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嵐晰
摘要:在私法上,誠信原則這一重要原則逐漸發(fā)展成為民法中的“帝王條款”。隨著社會和法律的發(fā)展,誠信原則不斷向公法領域擴張,筆者從法理基礎說明其擴張的必要性,并從國內外的現(xiàn)狀明確其發(fā)展趨勢,進而驗證其在公法領域愈加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誠信原則;公法領域;擴張
中圖分類號:D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204-02
一、誠信原則之概念
誠信原則,即誠實信用原則,最早作為一項道德規(guī)范原則,之后逐漸發(fā)展成為社會規(guī)范原則和法律規(guī)范原則,其要求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誠實不欺、講究信用、恪守諾言①,要求人們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不得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長久以來,誠信原則一直是一項重要的私法原則,但隨著私法和公法界限的逐漸模糊,政府職能的逐漸轉變,誠信原則開始不斷向公法領域擴張并得到適用。二、誠信原則向公法領域擴張的法理支撐(一)社會契約精神的體現(xiàn)
誠信原則是從社會契約精神中衍生出來的。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表達了社會契約精神:人生而自由和平等,人民享有實際的主權,人與國家之間是契約關系,國家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協(xié)議的產物,是人民在契約基礎上的部分權利轉讓的結果;如果國家不遵守契約,強力剝奪人民的自由和權利,則人民可以通過革命推翻政權以奪回自己的自由。根據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契約產生的根據是為著實現(xiàn)公意——共同意志、共同幸福、共同利益而存在的,人民和國家之間是契約關系,國家的權利來源于人民權利的讓渡,執(zhí)政者作為契約的一方當事人,在依法行使國家職權的過程中必須誠實地遵守契約,明確依照誠信原則依法行政,否則,人民有權解除契約,有權進行革命以重獲權利??梢?,在公法領域,誠信原則要求國家必須為其行為負責。(二)私法與公法的融合
19世紀以前的社會是以個人為本位的,而19世紀工業(yè)革命以后,法律思想不斷向社會本位發(fā)展演變。私法和公法的界限逐漸模糊,甚至有學者提出不應將法律作公法與私法之劃分。誠實信用原則最早其實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主要依靠道德的力量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法律的進步,其逐漸演變成社會規(guī)范。當私法領域吸收誠信原則后,該原則得到法律的確認,人們的行為受到誠信原則的約束,私法在該原則下不斷發(fā)展和壯大。隨著社會發(fā)展和工業(yè)化進程,公法與私法不斷融合,作為私法領域重要原則之一的誠信原則逐漸融入公法,公法的不足也在該原則下得到彌補??梢?,隨著道德與法的結合,公法與私法的融合,也根據現(xiàn)代公法的需要,誠實信用原則從私法領域向公法領域進軍是大勢所趨。(三)實現(xiàn)公平、正義、法治的需要
法律的目的是要實現(xiàn)公平和正義,而法治社會離不開誠信原則,該原則與法治的內在精神是一脈相承的。當法治的含義是指“社會各個要素普遍地符合良法規(guī)范地有序狀態(tài)”時,它已包含了正義、公平、誠實信用等精神或原則②,也就是說,在公法領域適用誠信原則是法治社會的需要,是實現(xiàn)法的最終目的的需要。誠信原則運用于公法領域也有其現(xiàn)實必要性,一方面,誠信原則要求政府必須遵守其作出的相關決定、承諾和法律,另一方面,誠信原則要求政府在違反承諾時承擔一定的后果和責任,即所謂的“信賴利益保護原則”。法律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xiàn)公平正義,“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從兩個方面體現(xiàn)誠信原則在公法領域適用的必要性,是實現(xiàn)公平、正義等法律價值的必然要求。三、誠信原則向公法領域擴張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
法律意義上的誠信原則,最早源于古羅馬時代,但誠信原則真正開始向公法擴張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1926年6月14日,德國行政法院在一項判決中寫道:“國家對于個別國民在國家公法關系上,該誠實信用原則亦是妥當的?!雹?931年,德國帝國法院在另一個判決中也明確:“誠實信用的原則,對于一切法律界,且包含公法在內,皆得適用之?!雹荑b于這兩項判決,德國正式建立起誠實信用原則適用于公法領域的規(guī)則。
此后,許多國家開始將誠實信用原則向公法領域進行擴張。誠信原則在各國公法領域的立法之中不斷得到明確,如1991年的《哥倫比亞憲法》、1996年的葡萄牙《行政程序法》和1996年的韓國《行政程序法》等等。誠信原則不僅在各國的憲法和行政法等公法領域的法律之中得以明確,在各國的司法實踐也逐漸得到貫徹實施。
我國誠信原則向公法領域的擴張最早出現(xiàn)在臺灣地區(qū),2001年臺灣《行政程序法》第8條明確在行政行為方面采用誠實信用的方法,以確保人民的信賴利益,這是誠信原則在臺灣地區(qū)首次寫入行政法。其實臺灣地區(qū)的司法實踐早就在行政法領域采用了誠信原則,只是一直未在法條中予以明確。臺灣行政法院早在1963年和1981年的判決中就明確了在公法領域同樣可以適用私法中的誠信原則。⑤
在我國大陸,盡管誠信原則早就有跡可循,但該原則一直都是私法領域的霸王條款。著名學者熊文釗在《公法原理》一書中將公法的原則歸納為:民主原則、法治原則、人權保障原則、平等原則和比例原則⑥,并沒有誠信原則。
我國大陸首次規(guī)定公法上的誠信原則是在2003年的《行政許可法》,該法第8條雖然沒有將“誠信”兩字明確寫入法條,但已經將誠信的精神體現(xiàn)出來,集中在“信賴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