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 靜 鞠葉春
陽光課程,照亮山城名校
文/何 靜 鞠葉春
“第一實驗陽光,翹首巴渝文化”這是香港島校長聯(lián)會重慶考察團成員香港圣公會阮鄭夢芹小學楊楚杰校長參觀學校后,揮毫潑墨贈予重慶市九龍坡區(qū)第一實驗小學的墨寶,是對學校最高的褒獎。重慶市九龍坡區(qū)第一實驗小學堅持“關注生活、引領生長、經驗改造”的課改理念,秉承“讓教育充滿陽光”的辦學理念,以課程改革為載體,大力推進課程體系建設,培育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
山城重慶,古府巴渝,人杰地靈,書香飄逸。源遠流長的三江甘霖孕育著一所特色鮮明、質量一流的名校——重慶市九龍坡區(qū)第一實驗小學。學校始建于1988年,現(xiàn)有教學班44個,在校生1888人,教職工110人。二十八載櫛風沐雨,二十八載砥礪前行,如今的重慶市九龍坡區(qū)第一實驗小學已經成為重慶市基礎教育強校和現(xiàn)代化都市名校,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風光迤邐的山城。
〉〉物聯(lián)網課程真有趣
行走在課程改革的路上,我們且行且思。重慶市九龍坡區(qū)第一實驗小學自創(chuàng)辦以來,立足于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的教育宗旨,一路行來,一路思索,一路收獲……
2003年,豐富與完善“發(fā)展教育”辦學理念,以民主、開放、傾聽、研究、合作、訓練為課堂主題詞,大力營造生機勃勃的課堂氛圍。
2005年,學校構建了以“關注自然、關注社會、探索實踐、促進發(fā)展”為主線的綜合實踐型校本課程,力圖把課堂變成激發(fā)學生興趣、滿足學生需要的舞臺。
2008年,學校確立了“讓教育充滿陽光”的辦學理念,逐步形成了以“陽光心靈塑造”“陽光課堂建構”“陽光健身運動”“陽光文化浸濡”“陽光管理模式”為支柱的陽光教育體系。
2012年,“三性”“四步”陽光課堂教學變革,以激趣立標,舒展靈性;互助學習,充滿人性;交流分享,張揚個性;建立陽光、民主、平等的課堂新文化。
2015年初,學校順應時代的發(fā)展,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從課堂教學改革走向課程體系的整體建構,提出“陽光”課程體系建構設想,力圖通過課程變革引導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為學生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使學習成為學生“成長的載體”,能得到終身受用的知識、能力、思想和智慧,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學校確立“讓教育充滿陽光”的辦學理念,倡導“說陽光的話,辦陽光的事,做陽光的人”的校訓,探索“為學生健康成長鋪設陽光大道,為教師專業(yè)成長搭建陽光舞臺,為學校科學發(fā)展營造陽光環(huán)境”的方法和途徑,扎實推進課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學校先后獲得國家教育質量管理示范基地、全國科學教育實驗基地、全國特色學校、國家英語教學實驗學校、國際象棋特色學校、重慶市“十大著名小學”、重慶市信息技術教育示范學校、重慶市德育示范學校等32項國家級、市級榮譽稱號。同時,中央電視臺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重慶日報》以及新華網、華龍網等媒體對學校相繼進行宣傳報道。
〉〉孩子們積極舉手發(fā)言
作為一所特色學校,首先應該具有自身的特色課程,因為特色課程是學校特色的主要載體,是學校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組成部分。在何靜校長的帶領下,學校充分延續(xù)和豐盈九龍坡區(qū)第一實驗小學“陽光教育”辦學特色,其“陽光”課程體系以“讓教育充滿陽光”辦學核心理念,凸顯“彰顯人性、舒展靈性、張揚個性”的課程理念,設置“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綜合性課程”三大課程結構,做到基礎課程夯實知識技能,拓展課程豐富興趣特長,綜合課程提升情感體驗。同時加強以必修、自修、選修、活動、實踐、體驗為途徑,實施“基礎知識的掌握、關系能力的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的反映、過程方法的指導、結構體系的合理”五級課程評價,最終達成培養(yǎng)“健康生活、快樂學習、個性發(fā)展的陽光少年”的學生培養(yǎng)目標,綜合培育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從基礎性課程的構成來看,包含國家、地方基礎性課程和基礎性整合課程兩類課程。其中,國家、地方基礎性課程以國家課程綱要為藍本,涵蓋語文表達、數學思維、英語交流、體育健康、藝術生活、科學創(chuàng)新六門基礎性課程。此外,同一學科內,提煉并研發(fā)學科目標體系,通過合理調整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進度,重新設定課時長短,將學科教學內容整合為合作精學、自主范學、分類共學,凸顯“三性”“四步”陽光課堂教學特性,發(fā)揮“預習任務表”“自主學習基本規(guī)范”“課堂討論基本規(guī)范”的指導、呈現(xiàn)、啟思作用,有效呈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過程,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知識建構。
〉〉美國校長們走進學校的國畫課堂
學校借鑒成功范例,依據學科屬性,將基礎性課程以統(tǒng)一的主題、問題、概念、基本學習內容跨學科整合,分為語言與人文、數學與實踐、藝術與體健三類課程,嘗試每班每月2課時學科間整合探索。值得一提的是,在學校承辦的“九龍坡區(qū)課程體系建設暨學科整合教研活動”課改現(xiàn)場會上,蔣艷老師執(zhí)教的數學與實踐課《一天的垃圾——統(tǒng)計的應用》,圍繞一天的生活垃圾量開展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培養(yǎng)學生對數據統(tǒng)計知識的應用;戴金佑老師執(zhí)教的科學創(chuàng)新課《垃圾的處理》,圍繞學生通過垃圾量數據收集與分析,引發(fā)如何運用科學方法有效處理垃圾;鄧利艷老師執(zhí)教的信息技術課《垃圾的分類》,圍繞垃圾分類,培養(yǎng)學生信息技術操作技能,綜合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三節(jié)課均以垃圾為主題展開教學,以數學、科學、信息技術三門學科開展整合,同一課程內容,不同學科建構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擁有綠色生活方式的生態(tài)意識,從而培育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核心素養(yǎng),由此將學科教學升華為學科教育。
拓展性課程是面向學生個性與發(fā)展需求的特色課程。拓展課程涵蓋道德與人文、科學與創(chuàng)造、藝術與體健三大類,包括陽光禮儀、經典誦讀、繪本閱讀、物聯(lián)網科技、科技制作、童聲合唱、校園拉丁、舞蹈、兒童繪畫、手工制作、國畫書法、國際象棋、茶藝文化、啦啦操、校園足球、校園籃球等67個拓展課程,是對基礎課程的補充、延伸和創(chuàng)新,滿足學生對課程深度和寬度的個性需求。
每天“晨誦20分”,教師將古典詩詞、現(xiàn)代詩歌、散文、英語口語及兒歌等文本內容納入晨誦范圍,用來提升學生的個人氣質和涵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誦、領略優(yōu)美文字的習慣,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班級圖書角、校園書吧、校園漂書、自制讀書卡……濃濃的書香氛圍直接影響著孩子的閱讀習慣。讀書俱樂部、讀書交流會、讀書主題月、陽光讀書節(jié)等活動,以演講、讀書報告會、讀書沙龍的形式開展閱讀活動,開展讀書評比、讀書考級、古詩文誦讀定級等評選活動,為學生搭建暢談閱讀收獲、分享閱讀體會、勾畫閱讀愿景的平臺。與此同時,學校分年段開設90分鐘“大課時”,安排如童聲合唱、啦啦操、書法、國畫、茶藝、國際象棋、剪紙藝術等拓展課程,集中時間開展情境營造,情感醞釀,實踐探究或系統(tǒng)訓練,提升學習效果。各類拓展課程成果多次獲得市、區(qū)各級獎勵,引來眾多國際、國內教育同仁觀摩。拓展性課程的順利開展促進學校的對外學術交流,如與英國菲爾賽德小學建立友好關系,通過網絡互動交流,展示育人成果。再如,學校先后向加拿大溫莎大學、“漢語橋”——美國校長訪華團、香港島校長聯(lián)會考察團等教育同仁拓展課程展示,探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師生評價改革、管理機制改革、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校文化建構、學校特色發(fā)展、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相互影響。
綜合性課程是立足校本開發(fā)的主題校本課程和實踐體驗課程,包括政治啟蒙、安全法制、習慣養(yǎng)成、感恩教育、心理健康等主題教育課程;教師、學生、家長、社區(qū)共同開發(fā)的主題教育校本課程和實踐體驗課程。
每天“10分鐘習慣訓練”課程,本著“從小事著手,從細節(jié)抓起”的原則,開發(fā)“守則伴我行”“整理書包”“搜集、整理學習資料”等學習習慣養(yǎng)成訓練課程;“陽光禮儀”則是注重學生在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同時,培養(yǎng)日常問候和文明禮儀習慣的課程。每天20分鐘的“陽光秀場”用于口語交流、主題演講、爭鳴辯論、成果展示等活動,著力于學生良好品格與必備能力的訓練。
圍繞家校共育,攜手搭建連心橋。學校通過開展“名校開放周”“家長主題培訓”“感恩勵志報告會”“家長校本講座”“探尋好家風”“十佳陽光家長評選”等活動增進家長對學校的了解,傳遞正能量?!皩懜卸餍沤o家長”“我給爸媽的一封信”等活動,促進家長與孩子間的溝通交流,轉變家長教育觀念,促進家校共育,杜絕“5+2=0”的教育現(xiàn)象發(fā)生,樹立家長與學校合作共育的意識,推動感恩教育,促進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讹L雨中揚帆起航》《誠實得到友誼》《我的書包誰來背》等心理健康輔導活動課,以團體交流和游戲體驗的形式,使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體會到自信、毅力、誠信、自立自強等優(yōu)秀品質與品德。
利用社區(qū)資源和校內師資、技術設施,把實踐體驗性的活動作為課程形態(tài),把自然、社會資源作為課程內容,豐富學生實踐體驗性課程?!皩ふ覑蹏?00個理由”“輕軌與我們的生活”“小百靈交易節(jié)”“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動物園”“關注兩江索道”“走進國防教育基地”“探尋科技奧秘”等綜合實踐體驗課程,讓學生真正把知識根植于課程實踐的土壤,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全面、持續(xù)、和諧發(fā)展。
每所學校都有其獨有的特色,并把這種特色文化作為一股引動力量,以影響、帶動學校全面發(fā)展。隨著改革不斷深入,仍有許多新的問題值得我們深究和思考,課程變革并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就其重大的改變,而是一個持續(xù)而緩慢的過程,任重而道遠。經過深入探討,九龍坡區(qū)第一實驗小學將持續(xù)關注課程改革動態(tài),論證學校課程開發(fā)和研究的各種可能性,以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秉承“讓教育充滿陽光”的辦學理念,不斷完善“陽光”課程體系建設,為學生的陽光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海不拒細流所以成其大,山不拒沙石所以成其高。在探索中,且行且思,九龍坡區(qū)第一實驗小學堅定了要在探尋“陽光”課程之路中的走下去的決心。驀回首,步履堅實;抬望眼,任重道遠。如今,九龍坡區(qū)第一實驗小學正向著創(chuàng)特色品牌、鑄就特色之魂和培育特色人才的目標奮進。展望未來,讓我們攜手奮進,把“陽光”課程體系建設做實做強,扎實推進,助力學生健康成長;讓我們把“陽光”課程體系課程作為支點,賜予它無窮的力量,推進學校蓬勃發(fā)展;讓生命與使命同行,立足特色把“陽光”課程打造成新課改的亮點課程,在教育探求之路上讓這桃李園中一抹紅絢爛綻放!
〉〉學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