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林梅琴
福建人的信仰很奇特
本刊記者林梅琴
在福建人眼里,萬物皆有靈,一個人、一只狗、一棵樹、一口井,都可以成為頂禮膜拜的對象。他們信仰為民除害的普通百姓,信仰廉政為民的好官,信仰孝親敬老的女子,也信仰惡鬼瘟神、蛇蛙猴虎。千萬別覺得福建人迷信,了解了情況再下結(jié)論。
在福建民間信仰中,有許多人類“創(chuàng)造”的神靈。他們或是真實人物,或是傳說,在人們長時間的口耳相傳中,有了濃重的神秘色彩,繼而成為信仰??梢哉f,這些神靈,是一代代先人創(chuàng)造的。
古人祭“五祀”,分門、戶、井、灶、中(中室),認為房屋的每一部分都有相應的神靈。福建人的門神、灶神和各地差不多,不過井神就比較有地方特色了。
福州人的井神名叫拿公。據(jù)《閩都別記》記載,拿公姓卜名福(一說名偃),他是邵武拿口人,生于宋朝末年。傳說當時有惡鬼準備投毒到當?shù)氐?00口井中,傳播瘟疫。拿公發(fā)現(xiàn)了,為了救人,馬上搶了毒丸吞下,當場便死了。他的妻子趕到,抱著尸體痛哭,想不到也被毒氣熏死了。為了紀念他們,當?shù)厝税阉麄兎Q為“拿公”“拿婆”,并建廟祭拜,每年農(nóng)歷五月十六祭祀巡游。一些船民也信仰拿公,把他當做水神。
泉州的井神名叫五府王爺,故事也差不多,只是變成了五個人,所以稱“五府”。
在閩江流域,有許多拿公廟,閩南一帶也有信奉拿公者。清代一些出海的船員將拿公像供奉在船里,往返于福建、琉球群島,故而琉球群島也有拿公廟。拿公信仰和“尚書公”陳文龍有些類似,都是發(fā)展到后期,后人附會傳說故事。這也是民間信仰的一大特色。
陳文龍作為抗元名將,愛民如子,在百姓心中有很高的地位。他死后,歷代皇帝追封他為“水部尚書”“鎮(zhèn)海王”,這和他在傳說故事中營救漁民分不開。而官方的“認定”,也使得更多的傳說附會到他身上。
拿公也是這樣。據(jù)《閩都別記》記載,明洪武初,朱元璋的部將湯和自海路攻打福州,到了五虎門,不能入。湯和很生氣,出了榜文說,破城之日,便是他大開殺戒之時,要讓福州“不留一人”。這時候,有個名叫卜福的漁民,帶著他的妻子,駕著小船來獻計了,不過他有個要求——改榜文中的一個字。湯和笑道:“如果能不動干戈直抵福州,莫說改榜文一字,即兩字亦無妨?!庇谑遣犯>蛶е鴾偷膽?zhàn)船從后路粗蘆港進了福州。事成之后,他將榜文中不“留”一人改為不“殺”一人。湯和無奈,只好答應。這就是“拿公一字救萬民”的故事。
三明一帶的井神名叫太保公,據(jù)說原來是個磨豆腐的。他的故事和拿公差不多,不過他是喝光了有毒的井水,追殺并砍死了惡鬼后中毒身亡。
過去三明幾乎所有的鄉(xiāng)鎮(zhèn)都有太保公的廟宇,每年的三月初三太保公遇難日,家家戶戶還會掛艾草和碎魚草避邪,吃烙巴紀念他,并到供奉他的廟里去燒香,祈求井水水源充足、清甜無毒。
每年萬圣節(jié),西方國家的人們就穿上各種奇裝異服,裝扮成鬼怪,上街游行。如今咱們中國人也過起了萬圣節(jié),扮僵尸、扮紅衣女鬼、扮吊死鬼……玩得不亦樂乎。不過你知道嗎,古代的福建人,也有屬于他們的“萬圣節(jié)”呢。
《榕城紀聞》中就有這么一段記載,說的是福州人扮鬼游行的事。那是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福州發(fā)生瘟疫,按照慣例,要祭祀土神。說來也是愚昧,因為衛(wèi)生條件落后,生了病,他們就想著求助于神靈。而且這神,還多半是“人造”的。
就說這發(fā)生瘟疫時祭祀的神靈,名叫五帝——五福大帝,也被稱為五方瘟神、五毒大神或五靈官。關(guān)于他們的來歷,說法不一。一個是傳說五人夜游,撞見瘟鬼往井里投放疫毒,于是他們以身投井,留下警示,后人為了感念他們舍身救人,建廟祀之。另一個是說這五個人本來想把這事告訴別人,又怕別人不信,加上各自參加科考落第,便決定投井。還有一個則說這五人是小孩子,以身試毒,被玉皇大帝封為五毒大神。
不僅這神的來歷說法多,連祭祀的花樣也是繁縟多樣。先是“各社居民鳩集金錢,設(shè)醮大儺”,然后迎請排宴,還要按照官府的規(guī)格設(shè)置衙役,有模有樣地收投詞狀、批駁文書。而五帝更是被當做活人一樣,一天三餐,更衣晏寢。還有一些殺豬賣酒的底層人民和沒事干的閑人,“或妝扮鬼臉,或充當皂隸,沿街迎賽,互相夸耀”。這還沒完,還要在良辰吉時做一些精致的綢縐彩舟,器用雜物,舉行“出水”的活動。
“出水”也叫“出?!保褪亲屛宓郯盐烈咚统龊Hサ囊馑?。到了這一天,殺羊宰豬,向舟而祭,“百十為群,鳴鑼伐鼓;鑼數(shù)十面,鼓亦如之。與執(zhí)事者,或搖旗,或扶舟,喊吶喧鬧,震心動魄”。這場面相當壯觀,光是執(zhí)香的隨從就數(shù)以千計,“一鄉(xiāng)甫畢,一鄉(xiāng)又起,甚而三四鄉(xiāng),六七鄉(xiāng)同日行者。自二月至八月,市鎮(zhèn)鄉(xiāng)村日成鬼國”。
有信仰,未必是壞事,不過信仰發(fā)展成了迷信,那就不得了了。鬧成這樣,實在太不像話,當時的福建巡撫張肯堂專門發(fā)了公文叫停,這才算完。
對于福建人祭祀瘟神這事,歷代都有人抨擊。明代謝肇淛在《五雜俎》里就提到:“閩俗最可恨者,瘟疫之疾一起,即請邪神,香火奉事于庭,惴惴然朝夕拜禮許賽不已?!弊羁珊薜氖撬麄儾蝗タ床〕运帲炊找龟P(guān)起門來,燒高香點燈燭,搞得烏煙瘴氣,“病者十人九死”。有走運病好了的,就請巫師做法事,“以紙糊船,送之水際”。
《烏石山志》也有類似的記載:“閩中鄉(xiāng)社,多奉五帝。五、六月間,晝夜喧呼,奉神出游,所謂‘請相出?!??!?/p>
這種現(xiàn)象,在福建相當普遍。清代施鴻保在《閩雜記》中記載,漳州一帶用綾紙糊船,而廈門人則用真船,并且船里的每一樣東西,都是真的。他們并不把這些東西燒了,而是任其漂浮海上,“計一船所費,或逾中人之產(chǎn)”。大量錢物就這么浪費在這種事上,真是可惜。并且這樣的活動,每三年就舉行一次,“祭典極隆重,稱之為‘王醮’”。
清道光十九年修的《廈門志》也記載:“有所謂‘王醮’者,窮其奢華,震鍧炫耀,游山游海,舉國若狂。扮演凡百鬼怪,馳輦攢刀,剽疾爭先,易生事也;禁口插背,過刀橋,上刀梯,擲刺球,易傷人也;賃女妓,飾稚童,肖古畫圖曰臺閣,壞風俗也;造木舟,用真器,浮海任其所之,或火化,暴天物也?!?/p>
為什么會有這么荒唐的事呢?
一來是人們對瘟疫恐懼,二來巫師們把瘟神的形象弄得很可怕,讓人敬而遠之。五帝“猙獰可畏,殿宇煥儼,過其前者,屏息不敢諦視”。在做禳解儀式的時候,很多婦孺都不敢去看,生怕沖犯了瘟神,帶來災禍。在泉州,送“王爺船”時沿路敲鑼打鼓,警示眾人,小孩嚴禁觀看,否則魂魄會被“王爺”帶上船去。這些在清末泉州人吳增的《泉俗激刺篇》里都有記錄。
莆田湄洲島媽祖雕像
2016年6月13日,第八屆海峽論壇 · 陳靖姑文化節(jié)在寧德古田臨水宮舉辦
封建社會女性社會地位低下,不過福建的“女神”卻很多。媽祖、陳靖姑、馬仙并稱為福建三大女神,在很多地方,都有“三妃宮”“三后宮”“三媽宮”“三娘娘宮”“三女廟”。在男權(quán)至上的古代,她們都是因為有大功德、大貢獻,才獲得人們的尊重,進而建立宮廟,奉為信仰。
媽祖林默娘在海上搶救遇險漁民,因風浪太大,被臺風卷去。人們感念她,認為她羽化成神,尊稱她為“媽祖”。傳說她死后,海上每有風高浪急、檣桅摧折的險況,她就化身紅衣女子,佇立云頭,指引商旅舟楫逢兇化吉。不僅在福建,中國沿海乃至東南亞、日本、美國、巴西、加拿大等地,都存在媽祖信仰現(xiàn)象。
和媽祖并肩的另一大女神,便是陳靖姑。民間稱她為臨水夫人、娘奶、奶娘、陳奶夫人、順天圣母等,把她當做閩東及閩江流域的第一保護神。歷代帝王也多次對她加封敕賜。
傳說唐僖宗年間,由觀音菩薩滴血轉(zhuǎn)世的陳靖姑出生于福州上渡,后嫁到古田。她會法術(shù),能降妖伏魔,24歲時施法祈雨抗旱,為民除害并為之獻身于古田臨水。因為她生前曾為民眾救產(chǎn)、保胎,人們便尊稱她為“大娘奶”,在閩方言中,這是“大母親”的意思。她的廟宇名叫“臨水宮”,遍布福建、浙江、臺灣等省以及東南亞各國,信眾達8000多萬。
和媽祖不同的是,陳靖姑的信徒多為女性,這和兩位女神的“職責”不同有關(guān)。媽祖是保海上平安的,陳靖姑則是護佑婦幼的。
而三大女神中的另一位——馬仙,傳說她出嫁不久夫婿便去世,此后數(shù)十年和婆婆相依為命,奉姑終老。她的孝行感動天地,死后被祀為神,在閩東北、浙東南地區(qū)廣受崇拜。唐肅宗敕封她為“馬氏護國夫人”,劉伯溫、馮夢龍都撰文贊頌她。這也反映了古代對女子孝德的重視。
三大女神的說法并不統(tǒng)一,也有人認為第三位是“吳圣天妃”吳媛。傳說她于唐貞觀年間出生于江蘇,后逃婚入閩,一路流浪行醫(yī),懸壺濟世,為百姓除瘟疫、治疫病,人們都稱她為“吳仙姑”。其后她和哥哥在興化開荒治水,將荒地變成良田。她死后,受到了百姓的奉祀。宋徽宗封她為“慈感夫人”,宋高宗封她為“順應夫人”。
縱觀這些女子成神的經(jīng)歷,有個很大的共同點——都是先被民眾奉祀,后得到朝廷的封敕,影響力隨之加大。而對掌權(quán)者來說,這些信仰說到底不過是讓百姓聽話的工具罷了。他們選取符合禮教規(guī)范的民間信仰,通過官方的力量加大影響力,進而達到馴化百姓的目的。這也解釋了上面提到的瘟神祭祀為什么被禁止。
《閩雜記》記載:“閩俗婦女多善扶紫姑神?!?/p>
老百姓的想法則簡單得多,他們只是在面對一些超出自己理解和掌控的事物時,希望借神佛的力量達成愿望。也正是因為仰賴神佛,神佛在他們心中就有了特殊的力量,甚至無所不能。觀音就是這其中的一個典型。
比起佛教其他的神佛來說,觀音明顯更親民些,而且在民間多被認為是女性。在福建,從古至今許多家庭都供奉觀音。男人們認為觀音無所不能,女人們還把觀音當做可以傾訴的“知心大姐”。
福建人信仰觀音的歷史很悠久,晉江安海龍山寺是最早的觀音寺,建于隋代。里面有一尊千手千眼觀音像,被信徒們認為“最靈驗”。光是臺灣,就有490多座從安海龍山寺分香出去的龍山寺。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女神,福建也有一些讓人無法理解的女神信仰。比如紫姑,福建人多稱之為“姑姑”“東施娘”。相傳她是山東萊陽人,姓何名媚,小名麗卿,改嫁給壽陽刺史李景后,受到正妻虐待,于元宵節(jié)那天死于廁所。天帝見憐,封為廁神。
有意思的是,雖是廁神,紫姑卻不管廁事,而是代卜人事吉兇,受到許多文人奉祀。南宋洪邁《夷堅志》記載:“莆田方翥次云,紹興丁已秋,將赴鄉(xiāng)舉,常曰能邀至紫姑神,于是以題目為問?!?/p>
明清以后,紫姑的信眾范圍從文人士大夫,擴大到了婦女?!堕}雜記》中記載:“閩俗婦女多善扶紫姑神。上諸府則在七月七日,稱為姑姑;下諸府則在上元夜,稱為東施娘?!彼齻円话闶菃柣榧?。至于紫姑為何會成為代卜人事的神,就不得而知了。
古代城邑護墻為城,護城河為隍,故稱守護城池之神為“城隍”。福建最早的城隍廟,是建于晉太康三年(282年)的福州城隍廟。到了宋代,長樂、連江、福清、古田、羅源、建安(今建甌)、崇安(今武夷山)、永春、尤溪、建寧、莆田、仙游、寧德、霞浦、福安等地,便都有了各自的城隍廟。
宋代以后,城隍神成了秉人生死、立降禍福的父母官,而且被冠上了各地傳說人物或有重大貢獻官員的名字,開始具體化。他們或是鄉(xiāng)賢,或是英烈,或是良吏,或是一方開基始祖。明代時,朝廷還明文規(guī)定州縣官員祭祀城隍,使得城隍廟的數(shù)量進一步發(fā)展壯大。
各地城隍不同,祭典也各具特色。迎城隍神的儀式很隆重,前面馬牌鳴鼓開道,后面緊跟著“肅靜”“回避”開路牌,然后是手捧香爐、身佩香袋的香客隊伍,他們心有所求,每行三步,便向城隍神跪拜一次。而香客隊伍后面,便是坐著八抬大轎的城隍神了,轎前還有人扮執(zhí)香童子、鬼判,最后是儀仗隊和樂隊。
不僅一方城池有一方城隍神,舊時每個村落、街道,也都有屬于自己的保護神,俗稱“境主”“社公”“大王”“鋪神”等。這其中,要數(shù)泉州的最具特色。
過去泉州分36鋪94境,每境都有小宮廟供奉“境主”,各路神仙應有盡有,如關(guān)帝關(guān)羽、岳王岳飛、媽祖林默娘、吳真人吳夲、蕭阿爺公蕭望之、田都元帥雷海清、廣澤尊王郭忠、蘇夫人姑蘇六娘等。各鋪各境的信仰者在舉行出游儀式時,不能越過地界,否則便會有糾紛,甚至引發(fā)械斗。
說起福建人的信仰,真是十分奇特,他們不僅崇拜人,還崇拜動物。這和福建山林多有關(guān),畢竟“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不僅蛇、猴、雞、犬、青蛙、虎、狐貍等被當做神秘的精靈,建祠廟奉祀,連那些上了年歲的榕樹、樟樹、花櫚木、紅豆杉,都可以掛上紅布條,點幾支香,祈求祝愿。
福建之所以簡稱“閩”,是因為兩千多年前這里遠離政治中心,毒蛇很多。當?shù)厝司次飞?,把它當成部落的圖騰,而蛇在古語中又被稱為長蟲,就以蟲為義,這才有了閩的稱號。《閩雜記》記載,福州農(nóng)婦“多帶銀簪,長五寸許,作蛇昂首之狀,插于髻中間,俗稱蛇簪”,可見對蛇的崇拜由來已久。
福建有許多蛇神廟,或大或小,或新或舊,其中以南平樟湖坂的福慶堂最為著名。福慶堂坐落在閩江邊上,又稱連公廟、蛇王廟,始建年代不詳,現(xiàn)在的廟是明代建的。1992年,樟湖坂人因建水口電站遷建新鎮(zhèn),福慶堂也按原樣遷到現(xiàn)址。
而就在與這座蛇神廟僅一江之隔的樟湖鎮(zhèn)溪口村,還有一座蛙神廟。根據(jù)《閩雜記》記載,過去閩江上游建州、延平、邵武、汀州四府的百姓,“祀(蛙)甚謹,延平府城東且有廟”。每年農(nóng)歷七月廿一日,當?shù)囟紩e行迎蛙神的活動,人們精心挑選十幾只大青蛙放在神像肩上,一同巡游。
當?shù)厝酥猿绨萃?,是因為秦漢以前生活在福建的先民發(fā)現(xiàn),蛙的叫聲能夠預示雷雨的到來,昭示水稻豐收。他們以為蛙可以呼風喚雨,便加以崇拜。
相似的還有對猴的崇拜。農(nóng)耕社會,猴子破壞人類的生產(chǎn),人們有所畏懼,把猴子當做惡神來信仰。在許多傳說故事中,猴子都是以負面形象出現(xiàn)的,比如《閩都別記》中的丹霞大圣。有學者認為,《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原型就是丹霞大圣。不過,隨著《西游記》故事的出現(xiàn),猴子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也漸漸轉(zhuǎn)變了。
過去福建山里有老虎,經(jīng)常傷害人畜。不過福建人覺得,老虎傷害人是合理的,因為他們覺得老虎是土地公的坐騎,老虎的行為得到過土地公的允許。老虎威風八面,被寺廟廟祝用來驅(qū)逐疫病和鎮(zhèn)護廟宇。還有一些信徒覺得老虎張著大口,能夠叼財寶,把它看作財神。
福建還有一個很有特色的動物崇拜——認狗當祖先,信仰人群主要是畬族。唐宋以后,畬族遷入福建,他們的始祖盤瓠傳說便是一只五色毛犬。畬族人崇拜狗,嚴禁殺狗,也不吃狗肉。
漳湖溪口的崇蛙節(jié)是對閩越族自然崇拜中崇蛙習俗的承襲,2005年10月,溪口的蛙崇拜民俗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福建人不僅對動物崇拜,對植物也崇拜,主要集中在樹木方面。人們相信“千年古樹會成精”,樹有樹神,會降災,也會賜福。
福州別稱榕城,這里榕樹多,長勢好。因東晉福州太守張伯玉號召福州人遍植榕樹,從此這里“暑不張蓋,綠蔭滿城”。人們相信歷經(jīng)千年的榕樹會成精,還是神仙落腳的地方,故而在榕樹邊上設(shè)一小神龕,下蓋一小廟,按時祭拜。茶亭邦邊村有三棵古榕樹,上面掛著100多幅黃幔,燒香祭拜者絡(luò)繹不絕。
除了榕樹,福建還盛產(chǎn)樟樹?!堕}雜記》記載,光澤縣署大堂左右兩側(cè)各有一棵古樟樹,被奉為“神樹”,人稱“樟公”。德化縣美湖鄉(xiāng)小湖村有一棵1300多年的古樟樹,被稱為“樟樹王”,是目前世界上有記載的最大樟樹,當?shù)厝私?jīng)常在樹下燒香祭拜。
福建人的信仰五花八門,數(shù)不勝數(shù),以上僅選取部分現(xiàn)象,實在有限。如果您對此有興趣,不妨在生活中多留意,一定會有不少有趣的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