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 林
龍圩史話
衛(wèi)林
龍圩大街口碼頭風景(水墨畫) 馮遠雄 作
在西江黃金水道的潯江右岸上,有一座美麗的縣城——龍圩,古時稱戎圩,是歷史悠久的蒼梧縣的縣城,它“遙連五嶺,總納三江”,上游乃廣西腹地,下游與廣東接壤,臨近港澳,它的下游不遠處便是有“小香港”之稱的梧州市。
據(jù)《蒼梧縣志》記載,龍圩的商業(yè)發(fā)展歷史悠久,早在宋熙寧四年(1071年)便開始建街設店了,到了明朝中葉,其商業(yè)發(fā)展已相當繁華。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間,龍圩已是兩廣最繁華的商業(yè)重鎮(zhèn)、人氣最旺的老商埠。當時廣西的貴縣(即現(xiàn)在的貴港市)、桂平、玉林、北流、容縣、平南、藤縣,廣東的南海、佛山、廣州、新會、肇慶、德慶、封開、郁南等地的商人,紛紛云集龍圩,建起了廣西境內(nèi)最早的粵東會館。當時的谷米、豆類、布匹、皮貨、藥材、陶瓷、酒類、茶葉、柚子、煙葉、畜禽及柴、竹、木、炭等農(nóng)產(chǎn)品行業(yè)十分興隆,是廣西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據(jù)說當時全盛時期,龍圩的工商戶多達200多家,此數(shù)量還不包括長達2.3公里的河岸交易市場內(nèi)的商戶。
近水者興,近水者昌,便捷的水路交通使龍圩成為廣西商賈云集、物資集散的重要名鎮(zhèn),排在平南縣的大安鎮(zhèn)和桂平市江口鎮(zhèn)之前,形成廣西有名的“一戎(即龍圩鎮(zhèn))二烏(即平南的大安鎮(zhèn))三江口(即桂平的江口鎮(zhèn))”之稱。
從清末到民國再到解放初期,龍圩的繁華商業(yè)仍然集中在西江河岸的高沖街、新街、鳳嶺街、忠義街、下廓街、龍華街(即高地街)及煙皮洲一帶。當時的雜貨店、米鋪、花紗布匹店、糖果店及豬欄、牛欄(即賣豬賣牛的地方)等,主要集中在這幾條商業(yè)旺街。從高沖街的竹兒根碼頭、太平橋碼頭、和昌泰碼頭、新街口碼頭、會館碼頭、大榕木根碼頭(即大街口碼頭)的近千米河岸,停滿了大大小小的木帆船、小篷船。在各碼頭的石級上,有大量流動的小商販挑著裝滿糕點的擔子在高聲吆喝,有的則拿著搖鈴到處走動向人兜售。他們兜售的糕點種類繁多,有裹蒸粽、糯米糍、芋頭糍、粉撲糍、白糍、年糕、豬油餅、粘米餅、大福餅等。
在上述幾條商業(yè)街道里,賣牛的牛欄、賣豬的豬行擠滿了人。一船船從外地運來的果蔗,一捆捆堆放在河岸上,買賣雙方用手指相互討價還價。有的貨物在未成交之前存放在船上,雙方商定好價錢后便將貨物搬上岸。在交易的貨物中,大白菜、大芥菜、黃芽白、家基頭菜、大沖菜、沙田柚等農(nóng)副產(chǎn)品應有盡有。
停在河岸的船只中,除了藤縣赤水、濛江,蒼梧人和及三洲兩岸的船只外,還有橫縣、貴縣、北流、容縣、平樂等外地船只,來自新地、大坡、廣平等鄉(xiāng)鎮(zhèn)和岑溪等陸路的客商也絡繹不絕。當時龍圩最熱鬧的碼頭要數(shù)位于高沖街的太平橋碼頭。這個碼頭據(jù)說建在明末清初,在康熙年間重新修建,碼頭旁邊用石板筑了一個巨大堅固的排水口,上面筑成平地,并建起一座財神廟,當時香火鼎盛,前來朝拜的客商和群眾很多,帶旺了整條高沖街。因此,在高沖街開的米鋪、雜貨鋪、布匹店、糖果店等是最多的。而當時陶瓷廠以上的洪勝公和鴨塘邊的新廟,則供奉著三相后皇和觀音菩薩等神佛像,附近來朝拜的人也不少。
當時從龍圩過江到長洲都要劃小船,相傳有一次從太平橋碼頭開出的船只剛開到河中間,突然河面波浪翻滾,天上雷電風雨交加,兩岸群眾都為河上三艘船上的人擔心而合掌祈禱。正在危急時,一朵祥云從天上飄到太平橋上空,但見觀世音菩薩端坐在蓮花座上,用手中拂塵向三只小船輕輕一揮,瞬間雨過天晴,云開霧散,霞光萬道。江中的三只小船不用劃槳就順順當當?shù)氐竭_長洲岸邊,大家都驚訝極了,再一看觀世音菩薩已經(jīng)不見了,眾人連忙向天朝拜。從此,眾人稱這個碼頭為太平橋碼頭,但凡在太平橋開出的船只就一定會太平無事,所以停泊在這個碼頭一帶的船特別多。
而大街口碼頭,即古大榕樹碼頭亦相當熱鬧,當時有一棵大榕樹生長在大街口碼頭的右邊,這棵少說也有五六百年歷史的大榕樹,根深葉茂,挺拔蒼勁,既像碩大雨傘為人們遮風擋雨,又像慈祥老人福蔭眾生。驕陽酷暑之時,這里聚滿人群,他們在這里享受著習習涼風閉目養(yǎng)神,成為龍圩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這棵大榕樹的不遠處,還有一棵略小一點的大榕樹。每年冬去春來之際,這兩棵大榕樹相繼萌發(fā)新芽,萌完新芽后就標志著再也不冷了,如果遲遲沒有萌芽,那說明還有倒春寒,還有低溫陰雨,人們都稱之為報春古榕。到了20世紀50年代,略小的大榕樹慢慢死去了,只剩下現(xiàn)在的那棵大榕樹。
當時停在大街口碼頭的船只,大多數(shù)是從廣東溯江而上的。商鋪旺了,也帶旺了周圍的民房,有的用作客棧,有的用作貨倉,有的專門用于某地方客商的落腳點。
龍圩作為西江沿線的著名商埠,上連貴縣,下達廣東上游,各地的農(nóng)副土特產(chǎn)都在這里集散,下游各地的副食品、手工產(chǎn)品也逆江而上運到這里進行交易。因此,從廣東往貴縣的漫長河岸邊,有大量拉船上航的拉纖人。他們將拉纜布肩搭在肩上,布肩連接著船上的纜繩,一步一個腳印向前拉船,到水流湍急處就更要用力拉纖,常常累得滿頭大汗。
魚塘多是舊龍圩的一大特色,當時的龍圩,除了上述幾條老街的房屋沿街而建外,還有不少房屋沿塘而建?,F(xiàn)在的大圓塘市場往左至聚龍廣場左邊,往右至原蒼梧縣文化館左邊都是魚塘,原蒼梧縣防疫站、縣衛(wèi)生局、縣醫(yī)院所在地塊也是魚塘,而忠義街往共青路口一帶亦是魚塘,與大圓塘連成一片。而煙皮洲與公路之間亦有幾張魚塘。魚塘多,上市的魚也多,因此龍圩市場上的水產(chǎn)類供應也比較充足。
如果說龍圩過去以水為財,得益于西江水運的話,那么現(xiàn)在更是得天獨厚。防洪大堤的建成和長洲水利樞紐的建成、西江黃金水道的打造,使龍圩得以重振昔日的水上輝煌。
責任編輯: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