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娟
作為教師,總想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把很多東西都教給學生,讓他們獲取盡可能多的知識。于是在課堂出現(xiàn)老師群追不舍的拋出很多的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學生討論話題或是離題萬里、或者主次不清、有的甚至變成了個人攻擊,當看到學生沒有朝自己預設的方向走,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就硬拉學生走到自己的軌道上于是形成了滿堂灌。
愛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就是教師教給學生的東西遺忘后,留下的東西就是教育的結晶。課堂有效教學就是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就是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一堂課是否有效,應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上。我認為這種有效性表現(xiàn)在以下這些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一、教師的有效備課
這需要老師充分準備,把教材摸透,把知識整合、歸類,把繁復的知識變的簡單,再把簡單的基礎知識有梯度的漸進,引導學生的能力拓展。當然,這些都要建立在老師的充分準備上,準備是否充分決定了課堂的有效性。
“備課”要素大體有三:學習者、學科內容(及其結構)、教學目標(及其教學方法):
(一)學習者。有效教學的關鍵在于能夠了解學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學生“需要”和“差異”往往并不限于知識水平,而在于求知熱情。這需要教師不僅考慮“我應該講什么知識?”還要考慮“我應該如何讓他對這些有熱情?”
(二)學科內容及其結構。教什么“內容”看起來比較容易,因為教科書、練習冊和課程標準中已經(jīng)被詳細地指定了。但教師的責任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情緒狀態(tài)對這些教材進行“再度開發(fā)”。課文、練習冊和課程標準只是界定了要教的內容,卻并沒有根據(jù)學習者的需要對它們進行選擇、組織和排序。
教師要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教師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三)教學目標及其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應該具體到什么程度,很難有一個精確的說法。有效教學的教學目標應該以能夠激勵學生熱情地學習為標準?!敖虒W目標”設定之后,教師需要大致確定用何種“教學方法”來實現(xiàn)這些預定的目標。有效的課時計劃不僅要考慮具體的教學方法的使用,更要考慮方法組合模式的靈活運用,即包括教學方法、組織形式及課堂管理因素的組合,應該使之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為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服務。
二、學生的有效預習
著名的杜朗口課堂教學模式:—— “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其中第二個三就是指:三個模塊:預習——展示——反饋.預習不是任由學生看書,找重點.這只是無太多效率的預習,有效課前預習離不開教師的導學,即指導學生應該從哪些層面去看,去思考.成功的教學模式都極其重視學生學習新知識前的準備工作, 在課堂上新課伊始完成導學任務;或者干脆把導學放到課前去完成,將預習環(huán)節(jié)納入教學流程??傊淖儌鹘y(tǒng)的學生只帶著耳朵來聽課,而是需要帶著問題、思想、對新學知識的或深或淺的理解來聽課。
三、課堂上教師有效的主導
這應該是有效課堂之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從有效教學過程來看,有效教學意味著教師能夠有效“指導”,包括有效“講授”并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也包括有效“提問”并“傾聽”學生。
(一)有效“講授”。有效“講授”是任何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即使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活動中教師講授也是必須的。教師清晰的有效講授可以在師生互動中點撥、引領、啟發(fā)、強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講授”要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關注教學過程中的關鍵“事件”,包括創(chuàng)設情境以便吸引學生的注意;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便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提供鼓勵性的即時反饋以便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
(二)有效“提問”。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什么樣的提問是有效的?
第一,使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有效“提問”則意味著教師盡可能多地提出開放性的問題,或者盡可能使所提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開放性問題是一種豐富的資源,能使教學更為新鮮而有趣。
可是,在課堂教學中,恰恰是“封閉的問題”最常見,特別是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中。有關研究表明,這類問題占提問總數(shù)的80%。
第二,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難度。問題可分為記憶型的、理解型的和應用性的。記憶型的問題難度最低,對學生要求不高,只要能夠準確回憶起以前學過的知識,并正確作答即可。理解型問題需要學生對所記憶的知識進行一定的理解和加工。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應該能夠表現(xiàn)學生對所學知識有解釋、概括說明的能力。應用型問題要求學生把知識應用于不同的問題和不同的情境中,它超越了記憶和對知識的轉述階段。
(三)有效“傾聽”。真正有效的提問是“傾聽”,善于談話的人只是提問,并傾聽。學生一旦主動學習,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換為“傾聽”。善于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夠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為有效教學的資源。
四、有效的課堂反饋
現(xiàn)代教育由于要求學生全面掌握各項基礎知識,提倡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把學生從單純的智育訓練解放出來,如果教師能充分挖掘課堂教育的潛力,集傳授、解惑、鞏固于課堂一身,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學生的課外作業(yè),以騰出更多的課余時間讓充滿活力的學生去“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各項活動,通過與社會或多或少的接觸,豐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間接地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要在傳統(tǒng)的課后反饋,即課后練習轉變?yōu)檎n堂反饋——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即利用課堂教育的部分時間進行訓練。教師在導入新課之前可利用若干時間進行上節(jié)課重要知識的回顧鞏固練習;也可在傳授一部分新課內容后,對剛講解的有關內容進行分段強化訓練,以達到幫助理解、記憶、消化的目的。習題訓練在有效課堂中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有效課堂是教學的主旋律,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只要我們沉下心來、善于學習、勇于反思,我們的課堂就一定能朝著理想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