時是生活最困難的時期。項英和陳毅經過商量后,決定開展民主討論。這天,在上樂召開會議之后,項英叫大家等一等,還有重要事情討論。項英和陳毅不慌不忙地從腰間解下他們那條鼓鼓囊囊的布腰帶,放在石板上。大家非常納悶,凝神地望著他們。陳毅把兩條腰帶的一頭解開,用力一提,“嘩啦啦”地倒出一大堆閃光的東西。項英指著金條,大聲地說:“我們身上帶的這些金條,是黨交給我們保管的。發(fā)展黨的事業(yè),要靠這筆錢;發(fā)展部隊,也要靠這筆錢。我們個人絕對不會亂用它的。今天,我們和大家講清楚,大家都有責任來保護黨的經費!”會場上鴉雀無聲。陳毅深情地望著戰(zhàn)友們,嚴肅地說:“這是黨的經費,是準備特殊情況下應急用的。實行經濟民主,是我們的傳統,不要說這么一點金子,就是打土豪罰了多少款,也應該讓同志們知道!”“萬一我們犧牲了”,陳毅指了指這堆金子說,“但錢無論如何要拿回來,不能落到敵人手里?,F在,我提議把這些錢交給部隊中最可靠的人來背!”經過民主討論,大家一致對項英和陳毅說:“黨的經費應該讓最可靠的人保管,你們兩人就是最可靠的人!”
感恩奮進 再展宏圖
新中國成立后,各級黨和政府對油山革命老區(qū)人民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曾經生活和戰(zhàn)斗在油山地區(qū)的老一輩革命家陳毅等領導十分牽掛油山老區(qū)人民,派人或親自到油山,表達他們對老區(qū)人民的親切關懷和感激之情。1960年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毅由于公務繁忙,抽不出時間,就派夫人張茜專程到信豐油山看望戰(zhàn)爭年代同甘苦、共患難的老區(qū)人民,并委托她贈送了一部小汽車給中共信豐縣委。1962年2月17日晚,在北京參加了中共中央擴大會議之后,陳毅派人把劉建華、朱贊珍、白懷瑾(時任信豐縣委書記)等接到他家做客,諄諄囑托他們轉達他對革命老區(qū)油山人民的親切關懷和問候,并飽含深情地說:“當時,我們就是靠你們那里的人民群眾,靠你們這些人的支持、掩護,才能進行休整,總結經驗,尋找時機,再去戰(zhàn)斗,奪取一個又一個的勝利。無論什么時候,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這塊紅色土地上的山山水水和父老鄉(xiāng)親?!?/p>
楊尚奎、劉建華在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在江西工作。楊尚奎先后擔任過贛西南區(qū)黨委書記和中共江西省委書記等職務,劉建華先后擔任中共贛州地委書記、中共贛南區(qū)黨委第一書記等職務。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們多次到信豐油山革命老區(qū),走村串戶,和老同志促膝談心,問寒問暖,幫助老區(qū)解決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問題。1990年5月,劉建華陪同中顧委常委陳丕顯重返贛粵邊,走訪了信豐油山等革命老區(qū),并在油山鎮(zhèn)召開了老同志座談會。面對當年給紅軍游擊隊送飯菜、送衣物、送情報,而今早已白發(fā)蒼蒼的老大爺、老阿婆們,陳丕顯十分關切地說道:“我很想念你們。過去你們生活很艱苦,現在怎么樣了?”語言間流露出了他對油山老區(qū)人民的深切關懷!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支援革命老區(qū)政策的指引下,油山革命老區(qū)的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共信豐縣委、縣人民政府特別重視油山老區(qū)的建設和發(fā)展,引導人民群眾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不斷開創(chuàng)農村工作新局面。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qū)振興發(fā)展的若干意見》出臺,油山鎮(zhèn)人民感到歡欣鼓舞,決心“發(fā)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永遠熱愛黨,永遠跟黨走,在贛南蘇區(qū)振興發(fā)展的偉大征程中,與時俱進,續(xù)寫新的篇章。
責任編輯 / 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