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志飛
擔保連帶責任怎么承擔
文/劉志飛
《擔保法》司法解釋第22條第1款規(guī)定,保證合同必須同時具備第三人出具保證書、債權人接受保證書兩個環(huán)節(jié)。但實踐中,諸多的司法判決已然表明法院在適用這一條款時存在擴大解釋該條款適用范圍的傾向。一則案例向我們提出了如何認定第三人出具的保證書的法律性質(zhì),不當適用本條款可能對保證人及社會經(jīng)濟秩序造成的不利影響,以及適用本條款必須固守的基本限度。
甲公司向丁銀行申請貸款100萬元,乙公司作為保證人在借款合同簽訂當日便與丁銀行簽訂了保證合同,聲明對該筆貸款承擔連帶償還責任。在此之前,丙公司在貸款申請階段向丁銀行單方面出具了連帶責任保證書,聲明對甲公司與丁銀行之間的100萬元貸款承擔連帶償還責任。但此后丙公司并未與丁銀行簽訂保證合同,且主合同即貸款合同中僅列明了乙公司的保證人地位,而并未對丙公司的地位作出任何規(guī)定。后因甲公司未能如期還款,丁銀行遂向法院起訴,要求甲公司、乙公司、丙公司向自己償還貸款。
就本案而言,丁銀行要求甲公司、乙公司承擔還款責任并無不當,畢竟貸款合同已然列明了甲公司、乙公司在該筆貸款中的地位,即甲公司為貸款人,乙公司為連帶保證人。
但不無疑問的是,丁銀行要求丙公司承擔還款責任是否合適?在本案中,借款合同并未明確丙公司在該筆貸款中的地位,且從貸款合同內(nèi)容看,丙公司與該筆貸款并無任何關系。而丁銀行在訴訟中僅憑由丙公司單方面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便要求丙公司承擔連帶還款責任,似乎于法不合。
對于法院是否應判定丙公司承擔連帶還款責任,各方觀點不一。一種意見認為,應判定丙公司承擔連帶還款責任。這是因為:一方面,從保證書所反映出的內(nèi)容看,丙公司確有為甲公司所借貸款承擔連帶還款責任的意愿,丙公司單方面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所擔保的金額與甲公司所申請貸款金額完全相同,且甲公司在丁銀行僅有一筆貸款;另一方面,從保證書與貸款合同成立的先后順序看,我國法律并未明確要求保證合同不得先于主合同成立。因此,丙公司先于甲公司向丁銀行單方面出具連帶責任保證書并無不妥。綜合分析貸款合同與連帶責任保證書內(nèi)容可知,二者在事實上構成主從合同關系。依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擔保法》司法解釋)第22條第1款之規(guī)定,應判定丙公司承擔連帶還款責任。
另一種意見認為,不應要求丙公司承擔連帶還款責任。這是因為:一方面,貸款合同并未列明丙公司的法律地位,從貸款合同所反映出的內(nèi)容看,丙公司與該筆貸款之間并無任何關系;另一方面,在丙公司單方面出具連帶責任保證書后,丁銀行并未對該保證書作出任何書面反饋或評價,因此無法推知丁銀行是否已然認可了丙公司所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的效力。綜上可知,因丁銀行并未在貸款合同中列明丙公司的法律地位,故有理由相信丁銀行并未認可丙公司單方面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的效力。因此《擔保法》司法解釋第22條第1款在本案中并無適用余地。法院不應要求丙公司承擔連帶還款責任。
在案件審理及最終定案過程中,法官們爭論的焦點集中在是否應依據(jù)《擔保法》司法解釋第22條第1款之規(guī)定判定丙公司對甲公司與丁銀行之間的貸款承擔連帶還款責任。本文認為,在決定是否判定丙公司承擔連帶還款責任時,必須考慮并回答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擔保法》司法解釋第22條第1款如何定性丙公司單方面出具連帶責任保證書這一行為的法律性質(zhì);第二,由丙公司為甲公司與丁銀行之間的貸款承擔連帶還款責任對丙公司及整個社會經(jīng)濟秩序可能產(chǎn)生的沖擊;第三,如果法院堅持適用《擔保法》司法解釋第22條第1款判定丙公司承擔連帶還款責任,則法院應將《擔保法》司法解釋第22條第1款的適用限制在怎么樣的范圍內(nèi)才能最終實現(xiàn)債權人利益與保證人利益之間的協(xié)調(diào)和平衡。 接下來將對上述問題分別做一分析論述。
在界定丙公司單方面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的法律性質(zhì)時,本文將圍繞如下兩個維度展開:一是,分析《擔保法》司法解釋第22條第1款對連帶責任保證書法律性質(zhì)的定性;二是,明晰丙公司所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與作為主合同的貸款合同之間的關系。
盡管《擔保法》司法解釋并未對連帶責任保證書的法律屬性作出明確界定,但通過梳理相關條文內(nèi)容可知,《擔保法》司法解釋將連帶責任保證書認定為是“要約”。有關連帶責任保證書法律性質(zhì)界定的內(nèi)容主要規(guī)定在《擔保法》司法解釋第22條第1款之中。根據(jù)《擔保法》司法解釋第22條第1款之規(guī)定,第三人單方面以書面形式向債權人出具擔保書,債權人接受且未提出異議的,保證合同成立。聯(lián)系《合同法》有關“要約”與“承諾”及合同成立的相關規(guī)定可知,《擔保法》司法解釋在此是將丙公司單方面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視為是其向債權人丁銀行發(fā)出的“要約”。
從擔保書出具的現(xiàn)實基礎角度看,第三人單方面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也符合要約的基本構成要素。根據(jù)《合同法》之基本規(guī)定,要約是要約人希望與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而“要約之效果意思,并非實現(xiàn)合同目的,也不是訂立合同,而是為要約人自己設定債務,也就是為受約人設定債權。” 在本案中,丙公司向丁銀行單方面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所傳遞的信息清晰地表明丙公司自愿以其全部資產(chǎn)為甲公司與丁銀行之間的貸款提供擔保。而丙公司的這一做法顯然是在為自己設定債務,為丁銀行設定債權。不難發(fā)現(xiàn),丙公司的行為在效果上與要約所追求的效果意思具有高度相似性。因此,綜合考慮《合同法》及《擔保法》司法解釋的相關規(guī)定可以認定丙公司單方面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構成合同法意義上的“要約”。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連帶責任保證書就其法律性質(zhì)而言,其屬于《合同法》意義上的“要約”。盡管連帶責任保證書是保證合同成立的重要構成要素,但其與主合同之間并無直接關系。對于連帶責任保證書與主合同的關系,我們可以做如下區(qū)分:第一,連帶責任保證書因為債權人所接受而轉(zhuǎn)變?yōu)楸WC合同,即主合同的從合同。盡管在債權人接受連帶責任保證書之前,該保證書并無任何實際的法律效果,但這并不意味著連帶責任保證書并無任何法律意義。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將連帶責任保證書視為是未生效的連帶保證合同。這是因為,無論是在合同條款內(nèi)容方面還是合同債務人范圍方面,連帶責任保證書與連帶保證合同都完全一致,而其欠缺的僅是債權人接受連帶責任保證書的意思表示。 一旦債權人接受保證人所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則該連帶責任保證書立刻就轉(zhuǎn)變成了擔保合同,即成為主合同的保證合同。就此意義而言,連帶責任保證書事實上構成了主合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連帶責任保證書為債權人所否定,不構成從合同。一旦為保證人單方面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為債權人所否定,則該份連帶責任保證書將自始不再具有任何法律意義,因此其與主合同之間自然也不會存在任何關系。
因在本案中,丁銀行并未對由丙公司單方面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作出任何反饋和評價,且其也未在主合同中明確列明丙公司的保證人地位,我們有理由相信丁銀行在事實上并未接受由丙公司單方面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因此,本文認為本案中由丙公司單方面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和甲公司與丁銀行之間的貸款合同之間不存在任何關系。
因丙公司單方面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并未因為丁銀行接受而轉(zhuǎn)變?yōu)楸WC合同,因此其與作為主合同的貸款合同之間并無任何關系。因此法院判定丙公司為甲公司與丁銀行之間的貸款合同承擔連帶還款責任的做法,顯然與法與理不合。本文認為,要求丙公司承擔連帶還款責任將會產(chǎn)生一系列不利后果。而這些不利后果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有違《擔保法》的基本制度設計
作為規(guī)制擔保關系的制度設計,《擔保法》為當事人擔保關系的確立和維系設置了詳細的制度安排。在保證合同設立的形式方面,《擔保法》要求保證人與債權人之間必須訂立書面的保證合同。 即保證人與債權人應就其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通過書面文件的形式固定下來,確保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的真實、明確、具體。任何非書面的保證合同都將因不符合保證合同的形式要件而無效。而在本案中,盡管存在一份由丙公司單方面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但該保證書上僅有丙公司同意為甲公司100萬元貸款擔保的意思表示,而缺少丁銀行的意思表示。質(zhì)言之,該份連帶責任保證書并未明確丁銀行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嚴格意義上講,該份由丙公司單方面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并不是《擔保法》意義上的保證合同。僅憑一份并不符合保證合同基本構成要件的連帶責任保證書就要求丙公司承擔連帶還款責任,顯然與法與理不合。而且這也顯然違背了《擔保法》對保證合同所作的基本制度預設。
(二)有違合同自由與合同正義的基本理念
根據(jù)學者研究,合同自由原則主要包括如下內(nèi)容:一是,締約自由;二是,選擇相對人的自由;三是,合同內(nèi)容的自由;四是,合同方式的自由。 而合同正義原則主要包括如下內(nèi)容:一是,雙方當事人給付的等值性;二是,合同風險的合理分配;三是,合同負擔的合理分配。 合同自由與合同正義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則,二者相互補充,彼此協(xié)力共同推動合同法律制度的發(fā)展完善。通過比較可知,要求丙公司承擔連帶還款責任顯然有違合同自由和合同正義等《合同法》的基本原則。這是因為:首先,要求丙公司承擔連帶還款責任也就意味著,法院默認了丁銀行對丙公司單方面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不置可否的行為構成了合同法意義上的承諾。而這顯然對丙公司不太公平。如前文所言,保證合同必須以書面形式呈現(xiàn),否則不得成立。而丁銀行并未將其接受丙公司單方面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的意思表示通過書面形式向丙公司傳遞,這顯然有違《擔保法》的基本規(guī)定,也不符合《合同法》有關承諾的相關規(guī)定。 要求丙公司為一份未曾成立的擔保合同承擔連帶責任,顯然有違合同公平原則的基本精神。其次,要求丙公司承擔連帶還款責任也就意味著法院在實質(zhì)上賦予了丁銀行選擇是否允許保證合同成立的權利。因丁銀行在丙公司出具連帶責任保證書時并未明確表示其接受并認可該保證書,且在貸款合同中也未明確將丙公司列明為保證人。而僅僅是在其貸款無法按時收回時才想起丙公司,并要求其為甲公司的貸款承擔連帶還款責任。這也就意味著,丁銀行可以選擇是否允許丙公司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成為保證合同,如果丁銀行主張其不置可否的態(tài)度是對該保證書的接受,則該保證書便成為了保證合同,如果丁銀行主張其并未接受丙公司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則該保證書便成了一紙空文。賦予丁銀行如此寬泛的選擇權顯然嚴重損害了丙公司的正當利益,其在事實上剝奪了丙公司選擇合同相對人的自由,從而將丙公司置于極為不利的境地,增加了其所應承擔的風險和責任。而這顯然與合同法所追求的合同自由原則不符。
要求丙公司承擔連帶還款責任有可能損及司法的公信力和可預期性。根據(jù)《擔保法》的規(guī)定,擔保合同一律應采取書面形式,這即是說任何以非書面形式呈現(xiàn)的擔保合同都有可能被視為無效。而在本案中法院通過擴大解釋《擔保法》司法解釋第22條第1款之規(guī)定,認定丁銀行對丙公司單方面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不置可否的行為構成對該擔保書的“接受”。法院的這一判決明顯有違《擔保法》的制度預設?!稉7ā芬髶:贤仨毑扇嫘问降哪康闹槐闶且_保擔保合同之條款內(nèi)容能夠準確、全面地反映當事人的真實意愿。因此,為確保擔保合同真實有效,債權人必然要將其接受擔保人所出具之擔保書的意思表示及時傳遞給保證人。顯然丁銀行對丙公司單方面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不置可否的做法并不符合《擔保法》要求擔保合同必須以書面形式呈現(xiàn)的立法宗旨。法院如果在判決過程中無視這一立法意圖,強行作出與立法精神不符的判決,必將嚴重損害社會公眾對司法的心理預期,最終損及司法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要求丙公司承擔連帶還款責任將極大地增加丙公司的經(jīng)濟負擔,嚴重影響丙公司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的正常展開,進而破壞正常的市場經(jīng)濟秩序?,F(xiàn)階段,國內(nèi)民營企業(yè)發(fā)展日益活躍,其對金融機構貸款的需求強烈、需求數(shù)額巨大。而金融機構為降低放貸風險,提供貸款收回率,往往要求借款人為其貸款提供充分的擔保。為此許多地方出現(xiàn)了“聯(lián)?!钡那闆r,即為提高貸款信用和擔保能力,多家企業(yè)形成互相擔保的整體,以整體形態(tài)為內(nèi)部各企業(yè)申請貸款提供擔保。在貸款能夠及時償還的情況下,“聯(lián)?!睂λ袇⑴c企業(yè)及銀行而言可謂是雙贏:銀行能夠順利收回貸款,實現(xiàn)債權;企業(yè)則可以及時獲取發(fā)展所需之資金。一旦貸款不能及時清償,對各提供擔保企業(yè)而言,“聯(lián)保”就成了災難。一旦聯(lián)保單位中的某一借款單位發(fā)生資金周轉(zhuǎn)困難,形成訴訟后,作為債權人的金融機構往往會將所有擔保人一起起訴,并請求法院保全所有擔保人的銀行存款及其他財產(chǎn)。如果允許銀行等金融機構憑借擔保人單方面出具的連帶責任保證書要求擔保企業(yè)承擔連帶還款責任,必將導致為數(shù)眾多的擔保企業(yè)陷入經(jīng)營困境,從而使大量企業(yè)面臨破產(chǎn)或倒閉的危險,進而給正常的市場經(jīng)濟秩序造成難以彌補的重大影響。
作為一項重要的制度設計,擔保制度在促進資金融通和商品流通,保障債權實現(xiàn),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擔保制度之于社會發(fā)展的價值和意義,有必要對與擔保制度相關的制度設計作出必要的修訂和完善。為此本文選擇以《擔保法》司法解釋第22條第1款的適用限度為視角討論完善《擔保法》相關制度設計的基本思路。本文認為,法院在適用《擔保法》司法解釋第22條第1款時,應當在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的指引下,盡力探尋締約各方內(nèi)心真實的意思表示,以便兼顧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協(xié)調(diào),維護正常的市場經(jīng)營環(huán)境和良好經(jīng)濟秩序。其基本思路可從嚴格區(qū)分金融機構借款合同糾紛與其他借款合同糾紛、嚴格審查借款合同訂立過程中要約和承諾的作出嚴格限定“債權人接受”的解釋范圍、明確連帶責任人的債務清償順序等維度展開。
責任編輯/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