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毅梅//編 譯
奇怪的化石講故事
嚴毅梅//編 譯
1891年,古生物學家歐文·巴伯走到美國內布拉斯加州西部的懷特河荒地。他在那里發(fā)現(xiàn)一塊化石。歐文·巴伯感到十分困惑。這塊化石2米高,呈螺旋狀。這是他以前沒見過的東西。它是什么?他想到很久以前這里曾是一片湖泊,那它是不是巨樹的根系化石呢?值得慶幸的是,與他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愛德華·德林克·科普和特奧多爾·福斯發(fā)現(xiàn),這螺旋形的化石不是一個古生物遺跡。它們是充滿了沙子和淤泥的古老的洞穴。螺旋形的化石底部有一種古老的嚙齒動物的骨頭化石。
1906年,這種嚙齒類動物被確定為生活在洞穴深底的海貍。海貍出現(xiàn)在3500萬年至4000萬年前。2200萬年前,它們生活在郁郁蔥蔥的北美洲大草原。它們被命名古河貍屬,即“史前海貍”。事實上,在過去的時代,海貍家族繁榮昌盛,但今天少得可憐。在那個時候,暖濕的始新世時期的世界正開始降溫。北極地區(qū)的森林向南退去,這些地區(qū)長滿了地毯草。嚙齒動物充分利用這些地毯草。它們變得小而敏捷,跑爬成為它們新的生活方式。它們無處不在,甚至可以解釋為什么一些海貍挖這種奇怪的垂直螺旋洞穴。在1977年,美國勘薩斯大學的拉里·馬丁和黛布拉·班尼特說,它們挖很深的垂直洞穴,幾乎不向橫向空間挖掘,它們的洞穴像人類建造的塔。它們在螺旋式洞穴內留下了鮮明的印記,這些海貍利用突出的牙齒挖掘,而不是用爪子。經(jīng)過他們檢查,50%的洞穴向順時針方向挖, 50%的洞穴向逆時針方面挖,這可能是因為一些海貍用右面的牙齒挖,另一些則用左面的牙齒挖。
一些海貍完全像裸鼴鼠在地下生活
海貍在北美洲出現(xiàn)后不久,海貍家族被分成了兩支。一支游到水里,另一支爬向地下。
爬向地下去的那一支非常適應在地下生活,它們的眼睛可能變得無用,像盲鼴鼠一樣專門吃球根和地下植物的塊莖,從未看到太陽。生和死都在黑暗中進行。由于氣候變冷,再加上其他穴居動物如地鼠和草原土撥鼠的競爭加劇,穴居海貍最后滅亡了。
美洲海貍
海貍憨態(tài)可掬
然而,半水棲的海貍卻活了下來。當時一種名叫斯特諾非伯的海貍的確像現(xiàn)代海貍,它用其長長的腿和腳信步穿過所有北方三大洲。它的后足擁有鋒利的爪,用于修飾濃密的毛皮,它還能分泌防水油。它們散布在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大陸,像兔子一樣繁殖出大量的后代,以便在嚴酷的環(huán)境下多生存下來一些。
但有些海貍不在了,是世界上的氣候變化太快了嗎?不完全是。曾經(jīng)人類喜歡追捕它們,比如尼安德特人及“霍比特人”。 海貍肉味鮮美,皮毛十分名貴,從水中出來其皮毛滴水不沾,其香腺分泌物為名貴香料—— 海貍香。正因為海貍具有這樣高的經(jīng)濟價值,使它們在18世紀瀕臨滅絕。
美洲海貍
海貍像海獅一樣游泳
被海貍破壞的樹木
現(xiàn)在人們開始保護海貍。在布爾干海貍自然保護區(qū),中國蒙古海貍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但顯然未來的工作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