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周二中
若不撇開終是苦
文_周二中
微信圈中有人轉(zhuǎn)來這樣一副對聯(lián):若不撇開終是苦,各能捺住就成名。還加了個橫批:撇捺人生。對聯(lián)不難理解,形義具佳。“若”字如果不撇開,那就是“苦”;“各”字若能捺住,就是一個“名”字。人生就是在這一撇一捺之間走完的,有的人走得瀟瀟灑灑,有的人卻碰得頭破血流。
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一個在生活中屢屢受挫的人要去寺里請教大法師點撥人生。路上他看到一只羊被拴著在樁邊打轉(zhuǎn),見到老法師后他就問“為何團團轉(zhuǎn)”,老法師隨口回答他“皆因繩未斷”。其人大驚,問老法師怎么知道路上有羊在團團轉(zhuǎn)。老法師說:“你說的是事,我說的是理?!贝巳舜笪颍瓉碜约褐哉鞈n形于色寢食不安,就是因為自己心中的“繩”未斷啊。
我們心中有哪些“繩”未斷呢,或者說有什么東西還沒有撇開?
一是貪。柳宗元寫過一篇雜文《蝜蝂傳》,蝜蝂是一種貪得無厭的小蟲,見東西則取,最后不堪重壓而死。其實人也是這樣,貪是人的一種本性,“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思嬌娥美貌妻”。從正面說,這本沒有錯,只要你是正當(dāng)?shù)淖非螅煤戏ǖ氖侄稳耆ベ?,沒人說你閑話。誰不想吃得好點穿得精致點房子住大點呢?
怕就怕你逾了矩,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是謬誤,越了線過了度,就是害人害己了。和珅當(dāng)年在獄中感嘆,“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此時已經(jīng)遲了,既知有今日,何不早早將貪欲撇開?
徐才厚可曾知道地下室里到底有多少錢?他自己都不知道。他需要這些錢?恐怕對他來說并不需要。但他依舊“來者不拒”,這其中“貪”字便是根源,貪得無厭、貪腐成性,“貪”的潛意識怕是早已深入骨髓,“一朝盛名冠京華,卻被貪字毀終生”。
二是好。“好”這根繩與貪有聯(lián)系,但不全然是。人活世上,哪能沒有一兩樣愛好。明朝人張岱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這里的癖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愛好。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其實人的愛好也是各如其面。有人愛玉石,有人好收藏,當(dāng)然也有人好附庸風(fēng)雅吟詩作畫,這些拿來陶冶情操未嘗不可,但如果作為一個處在一定位置的黨員干部,別人投你所好,結(jié)果往往不妙。曾經(jīng)有一位文物鑒定專家堪稱業(yè)界大佬,在別人看來,此人家中肯定有不少真寶貝,誰知事實恰恰相反,這位專家聲稱自己不搞收藏,他說如果自己也搞收藏,那么在鑒定工作中就難以持有一顆公心。專家的話發(fā)人深思,細細嚼嚼此言,我們的一些黨政干部是不是也要對自己的愛好保持一點敬畏?別讓這種愛好成了套在自己頭上的一根繩索。
秦玉海、倪發(fā)科,就是反面典型,以私好,廢公事。當(dāng)年賴昌星有過一句“名言”:“不怕領(lǐng)導(dǎo)講原則,就怕領(lǐng)導(dǎo)沒愛好?!逼饰龊芏嗦漶R官員的案例,領(lǐng)導(dǎo)干部的“愛好”往往最容易成為被攻陷的陣地。
領(lǐng)導(dǎo)干部要守住自己的“陣地”,首先就需要管好自己的“貪”和“好”。中共元老陳云在這方面就堪稱楷模,據(jù)說有一次他的老下屬去看他,給他帶了兩盒葡萄,他考慮到老部下的一片真情,吃了十顆,其他的讓全部帶回。陳云一生清廉,自然有其原因。
而作為新加坡國父的李光耀,也有著極為傳奇的故事。當(dāng)年新加坡推行全國禁煙,有著幾十年煙齡的李光耀帶頭戒了煙,他認(rèn)為那是他的責(zé)任。在愛好和責(zé)任之間,他選擇了后者。
對于我們的廣大黨員干部而言,愛好、欲望、責(zé)任、擔(dān)當(dāng),該如何選擇呢?人生的那一撇一捺,是否能撇開呢?
還是那句話,若不撇開終是苦,脫得名韁利索,才會獲得一個幸福的撇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