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雨陽
(北京市育英學校,北京 100000)
北京市蒙古族高中生本民族文化認同影響因素研究
白雨陽
(北京市育英學校,北京 100000)
蒙古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意義深遠。隨著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進程加快,大城市中的蒙古族高中生是如何對待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與其他文化的?本研究從學生角度出發(fā),以北京市12所中學中的蒙古族高中生為例,調查在北京這種大城市生活的蒙古族高中生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了解、繼承的程度,探究影響大城市蒙古族高中生對本民族認同感和繼承程度的因素,得到一些有價值的數(shù)據(jù),對導致大城市蒙古族高中生對自身民族認同和繼承程度不一這一現(xiàn)象做出解釋,并結合探究所得因素,從北京市蒙古族高中生這一小群體出發(fā),由小至大,為大城市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教育提供參考,提出建議。希望研究能夠反作用于大城市中的少數(shù)民族高中生們,提高少數(shù)民族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加強社會對少數(shù)民族教育的關注,創(chuàng)建各民族文化和諧交流的繁榮氣氛。幫助塑造新一代的民族觀和文化觀,為教育工作做出貢獻。
高中生;蒙古族;民族文化;民族認同
(一)背景
筆者是一名蒙古族人,老家在內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截止到2010年,通遼市共有人口310萬,其中蒙古族138萬,占全中國蒙古族人口總數(shù)的四分之一,是內蒙古自治區(qū),甚至是全中國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qū)。通遼市原名“哲里木盟”,坐落在蒙古族地域文化發(fā)祥地之一——遼闊的科爾沁大草原上??茽柷咴浅杉己沟耐傅艿芄紙D哈薩爾的領地,在蒙語中“科爾沁”意為“弓箭手”和“造弓箭者”。
而本課題最初的靈感,就來源于筆者回到這片土地時的一次見聞。
那是一次巧合,我在通遼市賓館的門口與通遼市的人大代表擦肩而過。
代表從外貌看是一個標準的蒙古大漢,雖然外表震撼,但更觸動筆者的是走過他身邊時,他口中的語言。他說的是蒙語,語速快,音節(jié)急促,眉飛色舞地表達著什么,奈何筆者無法聽懂,只得以微笑相應。
這強烈地刺激了筆者。
先讓我們換位思考,假如我是那位人大代表,我見到一位同族少年,用本族的母語和他親切問候,當我等著收到回應時,那人卻甩下一個微笑便匆匆離去,我的心里會是怎樣的感受?說的若是“你好”之類還能勉強解釋,若說的是那些不能以一個微笑來回答的語句呢?一個驢唇不對馬嘴的微笑是否會讓我對眼前這位的民族身份感到懷疑?
再站在筆者的角度,我深知他說的是蒙語、他的態(tài)度是友好的,但筆者卻不能用同樣的語言與他交流,這種語言上的隔閡感,甚至可以說是對自己民族的隔閡感,筆者至今都能清晰地回憶起來。
筆者老家雖在內蒙古,但基本是在北京長大。自己都已經感受到自身民族特性的淡化。筆者在學校中遇到過不少和自己相近的這種遠離故鄉(xiāng)、在非蒙古族環(huán)境中成長的蒙古族學生,他們的感受與筆者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對自己故鄉(xiāng)的文化都有一種陌生的隔閡感。所以,筆者從自身角度出發(fā),以自己的民族為例,將本文研究對象選定為居住在北京接受教育的蒙古族高中生。
雖然我已不能用母語來訴說,但我仍深愛著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二)概念界定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對相關概念作簡單的界定。
1.民族認同
不同理論都從各自的角度對民族認同的內涵作出了解釋。原生論的觀點是民族認同是人發(fā)展的根基,是人類群體的原始紐帶,具有維系人類群體最基本的力量。一個民族的血緣、傳統(tǒng)和語言就如同個人的身體、名字一樣與這個人有著天然的關系。而工具論則強調民族認同的場景性、不穩(wěn)定性和群體成員的理性選擇,認為民族認同與一個民族成員所處的環(huán)境、需求有關,當民族認同可以被看作一種工具來獲得利益時,民族認同就會增強。當外部因素推動民族認同的力量變得比較小的時候,一個民族也會被其他民族同化,乃至消失。[1]
民族認同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民族認同感是對整個國家的認同,結合我國國情,可以認為是對“中華民族”的認同,狹義的民族認同感是對單一民族的認同感。本文所研究的是狹義的民族認同,是個體成員對本民族的認同感。結合本項研究,可以認為是北京的蒙古族高中生對蒙古族的認同感。
2.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人的社會屬性的表現(xiàn)形式。是個體或群體對某一種文化產生認同,并對其予以認同趨同的過程。鄭曉云教授認為,文化認同是指人類對于文化傾向性的共識與認可,因為民族有產生、發(fā)展和消亡的過程,而文化則是伴隨人類的始末,文化認同也可以跨越民族,所以文化認同的范疇和意義比民族認同更為寬廣。[2]雖然認同感是復雜的,但是對于自己身份歸屬的確認主要是以確立自己的文化特質開始的。
筆者認為,文化認同是文化傳承的基礎,有了強烈的認同感才會選擇去傳承,不然沒有認同的繼承是無意義的。但正是因為有了強烈認同才會去繼承,所以繼承在一定程度上是認同的體現(xiàn),通過調查文化繼承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文化認同。
3.民族
本文的“民族”概念,是指經過學術分類、界定與政治認可的民族,如中華民族和我國的各個民族。
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shù)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指出,“民族是在一定的歷史發(fā)展階段形成的穩(wěn)定的人們共同體。一般來說,民族在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發(fā)展中,宗教起著重要作用。”[3]
4.民族文化
文化是人類一切的實踐活動過程及其結果的表征,是人類在其社會力量發(fā)展的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它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可稱為物態(tài)層。該層由物化的知識構成,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該層主要涉及語言、服飾、民居、歌舞等方面。
第二層可稱為制度層,它是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guī)范所構成的。其中包括社會經濟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經濟、國家、宗教、藝術、科技、教育等。
第三層可稱為行為層,主要指民風和民俗形態(tài),常見之于日常的起居動作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第四層可稱為心態(tài)層,它存在于人類社會實踐和儀式活動中,是經過長期孕育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這一層也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結合本項研究,本文中提到的民族文化主要針對第一層、第三層與第四層。即北京市蒙古族高中生對于蒙古族語言、民居、歌舞、民風民俗、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文化的繼承和認同。
(三)研究意義
筆者認為:一個積極、理想的民族融合過程,應是兩個民族在各保留其自身的文化精髓,在互相學習、提高自身的前提之下進行文化的借鑒,以實現(xiàn)雙方共贏;并且要避免出現(xiàn)類似鮮卑族在語言和生產關系上全盤照搬的情況。
對于本課題研究的蒙古族高中生而言,他們是文化融合的第一線,又是承載民族希望的新一代,所以他們在民族融合中究竟處于怎樣的一個境地,這是筆者想通過本研究探明的。
蒙古族高中生在北京市作為主流文化中的邊緣群體是如何看待自身民族文化的,在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過程中又是如何對待自身傳統(tǒng)文化的,這些問題也都是本課題希望尋找到的答案。
(一)繼承現(xiàn)狀、認同感現(xiàn)狀、適應城市程度
1.對民族民俗方面的繼承現(xiàn)狀
從調查結果來看,只有8.4%的學生能夠讀寫比較簡單的蒙語,分別有49.5%與42.9%的學生正確作答了民俗判斷題與選擇題。判斷題和選擇題所涉及的是蒙古族最重要的的節(jié)日之一以及最具特色的民俗之一,問題難度相對較低,但正確率卻不盡如人意??偟卣f,實驗對象對本民族文化繼承的水平不容樂觀。
2.對民族的認同感
從數(shù)據(jù)中得知,81%的研究對象對自己是一名蒙古族人感到自豪,其認為“自己有義務為我所在的民族進行宣傳”、以身為“大汗子孫”而感到驕傲,這些想法也是強烈民族認同與歸屬感的表現(xiàn),可見,北京市蒙古族高中生對本民族的認同與歸屬感較強。而不對自己是蒙古族人感到自豪的理由也偏向于感到“民族特色不強”,是文化沖擊之下的合理現(xiàn)象,是情理之中的。
(二)影響研究對象對本民族文化繼承程度的因素
1.假設一(在北京等大城市生活居住的時間對民族文化繼承有影響)的驗證
圖1
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大城市居住時間與民族文化繼承水平的相關系數(shù)高達0.9394。可見在城市中生活時間的長短與研究對象民族文化繼承水平關系是密切的,影響是巨大的。即在北京生活時間越短,研究對象對于民族文化的繼承程度越高,并且差異很大。
這不難理解,在少數(shù)民族環(huán)境中生活的時間越長,受本民族文化熏陶的時間也就越長。且少數(shù)民族聚集地有特定的文化氛圍,對對象的影響也遠大于城市。此外,幼年和童年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重要時期。幼年與童年在少數(shù)民族聚集地度過的研究對象的結果顯示他們對本民族文化掌握的水平更好。
因此假設一被驗證正確,在北京等大城市居住的時間對民族文化繼承有影響,且是負相關。
2.假設二(與同齡同民族的朋友相處對民族文化繼承有影響)的驗證
圖3
筆者認為,在相對陌生的大城市環(huán)境下,同族朋友會使蒙古族高中生接受陌生環(huán)境的難度降低,增加接觸本民族文化的機會。且同族朋友能給一位蒙古族高中生一定的心理影響,為其提供一個在陌生環(huán)境中的精神支柱,使其民族特性更穩(wěn)定,愿意去討論并傳播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
由0.8675的相關系數(shù)可判斷假設二是正確的,與同齡同民族的朋友相處對民族文化繼承有影響,有親密同齡朋友的蒙古族高中生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水平較高,沒有的則相反。同齡朋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假設三(父母文化水平對于研究對象的民族文化繼承有影響)的驗證
圖3
筆者認為,民族文化是每一代人在耳濡目染之中所習得的,“文化水平”是指教育中的學歷,民族文化與接受了多高的學術教育并無關聯(lián),所以這一代傳給下一代時,學術教育的影響并不是很大。
由0.0005的相關系數(shù)看出,假設三是錯誤的,父母文化水平對北京蒙古族高中生對本民族文化繼承的影響極微。
筆者從訪談中了解到,盡管在繼承方面家長教育程度對在京蒙古族高中生的影響甚微,但在認同方面,家長對蒙古族的民族認同感與在京蒙古族高中生對蒙古族的民族認同感呈正相關關系。
4.假設四(學生通過不同信息渠道繼承的程度相近)的驗證
總分 平均分網(wǎng)絡 390 17.7書籍 200 15.4家人 820 20.5同族 570 31.6影視作品 270 19.2
從不同信息渠道所獲得的平均分來看,最高分31分,最低分15分,平均分約為20.9分,波動較緩??梢哉f不同的信息渠道對北京市蒙古族高中生獲取本民族文化有一定影響,但影響并不大。
并且,從這些數(shù)據(jù)中可以觀察到,研究對象除了從同族和家人方面獲取民族知識外,影視作品是蒙古族高中生獲得民族知識的最主要途徑,其次分別是網(wǎng)絡與書籍。
故筆者認為,可以迎合高中生偏愛的信息渠道進行少數(shù)民族文化教育,以求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綜上,假設四基本正確,學生通過不同信息渠道繼承的程度相近。
(一)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造充足的民族文化學習機會和環(huán)境
學校由學生與教育方兩部分組成,互為支持互相影響,在教育中二者不可或缺,現(xiàn)對教育方方面做出如下建議:
1.在學校中定期舉辦蒙古族特色活動
學生活動是學生在學校除課堂之外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活動因為其趣味性和參與性深得廣大學生的喜愛,若能抓住學生活動進行蒙古族文化教育,效果應會很好。
現(xiàn)在在各學校中,“三七女生節(jié)”“2.14情人節(jié)”等沒有文化內涵的節(jié)日活動風行起來,缺少教育意義,學生只是瘋玩。而各民族都有其特色的民族節(jié)日,比如蒙古族的祭火節(jié)、傣族的潑水節(jié)、彝族白族的火把節(jié)等等。若能在這些節(jié)日時將特色的民族活動引入校園,必將激起學生強烈的興趣。對于這類活動,筆者認為甚至可以讓該族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參與其中,進行講解或表演。既能向其他民族同學普及民族知識,也可提升這名少數(shù)民族同學對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提升其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2.鼓勵蒙古族學生的自我展示
筆者建議學校教育方組織蒙古族學生,甚至是蒙古族教職工一同開展民族文化的特色活動,開展更豐富、創(chuàng)新性更強的活動,積極進行民族風采的展示。
力圖通過蒙古族學生(教職工)的自我展示,在達到滿足民族文化教育目的的基本前提下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抓住學生興趣點,促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蒙古族民族文化精髓,正確看待民族文化的交融,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在活動的基礎上加以正確引導
活動若脫離了引導,那么只是一場游戲而已,正確的引導能夠擴大活動的影響力,深化活動對學生的作用。
教育方應重視蒙古族活動的宣傳,增強其教育意義,在活動前后對學生施以正確的引導,讓學生深刻認識我國多民族的國情,了解少數(shù)民族文化,重視少數(shù)民族文化。引導蒙古族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學生勇于展示,這樣才能增強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認同感,愿意去繼承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提高文化繼承水平。
學??赏ㄟ^講座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創(chuàng)造校園中樂于了解各民族文化、樂于分享各民族文化、樂于展示各民族文化的文化氛圍。
4.為學生提供更多了解蒙古族文化的渠道
社會有關部門或團體可以開設民族文化網(wǎng)站、舉辦線上的民族文化活動,開展網(wǎng)上民族文化競賽以及其他既方便學生參與,又不失趣味性的活動。
學生每學期都會收到一份教委推薦的書單,市教委可在書籍有教育意義、有積極價值觀、沒有民族偏見的基礎上在書單中增加有關蒙古族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書籍,以拓寬學生了解蒙古族文化渠道,增加學生對蒙古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
(二)學生要自主自愿地發(fā)揚(了解)蒙古族民族文化精髓
1.主動發(fā)揚蒙古族傳統(tǒng)文化精髓
筆者呼吁各學校中的蒙古族學生能夠在傳承自身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發(fā)揚本民族文化的優(yōu)點,可以通過民俗講解、民族特色表演等形式向其他學生普及民族知識。這樣既能提升自身的民族認同和自豪感,也能豐富其他學生的民族知識,拉近同學關系,豐富學校活動,提高學習民族文化的熱情。
2.主動了解蒙古族傳統(tǒng)文化精髓
筆者呼吁各學校的學生會、團委、社團等學生組織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結合學生興趣和需求,開展圍繞蒙古族文化的活動。
筆者所在的北京育英學校每年都有“國際風情文化節(jié)”,介紹各國文化,參加活動的同學身著各國特色服飾,叫賣各國特色食品和工藝品,講解員向游客講解國家特色文化,深受廣大同學的喜愛。筆者認為,將“國際風情”換成“民族風情”,舉辦類似這樣的節(jié)日來介紹我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是可取的。
3.加入(組建)同鄉(xiāng)會、聯(lián)誼會、社團、文化小組
筆者呼吁學校中的蒙古族學生加入同鄉(xiāng)會或類似性質的組織,參與蒙古族聯(lián)誼會。也可以在校園中組建蒙古族文化社團或蒙古族文化小組。促進蒙古族學生提高民族認同感、學習蒙古族文化,也可以豐富其他民族學生的民族知識。
[1]余海波.校園少數(shù)民族學生和諧民族認同的構建及對策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3(3):24.
[2]張艷紅,佐斌.民族認同感的概念、測量及研究評述[J].心理科學,2012(2).
[3]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民族工作文獻選編2003—2009.
G63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