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立滿
摘要:在回顧西蒙和林德布洛姆對有限理性決策模型批判的基礎上,從理論基礎、應用領域和決策行為三個方面深入分析有限理性決策模型的特征及面臨的挑戰(zhàn),據此構建出理性決策模型新的內涵,提出了理性決策模型的重塑,即現代理性決策模型,并進一步闡述了現代理性決策模型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有限理性決策模型;漸進決策模型;現代理性決策模型;實踐理性
中圖分類號:C934
文獻標識碼: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4.0008
公共政策作為管理不安全性以及保障公共利益的風險控制工具,任何公共決策的失誤都可能導致社會性后果,因此,公共政策的科學性、合理性為重要。好的決策是好的公共政策的重要內容,更是其重要基礎。那么,如何作出好的決策?這是一個長期受到關注的命題。自傳統理性決策模型誕生以來,公共決策理論以決策者的理性原則為基點,不斷深化研究,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傳統理性決策模型來源于亞當·斯密早期理論中所逐步形成決策科學的初步思想,它是以“經濟人”假設為前提并舍棄一些次要變量以使問題的分析得以簡化,從而形成有效的分析框架的理論模型。傳統理性決策模型為政策科學的公共決策理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研究基礎,推動了公共決策理論的迅速發(fā)展。
作為科學理論的決策模型,必須要聯系實際并對現實有引導作用。從傳統理性決策模型到有限理性決策模型再到漸進決策模型,決策科學的發(fā)展充分體現了馬克思唯物主義聯系實際的基本觀點和批判式發(fā)展的發(fā)展觀。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fā)展,公民社會的逐漸形成,公民意識不斷覺醒,社會組織、社會利益日益多元,使公共需求不僅多樣化而且更趨合理化,對公共政策和公共決策科學化提出了新挑戰(zhàn)。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作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又對公共政策和公共決策的科學化提出了新要求。社會的發(fā)展呼吁決策理論的發(fā)展,而決策模型的不斷發(fā)展也是對社會現實發(fā)展的回應與反饋。因此,本文在深入分析傳統理性決策模型的基礎上,結合社會不斷發(fā)展的現實要求,構建理性決策模型的新的內涵,提出理性決策模型的重塑。
一、傳統理性決策模型特征及受到的批判
(一)傳統理性決策模型的主要內容及特征
傳統理性決策模型也叫科學理性決策模型,它表明組織能夠通過系統的計劃、決策、選擇、調整、補充以及預算來最大程度地表現他們的行為,其基本內容有以下六個方面[1]:一是決策者面臨的問題是可以從其它問題中分離出來的,或者至少可以作出有意義的比較;二是指導決策者的目標、價值或目的可以依據其重要性加以分類和排列;三是檢查針對問題的各種方案;四是研究每一種方案可能帶來的后果(開支和收益);五是各種方案及相應的后果可以相互比較;六是決策者將選擇那個最大限度地達到他的目標、價值或目的的方案。該模型認為,符合以上程序和條件所作出的模型就是理性決策模型,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特征:
1.傳統理性決策模型的理論前提是經濟理性[2]。經濟理性這一概念的理論基礎,從根本上來說是經濟人和理性人這兩個假設。經濟人假設的核心是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它是最優(yōu)化標準的基石。理性人假設主要是推崇理性的絕對性,認為人在決策中能夠絕對是理性的,作出符合最優(yōu)化原則的決策。它是理性決策模型的另一基石和重要度量尺度。正是基于這兩點假設,才衍生了經濟理性決策模型的具體內容。
2.傳統理性決策模型針對的對象主要是經濟領域的決策。這一領域內的決策通常具有明確的可量化的目標或標準。這就使得對不同解決方案進行比較有了可能性。
3.傳統理性決策行為具有相對靜態(tài)性。它通??赡苁轻槍σ酝那闆r進行決策。決策的過程一般也沒有連續(xù)性。因此,從動態(tài)的觀點來看,這種決策行為是相對靜態(tài)的。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認為,這一模型更準確地說,應當稱為經濟理性決策模型。有限理性決策模型主要是批判了它的理性人假設過于絕對化;漸進決策模型則是從決策方式的角度入手,批判其決策行為的靜態(tài)性。從這一角度而言,無論有限理性決策模型,還是漸進決策模型都是與這種經濟理性決策模型相對立的,其所作的批判也是很有價值的。它們對于這一模型的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理性決策模型備受矚目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西蒙和林德布洛姆對它的批判。西蒙由于提出有限理性決策模型而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3],,德布洛姆則因漸進決策模型而享譽全世界。他們的成功使理性決策模型倍受非議,他們的批駁也成為了解傳統理性決策模型的重要內容。
(二)西蒙對理性決策模型的批駁
西蒙認為理性決策模型的主要內容有以下五個方面組成 [4]:一是決策者知道所有同具體問題相關的目標;二是所有相關問題的信息都是可以搜集到的;三是決策者能辨別所有的選擇,不存在無法辨別的選擇;四是決策者能有意義地評估這些選擇,即研究的結果并加以衡量和比較;五是所作的選擇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并擴大決策者指出的價值。
對此,西蒙從以下七個方面對傳統理性決策模型進行了批駁[4]:一是決策者事實上并不具有有關決策狀況的所有信息,搜集所有信息是不可能的;二是決策者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他們只能在有限的時間里處理有限的信息;三是決策者在有了有關決策的簡單印象后就行動,而不是等到萬事俱備才行動;四是決策者的選擇行為受所得信息的性質和次序的影響;五是決策者的能力在復雜的決策狀況中受到限制,具體情況是復雜的,而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六是決策行動受到決策者過去經歷的影響,這些經歷是特定的,這是決策者的決策表現出局限性;七是決策行動受決策者個性的影響,個性不同,作出的決策也會呈現差異,因而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會看出不同的“局部性”。
(三)林德布洛姆對理性決策模型的批駁
林德布洛姆眼中的理性決策模型主要包括六點內容[4]:一是決策者面臨的是一個既定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與其他問題相區(qū)別,或者至少與其它問題比較,它是重要的;二是引導決策者作出決策的各種目的、價值或目標是明確的,而且可以按照其重要程度加以排列;三是處理問題的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為決策者一一加以考慮;四是決策者對可供選擇的每一方案可能出現的結果進行調查研究;五是每一決策方案和它可能出現的結果能與其他方案進行比較;六是決策者將采用其結果能夠最大限度地完成他的目的、價值或目標的那一方案。
而林德布洛姆主要從三個方面對傳統理性決策模型進行了批駁[4]:第一,決策者并不是面臨一個既定的問題,而他們必須對自己的所謂問題加以明確并予以說明;第二,決策分析并不是萬能的,對一項復雜的決策來說,分析是沒有窮盡的,有時或許還會造成錯誤,而且在現實的決策中不可能漫無止境地分析下去;第三,決策受到價值觀的影響。由于決策集團內部人士價值觀的差異,一致的決策難以作出。
(四)對批駁的分析和思考
從上文可以看出,西蒙對理性決策模型的批駁實際上可以概括為三點內容:一是決策者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二是決策者的決策行為會受到信息的性質和持續(xù)的影響、事物復雜性的影響、自身以往經歷的影響以及自身個性的影響;三是決策者的決策行為常常是倉促的、激進的。林德布洛姆的批判也反映了三點內容:一是由于面臨的是未定問題,而對它作出明確界定是困難的,所以理性決策是不可能的;二是復雜決策需要無限的決策分析,而理性決策由于有時間限制,因而其作用是有限的;三是價值觀會影響決策者,使理性決策難以作出。
西蒙和林德布洛姆對理性決策模型的批駁的最根本的共同點在于理性決策模型過于張揚了理性和人的能力,以及在決策方式上的激進主義。西蒙批判的根基主要是他的有限理性概念,揭示了理性的有限性特征,這是西蒙的卓越貢獻,但他對于理性特征的揭示也是不完全的。而林德布洛姆的重點是對決策方式的激進主義進行更為系統的批判,并采取漸進的方式進行決策以解決這一問題,但他同時也帶來了漸進決策方式與理性決策方式相對立的問題。
二、傳統理性決策模型面臨的挑戰(zhàn)
傳統理性決策模型似乎自誕生以來就是伴隨著不斷的批判而存在。西蒙和林德布洛姆的批判開啟了對它批判的先河,也是所有批判中最為世人所熟悉的。西蒙的批判使人們認識到了理性的有限性;林氏的批判使人們對決策方式有了新的認識。這些批判都對傳統理性決策模型提出了挑戰(zhàn)。此外,這一模型還面臨著更為深刻的挑戰(zhàn)。
首先,從理論基礎來看,隨著人們對人性認識的深入,“經濟人”假設和理性人假設都受到了質疑。人們相繼提出了社會人假設、復雜人假設等理論[5]。社會人假設指出,人不是只有趨利需求的動物,也是有心理需求的人。復雜人假設指出人具有多種需求,根據不同的情景,其需求和動機會有所差異。這些假設的提出對經濟理性決策模型的理論基礎提出了挑戰(zhàn)。
其次,從應用領域來看,隨著現實的發(fā)展,理性決策模型已經不再是主要適用于經濟領域的決策行為,在政治、行政、社會等領域,它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這些領域,進行指標量化,進行具體比較,顯然具有不同于經濟領域的特征。經濟領域的量化可能相對簡單,而這些領域的很多指標是無法通過數據來量化的,定量研究將案例抽象為數學變量,以便處理更大規(guī)模的案例群,發(fā)現其宏觀特征和統計學規(guī)律 [6]。
再次,從決策行為的性質來看,決策行為的動態(tài)性、復雜性已經大大增強。經濟理性決策模型,正如林德布洛姆所批判的那樣,針對的主要是靜態(tài)性決策,而其理性主義的分析方法,也只是理論上的一種應然狀態(tài),理性主義的過程分析總是將一種行為邏輯運用到底,而真實政治絕沒有如此簡單。
面臨各種挑戰(zhàn),傳統理性決策模型需要與時俱進,這一點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為人們所共識。不過迄今為止,這種共識在西蒙那里得到了較為明確的闡述。而更多的則是體現在人們關于它與漸進決策模型的關系的討論上,并且也主要是停留于旁敲側擊。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傳統理性決策模型需要進行內涵創(chuàng)新。
三、從傳統到現代:理性決策模型的重塑
作為科學理論的決策模型,必須要聯系實際并對現實有引導作用。從傳統理性決策模型到有限理性決策模型再到漸進決策模型,決策科學的發(fā)展充分體現了馬克思唯物主義聯系實際的基本觀點和批判式發(fā)展的發(fā)展觀。因此,本文圍繞傳統理性決策模型的內容,在概括和吸收前人理論發(fā)展的基礎上,積極聯系實際,回應現實發(fā)展的需求,重新塑造理性決策模型的內容。這一決策模型與傳統的相對,可以稱為現代理性決策模型。
(一)現代理性決策模型的理論基礎
理論基礎是支撐理論大廈的基石,對于現代理性決策模型的構建,我們首先必須明確它的理論基礎。
1.社會人、復雜人等理論假設的提出,對“經濟人”假設作出了發(fā)展或補充。這使我們認識到了人性的多個層面。這一點發(fā)展的重要意義有兩點:其一,經濟利益最大化不再是理性人在決策中所能夠追求的唯一目標;其二,衡量人的需求、人的目標、人的價值等尺度趨于多元化。在理性決策中,經濟理性不再是唯一可依據的標準。這兩點表明:在復雜的社會系統里面,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和價值也是多元的。經濟利益不是唯一的利益,也不是最高的利益;經濟理性不是唯一的理性,也不是最高的理性。因此,用以界定問題和衡量方案質量的標準應當是多元化的。這可能使問題界定和方案評估更加復雜,更加困難,但是卻使理性駐留于相對層面,而不是絕對層面。這一點是現代理性決策模型的理論基石之一。
2.理性的重新認識,實現了對傳統理性人假設的揚棄。西蒙的批判是對傳統理性人假設的第一次背叛或否定,它使我們深刻認識到了理性的有限性。但是現實中的理性遠不止這一個特性。它還具有局部性、動態(tài)性和現實性等特征。局部性具體可以從三個層面來闡明:其一,它本質上是一種有限理性。其二,它是從局部的觀點來看,才能稱之為理性的。其三,它是針對具體的個體而言的,并不是針對類的假設。換言之,它是具體的個體理性[7]。有限性是從理性的限度作做的概括,而局部性是從理性的橫向幅度所作的概括。動態(tài)性是指理性行為及標準可以根據情勢的發(fā)展不斷地調適和修正。它是從縱向角度對理性特征的一種反映?,F實性是指理性決策應當是對實際情況的一種回應,并且具有現實可行性,而不是空想主義。它是從理性的基礎層面對其特征進行的概括。具有有限性、局部性、動態(tài)性和現實性等特征的理性,筆者在此稱之為實踐理性。因此,實踐理性可以說是有限理性、局部理性、動態(tài)理性和現實理性的有機混合體。它是現代理性決策模型的核心概念,也是它的又一理論基石。
(二)現代理性決策模型的主要內容
1.相對明確地界定問題?,F代理性決策模型認為,界定問題應當是具體的、相對的。因為問題是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具有現實的約束性。認清這一點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它表明,即使決策者能夠搜集和處理的信息是有限的,即使決策者的個人能力是有限的,即使決策者會收到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影響,理性地界定現實中的問題仍然是可以的。那么,這種相對明確地界定問題是有什么具體標準呢?第一,明確的界定能夠讓人們認清現實狀況。當進行了這一界定之后,人們的認識不再是模糊的,而是對現實有清醒的認識。第二,明確的界定能夠幫助人們預測未來情勢,從而明確前進的方向。第三,明確的界定能夠幫助人們解決問題,推動事物向前發(fā)展。通過這三點,我們就能夠動態(tài)地把握怎樣才是明確地界定問題。
2.確定目標和價值。除了界定問題,確定目標、目的和價值也是必要的。它們是設計方案的一個基石,也是衡量方案優(yōu)劣以及結果好壞的根本標準?,F實的目標和價值具有四項重要特征。一是多元性。在一項決策中,可能會有多重的目標和價值。這些目標和價值構成了多元化的體系。這是由決策環(huán)境的復雜性和需求的多樣性共同決定的。多元性給目標和價值的確定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二是動態(tài)性。目標和價值隨著情勢的發(fā)展是可以變化的。這種變化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內在規(guī)律的。因此,這種動態(tài)性增加了決策的復雜性程度,但是也決非無法控制或預測。正是這種動態(tài)性決定了決策的動態(tài)性特征。動態(tài)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目標和價值確定的偶然性。三是現實性。這是指所有的目標和價值都是一定情境下的目標和價值,都是基于這些具體情景而產生的目標和價值。脫離具體情景的目標和價值對于具體的決策是沒有意義的。目標和價值的現實性為人們認識和界定它們提供了可能性。四是相對有限性。具體決策要面臨的目標和價值在數量上必然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有時甚至只會面對一個目標和價值,有時也只會面對兩三個目標和價值。當然,也許會更多,但是總體上說來,其總的數量必然是有限的。因此,在具體決策中列出所有的目標和價值是完全可能的。換言之,它為人們目標和價值的明確化提供了必然性。總之,確定目標和價值是可能的。另外,我們認為,對這些目標和價值進行分類和排序一般也是可能的。盡管有些目標和價值之間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但是根據一些根本的價值,還是能夠對它們的重要性進行衡量比較的。這些衡量也并不必然是量化的,有時根據潛規(guī)則或潛意識就能簡單地實現分類排序。在有些情形下面臨的特殊困難,也一般能夠逐步得到解決。
3.設計方案。在明確了問題所在,確定了具體的目標和價值之后,進行方案設計也是理性決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方案設計問題上,傳統理性決策模型被批判的一點是:它無法列出所有的相關方案,以供選擇。事實上,與目標和價值問題一樣,這里有一個認識誤區(qū):似乎“所有”就是趨于無限大的概念,所有就是一切。而現實中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一個具體的問題,即使根據多元化的目標和價值來設計方案,其需要的數量也往往是有限的??赡苁且粋€,可能是兩個,也可能是更多,但不會是無限個。因此,在現代理性決策模型中,主張具體情況下需要的方案總是有限的,總是可以為決策者設計出來的。那么,多元化價值和目標會不會影響這種評估呢?又如何對方案的優(yōu)劣進行評估呢?首先,多元化的目標和價值肯定會對評估產生影響,但是決不是致命性的,也就是說即使有這些影響的存在,方案的準確評估也是能夠實現的。這是因為多元化的目標和價值并不必然具有內在的相斥性,它們之間也有相容性的一面。即使遇到相互排斥的情況,也一般可以根據更深層次的目標和價值進行選擇。其次,方案的評估一般可以從三方面進行:其一,好的方案必須是針對實際存在的問題的;其二,好的方案至少要避免最壞的情況發(fā)生;其三,好的方案能夠最終解決存在的問題,推動事物向好的態(tài)勢發(fā)展。
4.結果比較。在方案設計完成以后,一般要進行結果的比較。這種比較可能是現實的,也可能是模擬的,因為比較有時只能在方案實施之前進行。這種比較是對方案評估的一種重要手段。方案結果比較一般有兩個階段:一是結果的準確描述或界定;二是正式的依據一定標準的比較。而這種比較又可以分為縱向和橫向兩個層面:一是縱向比較,主要是看方案實施后給作用對象帶來的變化性質,如果這種變化是積極的,推動了事物的發(fā)展,則表明方案是成功的;二是橫向比較,是看多個方案實施后效果的優(yōu)劣比較,其中效果最好的就是最佳方案。而結果比較的標準主要是看是否實現了預定的目標和價值。換言之,既定的目標和價值是衡量方案實施結果的重要尺度。
5.最優(yōu)化準則。傳統理性決策模型認為,理性的決策應當是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既定目標和價值。這一點受到了不少的批判。西蒙還提出了滿意標準用以取代最優(yōu)化準則。原因是最優(yōu)一般由于各種各樣的限制因素的存在使它的實現是幾乎不可能的。實際上,這里的誤區(qū)和對“所有”的理解一樣,對“最”字的理解也是存在問題的。人們一般會將“最”的涵義設定于無限的范圍內來理解,因此陷入了絕對主義。實際上,正如很多既有論述中所指出的那樣,最優(yōu)的概念是一個比較性概念,比較的范圍也是具體的、有限的。因此,這里的最優(yōu)化原則,應當準確地界定為:有限范圍內的比較最優(yōu)原則。這樣界定的基礎就是現實主義。另外,通過上述理論基礎的發(fā)展,也可以看出,最優(yōu)化準則的內在標準正發(fā)生著重大變化。經濟理性的最優(yōu),已經不再是唯一的標準;政治理性、社會理性和文化理性也都成為最優(yōu)化準則的重要內涵。所以,在運用最優(yōu)化準則衡量決策方案及其結果的時候,更多的因素都需要納入進來。盡管這種衡量評估會更加復雜化,但是也都是具有現實性的。
四、結語
現代理性決策模型認為,符合以上條件或程序的決策,可以稱為理性決策。可見,現代理性決策模型與傳統理性決策模型相比較,程序理性并沒有本質的改變,而價值理性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F代理性決策模型對傳統理性決策模型的發(fā)展在于一些根本的價值或理論假設發(fā)生了改變。這些改變是一種發(fā)展,是在現實發(fā)展的基礎上而完成的,是對現實發(fā)展的一種反映。因此,進行這一理論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在于它能夠解釋一些變化的現實,能夠闡明一種既存的矛盾現象。眾所周知,漸進決策模型和有限理性決策模型對理性決策模型的批判是有道理,所以,這使不少人認為,它們與理性決策模型的關系是充滿緊張的;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并不認為理性決策模型和漸進決策模型只是緊張對立的。如何解釋這一矛盾現象呢?我們認為,最根本的一點,是現實的發(fā)展導致了一些根本理論和觀念的變化,這就要求只有突破原有理論,或者對原有理論進行一些內涵創(chuàng)新,才能解釋這一矛盾現象。而本文正是對這一點的回應。通過上文的論述可見,西蒙與林德布洛姆所批判的實際上是經濟理性決策模型,也就是傳統理性決策模型,因此,被人們認為與漸進決策模型、有限理性決策模型相對立的正是這一模型;而人們難以接受與漸進決策模型、有限理性決策模型相對立的實際上應當是指現代理性決策模型。
[參考文獻]
[1]張成福,倪文杰.現代政府管理大辭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81.
[2]威廉·N·鄧恩.公共政策分析導論[M].謝明,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299.
[3]賀仲雄,王 偉.決策科學:從最優(yōu)到滿意[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118.
[4]丁煌.林德布洛姆的漸進決策理論[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1999(3):2027.
[5]王滬寧,竺乾威.行政學導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8:206208.
[6]黃晨.政治學的“行動—過程”視角:重思林德布洛姆及其方法論意義[J].政治學研究,2015(5):3245.
[7]陳家剛.對廈門“遠華案”的人性論分析[J].蘭州學刊,2003(3):4650.
(責任編輯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