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毛澤東的《長征謠》到《清平樂 ·六盤山》"/>
金□ 持衡
六盤流韻壯神州
——從毛澤東的《長征謠》到《清平樂 ·六盤山》
金□持衡
長征勝利至今已經過去八十個春秋了,可是,長征的偉大歷史意義依然閃耀著萬丈光芒,鼓舞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當年紅軍雄豪氣概、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永遠鼓舞著人們勇往直前。紅軍在長征途中堅強、豪邁和藐視困難的氣概,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至今依然是無限寶貴的精神財富。
1935年9月,紅軍突破岷山天險臘子口,進入甘南。10月,由通渭北上,越過平涼,經固原大道,在青石嘴與國民黨白鳳翔部騎兵相遇,一戰(zhàn)勝之。當天下午一鼓作氣攻占了六盤山。
六盤山脈,在甘肅、陜西和寧夏交界處,其主峰在固原縣西南,隆德縣東北,是寧夏南部山區(qū)。山路曲折險窄,盤旋六道才達頂峰。到達六盤山頂的時候,毛澤東為勝利突破長征途中最后一道天險而感到無比高興。他心潮澎湃,與張聞天、王稼祥及隨從人員說古論今。他觀賞著眼前的風光山色,轉身坐在一塊大石頭上眺望著遠方說:“這里真是個好地方,以后可以好好地寫一寫。你們看,天高云淡,紅旗漫卷,大雁南飛,六盤山的景色多么好??!”于是口占一首《長征謠》道:
天高云淡,望斷南歸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六盤山啊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風。今日得著長纓,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
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手跡
毛澤東口占的辭句奔流噴發(fā)自心靈深處,沒有半點悲怨之氣?!堕L征謠》還沒有正式發(fā)表,已經在陜甘寧邊區(qū)流傳開了。它是《清平樂·六盤山》的前身。1961年應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要求,毛澤東將《長征謠》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先后進行了八次修改,完成了《清平樂·六盤山》的創(chuàng)作。這闋詞也成為他詞中的得意之作。詞寫道: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毛澤東所書《清平樂·六盤山》用筆恣肆,字字洋溢著無限氣韻。布局嚴謹,渾然天成,隨心所欲又不越規(guī)矩法度;縱逸奔放,大氣磅礴,剛勁挺拔,蒼勁有力,仿佛與天地精神相往還,與宇宙運轉相協(xié)調,使人的心靈與精神視野為之開闊。
這闋詞平開舒展,為六盤山勾勒出清新畫面。晴空萬里,金風送爽,淡淡的白云澄徹透明。在攀登上高峰之后,長時間地眺望南飛大雁的蹤影,引起許多聯(lián)想。當時,雁南飛,人北行,不禁令人思念起長征路上犧牲的烈士,而羈留下來的戰(zhàn)友情況如何呢?還有遠在江南繼續(xù)開展游擊戰(zhàn)斗的同志以及根據地的人民,他們此時此刻可曾聽到紅軍突破最后一道天險的勝利消息?詩人把馳騁的想象猛然收回,以“不到”與“屈指”兩句,將氣勢鼓到頂點,語重心長地總結上半闋。接著以“六盤”兩句換頭,才點出本題。詞中明寫攀登盛事,突出紅旗是有深刻意義的。革命的紅旗是勝利的象征,革命的紅旗從井岡山一直打到六盤山,如今在六盤山的頂峰迎風飄揚,舒卷自如,顯示了馬列主義無堅不摧的成功。這個“漫卷”的“漫”字下得如此巧妙。最后以“今日”與“何時”的問訊結束全篇,在意蘊上饒有余味。
《清平樂·六盤山》全詞情景交融,雄渾豪放,金聲玉振,有著極強的感染魅力。當年,《中國青年報》刊登此詞手稿時編者按說:“詞中充滿著樂觀主義情緒、遠大的預見和堅強的自信。它是戰(zhàn)斗前進的勝利鼓吹曲,是振奮人心、激揚斗志的宣言書,讀了它,一種無堅不摧、奮發(fā)有為的意志不禁油然而生?!庇种赋觯骸爱敃r的蒼龍早已被我們縛住,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反動統(tǒng)治早已被我們推翻。但是,對于崇高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yè)來說,這還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在我們面前,還有一層一層的六盤山等待著我們去攀登,還有大大小小的困難需要我們去征服?,F在重溫毛澤東這首詞,就好像面聆毛澤東的教導一樣。毛澤東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的偉大豪語依然像二十幾年前一樣激勵著我們?!彼浴肚迤綐贰ちP山》表現出來的詩意豪情,對于今天我們建設美麗中國和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激勵意義和作用。毛澤東的詩詞,反映著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是古典和諧走向現代崇高的抒情主人翁典型性格形象。讀毛澤東詩詞也是一種靈魂的探險、藝術的創(chuàng)造和現實世界的藝術掌握。當我們自己的燃燒點與詩人的相等起來以后,才會撥動心弦,點燃智光。毛澤東詩詞的博大可以囊括宇宙,精深可以包容古今。《清平樂·六盤山》也是一樣,有情有景,情景交融,雄渾豪放。
詩人觸景生情而口占的《長征謠》成為了傳統(tǒng)詩詞的原料。從長期積累的長征現實生活到偶然得之的傳統(tǒng)詩詞《清平樂·六盤山》的自然天成,可見自由體的詩,經過詩人的雕鑿和加工,可以成為傳統(tǒng)詩詞的佳篇。它們在意境上有著互通的所在,可以互為借用,從而轉換,并且獲得成功。但是,這種轉換需要按照傳統(tǒng)詩詞的規(guī)律進行再創(chuàng)作。在再創(chuàng)作過程中,用詞應更加準確,立意應更加精煉,韻律應更加鏗鏘,完全符合詞的特點與要求才行。
毛澤東從《長征謠》到《清平樂·六盤山》的成功創(chuàng)作,為我們詩詞愛好者留下了十分珍貴的參考與借鑒。 (編輯 何文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