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英
【摘要】中國古典詩文廣博、深邃、永恒,富有深厚的人文意蘊,把其引入師生日常教與學的過程中,讓學生親近這千年文化積淀,用經(jīng)典奠基,激發(fā)學生的文化向往是我們教學實踐的目標。圍繞“在誦讀中積淀,在積淀中潛移——讀古詩學寫作”這一主題,營造濃郁的詩香氣息,讓經(jīng)典古詩豐厚的源泉流入學生的心靈。
【關鍵詞】誦讀;積淀;潛移;習作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短短幾十個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意蘊深遠。在教學中,結合六年級興趣班的讀寫課,本人圍繞“在誦讀中積淀,在表達中潛移”這一主題,把目標定位為通過學習古詩讓學生感受中國古詩的精美及深刻意蘊,豐富學生的精神家園,培養(yǎng)學生美好情操;從古詩詞中獲得寫作靈感,能抓住詩詞的一景、一物、一情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yǎng)學生應用語言的能力。
一、在反復誦讀中積淀
(一)誦讀品味 潛心涵泳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痹趯W習唐代詩人胡令能的《小兒垂釣》時,強調(diào)對語言文字的直接的整體的領悟,抓住兒童垂釣之樂,引導學生自己去品嘗,去琢磨其中之樂,學生在潛心涵詠中品到了隨意而坐的快樂,草兒映身的快樂,專注釣魚的快樂,然后引入自己生活中曾經(jīng)有過的垂釣之樂,激活學生的有意意識,學生紛紛描述自己釣龍蝦時的愉悅之情,有些男生則津津有味地說著和小伙伴比賽釣魚的故事,課堂上蕩漾著歡快的笑聲。在學生體驗的基礎上,再去誦讀古詩,其中意味完全融合在誦讀之中。隨即讓學生改寫《小兒垂釣》,學生有了切身的體驗,有了噴吐的欲望,便會感受到讀古詩學寫作是一件快樂、有意義的事,這種感受如影隨形于學生學習的過程,伴隨著誦讀和寫作獲得情感的體驗,審美的陶冶,文化的浸染,內(nèi)涵的提升。
(二)融情想象 噴吐情感
在學習杜甫的《春望》一詩時,和學生一起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的意味,在融情想象中感受作者那份心酸之望,在對比想象中體會我們的幸福之望。在教學中分成三個板塊,這三個板塊的設計盡管描述的情景不同,作者和學生的所望不同,但思想情感卻完全一樣。學生在對比想象的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春光似海、盛世如花的美好生活,于是筆尖下流淌的是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詩的意蘊領悟了,寫作的題材豐富了,愛國的情感更是融入他們的字里行間:“在這太平盛世,這一花一草,一樹一木都生長得特別旺盛,特別爛漫!在這太平盛世,我們的家鄉(xiāng)也變得更加美好,更加輝煌。在這太平盛世,我們的祖國也邁著巨人的步伐,向前走著……”(摘自學生習作)
二、在運用表達中潛移
(一)建構意象 感悟深情
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以一個極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細節(jié)凸顯了母愛的偉大:母親牽針引線為臨行的兒子縫補衣裳,擔心兒子遲遲不歸,就把針腳縫補得非常細密,希望它能結實一點,更結實一點。慈母對兒子的篤愛之情,就這樣一針一線地縫進衣服中,隨著兒子千里萬里。
教學這一古詩時,在反復琢磨后,設計了“三問”的教學步驟。在誦讀的基礎上,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讀著讀著,你看到了怎樣一位母親?第二問:詩人孟郊看到母親為他縫補衣裳聯(lián)想到了什么?第三問:你能從這一幅充滿骨肉親情的母子圖中看到你和媽媽的影子嗎?請你把你和母親的故事寫下來好嗎?這“三問”猶如三個臺階,構筑起母親對自己孩子愛的天空,引領學生走入詩中人物的心靈,走進自己母親的心田,充分發(fā)揮以情感人的獨特功能,使學生在感受詩情、感悟內(nèi)涵的過程中 ,受到心靈的感動、人格的感化。學生沿著詩文階梯感受著詩中的真情,情感撥動著自己的心弦,真情的噴涌不再局限于“媽媽送我上醫(yī)院”、“媽媽在下雨天來接我”諸如此類的話題。學生關注更多的是母親逐漸失去光澤的臉,變得粗糙的手,還有那母親疲憊的身影,于是便有了“那一雙手”、“感恩母親”、“媽媽,請原諒我”等等涌動著真情的習作,字里行間飽含的是對母親真摯的感謝和深深的愧疚之情。這“三問”的過程就是學生情感的引發(fā)、激蕩、升華的過程,是作者的言語轉(zhuǎn)換積淀為學生語感的過程。
(二)感受詩趣,潛移默化
宋代詩人葉紹翁的《游園不值》并沒有具體描繪園中明媚的春光,但“春色滿園關不住”卻給學生的思維留下了自由馳騁的空間,以此作為切入點,讓學生盡情放飛想象,從春花、小草的芳香中,從小鳥悅耳的歌聲中,獲得美的情趣體驗。然后抓住“春”這一字眼,拓展詩境,帶讀描寫春天美景的詩:“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些古詩激發(fā)了學生情感,豐富了學生感受,增加了學生體驗,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然后,再讓學生去體會《游園不值》這首詩好在哪里,讓學生去讀出詩含著的意蘊,那就是一切美好的、積極向上的事物是關不住的,因為它們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詩趣,更領悟了詩的理趣。
最后讓學生以一次( )的春游為題,進行習作,要求巧妙地用上“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币驗橛辛饲懊娑嗍自姷匿亯|,學生的習作中處處洋溢著桃紅柳綠,江碧山青的生機,對古詩的解讀潛移在自己的習作中,而兩句古詩的運用更是各有特色,或開頭,或過渡,或結尾,這樣的習作,對于該詩蘊含的意味還會體驗不到嗎?這樣的習作學生還會因為沒有寫作的材料而感到苦惱嗎?
對于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古詩,在每一次潛心誦讀中都會有一種新的感受,當我們再一次感悟到古詩的獨特魅力時,必定對古詩教學又有新的詮注。引領學生走入古詩的經(jīng)典長廊,感受詩的情懷,想象詩的意境,接受詩的熏陶,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人文素養(yǎng)的積淀和潛移,是每個語文教師的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汪潮.教學新理念(文匯教育家書系)[M].北京:文匯出版社,2003.
[2]中華書局編輯部.小學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精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0.
[3]唐詩.古典啟蒙第一書[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