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張一峰
巾幗課題組
文/圖 張一峰
宋立紅帶領她的巾幗科研團隊進行科研攻關(guān),使“流化床丁烯氧化脫氫制丁二烯催化劑開發(fā)”課題成功申報了8項專利,超額完成了集團公司5項專利指標,受到了集團公司的嘉獎。
中國石油錦州石化公司研究院化工課題組有9名女工,課題長是參加工作僅6年的33歲的宋立紅。2012年,研究院領導將集團公司課題“流化床丁烯氧化脫氫制丁二烯催化劑開發(fā)”分課題研究項目交由宋立紅負責。第一次承擔公司級以上科研項目,宋立紅壓力很大。課題組人員也是第一次接觸該項技術(shù),只能摸索著進行。
科學研究不僅要求技術(shù)人員具有精通專業(yè)的理論知識,而且更要具備實驗操作、分析、總結(jié)及科技論文撰寫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zhì)。
為了全面掌握鐵鉻鋅催化劑生產(chǎn)情況,該課題組成員分赴北京、蘭州向?qū)<艺埥?。通過調(diào)研、學習和交流,查閱資料,梳理思路,尋找突破口。
在攻關(guān)科研過程中,課題組通過查閱大量文獻,決定跳出事后治理這條老路,提出原位轉(zhuǎn)化概念,并大膽付諸實踐。實驗工作很緊張,有的項目安排在一樓,有的安排在二樓和三樓進行,課題組成員王春玲、杜艷麗和荀桂菊經(jīng)常樓上樓下往返奔波。那段時間,大家每天都是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第二天卻仍然精神飽滿地出現(xiàn)在實驗室,沒有人叫苦叫累。經(jīng)過反復實驗,證明新工藝帶來的尾氣無需治理就可以直接排放,將環(huán)保專家緊盯著的污染過程變成綠色排放過程。
針對催化劑制備過程金屬鋅流失問題,課題組把它同催化劑制備過程聯(lián)系在一起,將一步法工藝改為兩步法工藝,大幅降低了催化劑制備過程鋅的流失率,其制備出來的催化劑活性和選擇性都比較理想,一項新的催化劑制備技術(shù)在課題組成員手中誕生。
2013年7月,在高濃度氨氮廢水回收處理過程中,實驗時經(jīng)常接觸到刺激性極強的氨水,采樣配料要穿戴厚厚的勞動保護,還要戴面罩。由于實驗過程需要加熱,實驗室內(nèi)環(huán)境溫度很高,關(guān)鍵階段每天作業(yè)十幾個小時。
低濃度氨氮廢水處理工作于2014年10月開始,實驗過程全部是手工操作,費時費力,連續(xù)四五個小時不停歇,每次實驗結(jié)束后大家都是大汗淋漓。王春玲、劉玉紅、王芳、荀桂菊四姐妹沒有一句怨言,歷時6個月上百批次實驗,終于完成了低濃度氨氮廢水回收工作,為工業(yè)化設計提供了可靠基礎數(shù)據(jù)和技術(shù)支持。
2013年,“丁二烯制備新工藝”被納入國家重大支撐課題。宋立紅課題組承擔分課題催化劑制備環(huán)?;蝿?,在成功治理尾氣排放的基礎上,開始了向催化劑制備廢水宣戰(zhàn)。針對催化劑的特殊性,課題組成員廣開思路,探索利用最普通的物理化學原理解決的辦法進行實驗,終于取得可喜突破,使廢水排放滿足了環(huán)保指標要求。
幾年來,宋立紅帶領科研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科研難題。2015年,課題組進行了兩種化工生產(chǎn)工藝分離部分的模擬計算,以及兩種工藝共用分離工藝的能耗核算。宋立紅根據(jù)每個人的特點,合理分工,最后通過借助計算機流程模擬軟件和實驗驗證,對各種工藝進行模擬計算,確定了最佳組合方案。該科研課題成功申報了8項專利,超額完成了集團公司5項專利指標,受到了集團公司的嘉獎。
編輯/王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