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
【摘要】小學生習作教學是課程改革中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闡述了信息技術(shù)與作文教學整合的優(yōu)勢。將信息技術(shù)運用于作文教學,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積累習作素材,改變寫作方式,形成交互式評價方式,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guān)鍵詞】信息技術(shù);激發(fā)興趣;素材積累;評價方式;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睂懽髂芰κ钦Z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一提起“寫作文”三個字,不僅僅是學生的心頭大患,也是老師的一座大山。將信息技術(shù)運用于作文教學,能有效解決“沒得教”“不會寫”的習作難題。
一、激發(fā)興趣,樂于習作
古語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睕]有興趣哪來寫作欲望。多媒體有生動的圖、文、音、像,能撥動孩子們的心弦,令學生入情入景,激活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使學生樂于表達,樂于習作。例如教學《我的家鄉(xiāng)》這篇作文時,我在導入時出示了家鄉(xiāng)慢客道沿路風情人物的圖片,一張張精美的照片,一片片熟悉的風景,立刻讓整間教室沸騰了!孩子們不時小聲議論幾句,不時又發(fā)出陣陣贊嘆。我便趁勢引導,你能不能給這些圖片排排順序;學生三下五除二便按照慢客道從遠到近的順序整理好圖片。沒費多少工夫,便理出了這篇習作的寫作順序。接著,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圖片進行介紹。最后,隨即點評,整合發(fā)言。一堂作文指導課在歡聲笑語中結(jié)束,一篇篇文辭優(yōu)美的作文也從容誕生了。你看,學生這般寫道:順著龍津江,修著一條直通縣城的慢客道,專供人們散步、騎行、鍛煉身體。慢客道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換上了秋的禮服。低矮的草枯了,植物的葉子黃了;農(nóng)耕燒起的煙給慢道蒙上了面紗。瞇起眼,烏黑的慢道被夾在黃綠間。但即使是在秋天,慢道兩側(cè)仍會有花朵:火紅的三角梅綻得熱烈;粉色月季開得含蓄;金黃的菊花成群開發(fā)……紫的,橙的,白的……許多不知名的花也默默點綴著秋紗裙。狗尾巴草向你頻頻點頭,訴說著深秋的故事;松樹張開雙臂,迎接過往的客人;桉樹落下樹葉,褪去打扮了一夏的盛裝。一行白鷺掠過慢道上空,真有“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情畫意!鳥語蟲鳴幽幽輕吟,“叮鈴鈴”愉快的自行車鈴聲在慢道上響起。
二、積累素材,擴寬習作
無話可寫,或言之無物是學生作文的老毛病。這是因為他們的知識儲備量不夠,還因為他們生活局限于兩點一線,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擅長用敏銳的目光去捕捉身邊的人和事。老師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只要組織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引導學生親身參與,他們就不會愁作文沒得寫。然后,事實往往是學生玩得歡,忘得也快,習作未能預先取得效果。怎樣才能使一個活動充分發(fā)揮它的作用,做到省時高效呢?信息技術(shù)有其準確記錄和反復播放功能,無疑能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隨手一拍,留住精彩瞬間,更能為習作積累素材。例如,組織“斗蛋”活動課時,我用鏡頭記錄下學生的創(chuàng)作過程,繽紛作品和游戲過程。在習作指導課上,我分環(huán)節(jié)出示了相關(guān)的圖片,并引導學生進行描述。通過信息技術(shù)的回放、放慢、定格功能,學生重溫了一遍活動,觀察到許多忽略的東西,尤其是活動中最容易熟視無睹的場面描寫。一學生在二次習作中便能加入場面描寫:真正的巔峰對決比賽開始了,隨著老師的一聲令下,同學們有的屏息凝神,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小丑蛋和狗蛋;有的在一旁加油助威;還有的則靜坐一旁“靜候佳音”。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遇到一些較抽象的作文題目,學生的思維一下就受限了,打不開思路,這時信息技術(shù)就能大顯身手,化繁為簡。例如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習作“令我感動的一件事”,學生的作文普遍選材陳舊,語言平淡。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重新設計了一節(jié)作文課,我找出了2015年感動中國頒獎典禮中“磨刀老人” 吳錦泉的視頻。正如烏申斯基說的“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的?!逼椒怖先瞬黄椒驳氖论E,一下子觸動了孩子的心靈,那顆不善于表達的心此刻文思泉涌,一學生這樣寫道:望著那朝陽下磨刀的身影,我的心被他的無私與高尚給震撼,感動了。是啊,一個無私老人,用心澆灌一個高尚的夢,在此有誰不感動呢?
二、改變模式,創(chuàng)意習作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寫作教學的建議中增加了這樣的要求:“積極合理利用信息技術(shù)與網(wǎng)絡的優(yōu)勢,豐富寫作形式,激發(fā)寫作興趣,增加學生創(chuàng)造性表達、展示交流與互相評改的機會。”的確,信息技術(shù)帶來了教學環(huán)境的變化,也給寫作教學帶來了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空間。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世界里,寫作不僅是作文本中的“爬格子”,也不僅是紀錄秘密的“日記本”,而是人人都能盡情紀錄、展示、表達、評論的載體。孩子,更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忠實粉絲,倘若能合理利用這點,便能“化腐朽為神奇”。
發(fā)個朋友圈。微信這個軟件日益流行,人們用微信聊天,在朋友圈分享。我便“新瓶裝舊酒”,讓學生也寫朋友圈,實則就是百字作文。這個時尚的建議立刻吸引了孩子,大家興致勃勃,躍躍欲試。“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沒有限制主題的自由習作,發(fā)散了學生的思維,擴寬了學生的思路;一百來字的要求,表面上降低了學生的寫作難度, 實際上對語言能否精煉表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時間,朋友圈熱鬧非凡,有生活感悟,有隨手記錄,有觀察日志,有奇思妙想……日積月累,涓涓細流也匯成了波濤海洋。
寫一篇博客。倘若你問我,我們班學生開電腦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進入班級博客。在班級博客中不僅有班級的活動照片,學生的校園生活圖片,更有我們班的特色寫 作——博客接力賽。每周,老師出三個作文題目,學生投票確定題目,接著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接力寫作。新穎、刺激的寫作方式,讓每個孩子都全身心投入,每周他們都迫不及待想知道中獎的題目,更想第一時間將自己最優(yōu)美的習作展示出來。
四、評改互動,完善習作
“文章不厭百回改”。一次完美的習作課,不僅要有指導環(huán)節(jié),還要有寫后評價環(huán)節(jié)。利用信息技術(shù),將學生的美文投影到大屏幕上,既能增加學生的習作成就感,又能讓學生學習優(yōu)秀范文。利用信息技術(shù),將學生典型性問題的段落輸?shù)秸n件上,引導全班同學一起當“啄木鳥”,進行分析、推敲。利用信息技術(shù),將每次習作點滴進步的同學名單展示出來,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歡樂,形成良好的寫作內(nèi)驅(qū)動力。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本W(wǎng)絡的開放性,改變了作文的評價方式。朋友圈,抑或是班級博客,都是學生互動的載體。點個贊代表我欣賞你,留個言寫下我的點滴感受。你來我往,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都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了。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了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世界,學生不僅能種下辛勤的花兒,也能摘到成功的果實。
信息技術(shù)與作文教學的有機結(jié)合,為作文教學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壤,必將綻放更加燦爛的童心花蕾。它激發(fā)了學生興趣,提供了素材,改變了寫作方式,提供評價平臺,進而提高了寫作能力。信息技術(shù)以其獨特的魅力,引來了學生習作的“活水”,為作文教學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蔣麗清,薛輝.信息技術(shù)與語文課程的整合[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8).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