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理論界因瑞典有完善的社會保障而提出瑞典是“民主社會主義”。我認為瑞典經濟及其社會保障體系值得認真借鑒。不過就基本經濟制度而言,它依然是資本主義而非社會主義。
一、瑞典經濟是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在瑞典,工農業(yè)、對外貿易及金融業(yè),基本上掌握在私人企業(yè)手里,它們的生產和流通幾乎完全依靠資本主義市場機制。英國學者佩特森和托馬斯在《西歐社會民主黨》指出,歷屆瑞典社會民主黨所推行的各項政策的特點是:“在等到收入和私人財富創(chuàng)造出來之后再對其再分配進行管理”?!暗沁@些政策迄今沒有改革資本主義社會的一般主要特征:生產資料仍舊歸私人所有?!痹谶@一資本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中,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是這一福利社會的兩大基本階級。這兩大階級都高度組織化,全國絕大多數受雇傭的職工都參加了總工會而全國絕大多的私人企業(yè)主都參加了雇主協(xié)會。這兩大組織定期談判和簽訂工資及勞保協(xié)議,政府只是在雙方有重大爭議時才介入。之所以把瑞典經濟歸入資本主義經濟范疇,因為區(qū)分一個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基本屬性,主要應以其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而定。資本主義經濟總是以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為基礎,而社會主義總是與公有制相聯系。經濟史告訴我們毋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或西方經濟學,過去長期對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認識都有過誤區(qū),都認為市場經濟只能是資本主義私有制所固有的產物而與公有制無緣。盡管如此,它們都以私有制經濟和公有制經濟作為區(qū)別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的主要依據20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在總結國內外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念,摒棄了過去公有制只能搞計劃經濟而不能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錯誤理論。鄧小平堅持公有制主體為社會主義經濟的主要標志。有的學者借用鄧小平同志在20世紀80年代初講的“什么是社會主義并沒有弄清楚”,卻不提20世紀90年代鄧小平同志提出并已形成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完全拋開“所有制”而提出其它一些東西作為社會主義的“特色”或“指標”,給瑞典經濟冠以“社會主義”字樣。瑞典雖建立了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但其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它所決定的基本生產和分配方式仍是資本主義經濟。當代資本主義是與國家干預相結合的資本主義,不僅瑞典如此,北歐國家乃至歐美國家均如此。不過瑞典在社會民主黨長期執(zhí)政下政府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把這個在資本主義基本經濟體制上靠再分配建立的“福利國家”看成真正社會主義,是不合適的。
二、如何認識瑞典的社會福利
資本主義跟國家干預相結合是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后出現的一個現象。羅斯福總統(tǒng)的新政率先開始這一結合在西方主要國家的實踐,英國的凱恩斯則為這一結合提供了理論基礎。瑞典社會民主黨更進一步,依據恩格斯晚年的思想以及第二國際的路線利用民主制度依靠選票于1932年取得執(zhí)政地位,并且第一次執(zhí)政持續(xù)34年之久。在執(zhí)政期間,社會民主黨沒有利用政權去摧毀或觸動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相反利用政權引導階級和諧、階級合作,去維護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它不僅在執(zhí)政期間培育了沃爾沃、愛立信、宜家等一些舉世聞名的跨國私人集團公司,更重要的是以魏克塞爾為代表的瑞典學派經濟理論,創(chuàng)建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全免費的教育保證,目的是為增進社會公平,緩和階級矛盾,發(fā)展經濟??梢?,它所造就的“全民福利國家”是通過再分配支撐的,并使瑞典公共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迅速膨脹。20世紀60年代,這一比重還僅占35%,至20世紀80年代初增加到60%。可見,這個全民福利國家的地基是資本主義經濟所制造出來的國民生產總值。所以這個國家就其經濟基礎講是資本主義經濟。 西方國家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應被看成適應生產社會化發(fā)展的要求而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出現的“公”的因素或成份。公有制因素可以而且必然會適應生產社會化發(fā)展需求而在資本主義經濟中“萌芽”或“孕育”。在傳統(tǒng)的西方經濟學中,討論的全是私人產品,而現代經濟學中提出“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兩大類。為什么在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會出現帶“公”字號因素,并在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得到反映?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西方國家政府提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是“國家干預”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相結合的產物。按照西方經濟學的說法,“國家調節(jié)”之所以必要,只為彌補資本主義經濟所固有的缺陷。政府為此提供的“公共產品”是私人企業(yè)既需要卻又無力提供或不愿提供的,因為這些公共產品既無排他性又無競爭性。由于這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是私人經濟的發(fā)展所必需的,是為私人經濟發(fā)展服務的,而且也是靠私人經濟所創(chuàng)造的GDP通過再分配來支撐的。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基本矛盾的劇烈沖擊,迫使資本主義私有經濟制度不得不依靠“國家干預”來支撐。這一方面表明:資本主義制度已無法自我調節(jié),必須求助于“國家干預”?!皣腋深A”包括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都是為資本主義經濟順利運轉服務的,應在總體上把它視為現代資本主義體系的一部分,不可以也不應該把它稱為“社會主義”,更不可將整個經濟體系稱之為“社會主義”。另一方面,不能不看到,“國家干預”以及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及公共服務”,正是適應生產社會化發(fā)展的需要而產生,這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是私人企業(yè)所不能提供而只能由政府承擔起來進行社會化經營和運作,這在某種程度上可被看作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內對私有制的一點點突破,可被看作帶“公”字號因素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內的一點“萌芽”。應強調指出,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雖反映著生產社會化發(fā)展的要求,帶有“公”字號因素,但對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來講,它屬于外圍部分,而經濟體系主體部分則是由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所組成。誠然,生產社會化發(fā)展的要求,必然會從外圍經濟部分向主體部分推進,而且會向資本主義私有制沖擊,盡管這個發(fā)展是漸進的、長期的,卻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規(guī)律。瑞典社會民主黨不滿足于建立“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制度,不把這個成就炫耀為“社會主義”或“民主社會主義”,而是主張把生產社會化進程從經濟體的外圍部分向主體部分,特別向“所有制”這一核心結構推進。為此,瑞典社會民主黨先后提出所謂“職能社會主義”和以“職工投資基金”為核心的“基金社會主義”計劃,想用這種形式的公有制逐步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并于20世紀80年代初把“職工投資基金”計劃寫入黨章,被人稱之為“基金社會主義”?!盎鹕鐣髁x”是瑞典社會民主黨提出的綱領,是它長期奮斗的“目標”。
三、怎樣看待瑞典的“職工投資基金”計劃及所謂“基金社會主義”
瑞典社會民主黨的“職工投資基金”計劃是通過政府立法,建立職工投資基金,規(guī)定對大中企業(yè)加征20%的超額利潤稅,增收0.2%的工資稅,以建立職工投資基金,購買本企業(yè)股票(即對企業(yè)再投資)。根據1983年政府立法規(guī)定,在全國分地區(qū)設立5個職工投資基金委員會,分管本地區(qū)的職工投資基金,各委員會基本由工會組織的官員所掌握。按計劃大概需25-35年,使職工投資基金股份達到或超過大中企業(yè)股份的50%,這樣,便平靜地、和平地改變瑞典經濟的所有權結構及性質,從資本主義制度轉化為基金社會主義。據統(tǒng)計,瑞典社會民主黨執(zhí)政期間,于1984-1990推行“職工投資基金”計劃,7年積累基金相當于1984年價格140億瑞典克朗的資產,約合瑞典上市股票的5%到7%。瑞典社會民主黨提出“職工投資基金”計劃用意很好,用職工投資基金逐漸取代私有制,以實現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是一種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探索;但也具有局限性。最大缺陷是“職工投資基金”雖以職工名義匯集成立,卻分屬5個地區(qū)委員會管理,由少數工會“官僚”以職工集體名義控制,與職工個人缺乏明確、直接聯系,職工投資基金實際上淪為少數工會“官僚”所有。瑞典著名經濟學家阿薩,林德伯克曾抨擊“職工投資基金”計劃,主張由不同行業(yè)、群體(如工會、農民協(xié)會、小企業(yè)、養(yǎng)老金協(xié)會、科研單位、高教機構等)分別建立各自的“公民基金”,主張以“多元主義”代替由工會一家獨占的公有基金來投資、支配企業(yè)。但林德伯克的“公民基金”方案和社會民主黨納入黨綱的“職工投資基金”方案,都是以建立公有制以逐步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為目的而進行的探索。然而,所不同的是林德伯克的“公民基金”方案還只是個人設想,而社會民主黨的職工投資基金方案不僅被納入社會民主黨黨綱,而且已在實踐中開始有所推進。不過,從理論角度看,林德伯克的“多元主義”原則下多種“公民基金”可以競爭,更符合“經濟民主”理念;而社會民主黨的職工投資基金方案易導致“集中化”或“官僚化”。盡管如此,上述兩種建立公共投資基金以逐步建立公有制的探索和嘗試,值得認真研究。但必須指出的是代表瑞典“雇主”(資本家)利益的右翼政黨對社會民主黨“職工投資基金”方案堅決反對。社會民主黨提出“職工投資基金”計劃之初,立即引發(fā)“雇主”及其政黨的強烈反對。右翼政黨曾提出一份建議,即通過獎金等形式給職工贈送或低價購買本企業(yè)一定數額股份,實際上則是確保企業(yè)控制權掌握在資本家手中。
李智(1991-),男,漢族,天津師大在讀研究生,西方經濟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