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心,洪秋燕
(廈門城市職業(yè)學院 人藝系,福建 廈門 361008)
?
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調查與提升途徑探究
葉麗心,洪秋燕
(廈門城市職業(yè)學院 人藝系,福建 廈門 361008)
通過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進行概念界定,并對實證調查得出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整體情況及差異性進行了深入分析,從學生自身、家庭、學校和社會四個方面提出了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具體對策,以期給全社會共同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以數據支撐和有益啟示。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差異性分析;提升途徑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使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1]?!薄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將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列入教育發(fā)展重要戰(zhàn)略。因此,深入理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時代內涵,全面了解當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現狀,以及積極探索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提升途徑,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當前對社會責任感的概念界定,不同研究者從不同領域出發(fā)進行了闡述,如從心理學領域、從社會學領域、從倫理學領域,從而得出不同結論。然而,他們的共同點是都以“心理認識導向的責任行動”作為判斷社會責任感的標準。意大利思想家朱塞佩·馬志尼在《論人的責任》中將人的責任分為對人類的責任、對國家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對自己的責任[2]。結合國內諸多研究成果,本研究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定義為: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對自已、家庭、他人、集體、民族(包括國家和社會)、人類和自然應承擔各種責任、履行各種義務的自覺意識和情感體驗。
1.樣本構成
隨機抽取福建省5所本科院校和5所??圃盒8鱾€年級的2 000名學生參加問卷調查。共回收問卷1 924份,回收率達96.2%。其中有效問卷1 818份,有效回收率達90.9%,具體如表1所示。從表中可見,樣本構成及調查結果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較大。
表1 問卷調查樣本構成
2.調查方式
本次調查采用匿名的網絡問卷調查方式,旨在讓調查對象毫無顧慮地根據自身客觀情況做出真實的回答,確保調查數據和調查結果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同時,還輔之以個別訪談的調查方式。
3.內容設計
在調查問卷的內容設計上,從社會責任感的概念界定出發(fā),主要分為自我責任感、家庭責任感、他人責任感、集體責任感、民族責任感(含國家和社會責任感)、人類責任感和自然責任感7個部分,加上基本信息,共設計30個問題。問卷設“從1分到4分”共4個選項,分值越小表示責任感越強,分值越大表示責任感越弱,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問卷內容設計
1.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整體情況分析
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見表3),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整體指數的均值為1.45,離最大責任感(均值為1)較近,證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整體情況良好。其中,家庭責任感指數的均值為1.19;人類責任感指數的均值為1.23;自然責任感指數的均值為1.35。由此可見,當前大學生這三個方面的責任感更強,尤其是家庭責任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自我責任感的理想信念方面,假設自己是黨員或入黨積極分子,對入黨動機的選擇中,只有28.02%的同學選擇“信仰共產主義”;有43.19%的同學選擇“認為入黨是進步表現,從而實現成長成才”;有24.51%的同學選擇“為以后自身發(fā)展提供政治保障”。由此可見,大學生理想信念趨于多樣化,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傾向較嚴重。在家庭責任感方面,96.33%的同學對社會中不贍養(yǎng)父母的做法持反對意見;而在對家人關心程度中,有21.18%的同學選擇“偶爾關心,看心情”??梢姶髮W生在家庭責任感方面表現出認知與行為的不一致性。在他人責任感方面,在回答“在火車上看到有人隨地扔垃圾或向車窗外扔東西你會怎么做”時,有24.51%的同學選擇“不理睬”。可見有部分大學生抱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
表3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描述性統計表
注:***表示P<0.001,差異在0.001水平上顯著;**表示P<0.01,差異在0.01水平上顯著。
2.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1)不同性別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差異分析。從表4可以看出,不同性別所呈現出來的社會責任感有所差異。7個方面的責任感,女生得分均低于男生,而且除他人責任感和集體責任感女生是在0.01水平上,得分顯著低于男生外,其他5個方面的責任感,女生得分均是在0.001水平上,顯著低于男生。這說明,不同性別大學生的7個方面責任感水平均有顯著的不同,且女生7個方面社會責任感均比男生強。究其原因,一是吉利根(C.Gilligan)的研究發(fā)現,女生情感細膩,較富同情心,在責任判斷與歸因中,女生認為自身責任更多,而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融入社會環(huán)境中負起更多的責任。[3]二是多子女的中國家庭普遍“重男輕女”,家人對女生的要求更高,從而使女生的自我要求、自我約束力比男生要高得多。女生在學習和工作中也更為認真、努力。三是當今社會對女生來說面臨的壓力更大,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要“工作家庭小孩三不誤”,在各方面壓力不斷影響下的大學女生的社會責任感普遍比男生高。
表4 不同性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因子分(均值+/-標準差)
注:***表示P<0.001,差異在0.001水平上顯著;**表示P<0.01,差異在0.01水平上顯著。
(2)不同家庭經濟情況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差異分析。從表5可以看出,不同家庭經濟情況的大學生所呈現出來的社會責任感有所差異。7個方面的責任感,家庭貧困的大學生得分均低于家庭情況非貧困的大學生,而且除了民族責任感和自然責任感貧困生是在0.01水平上,得分顯著低于非貧困生,其他5個方面的責任感,貧困生均在0.001水平上,顯著低于非貧困生。這說明,不同家庭經濟情況大學生的7個方面責任感水平均有顯著的不同,貧困生的7個方面社會責任感均比非貧困生強。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貧困大學生的貧困原因通常有:來自不發(fā)達的農村,家庭收入微?。欢嘧优蠈W,經濟壓力大;失去親人(如單親家庭),經濟來源少;天災人禍,家庭經濟崩潰等。在家庭貧困導致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壓力下,貧困生較非貧困生來說一般更為早熟,更早地感悟生活的真諦,這體現在更重視自己的學習并規(guī)劃未來,更懂得關愛家人,更積極參與各種集體活動和實踐活動,更具國家和民族責任感等。另一個原因是貧困生受到社會、國家、學校等各方面的資助,感受到各方的關愛,這些都能鼓勵他們在逆境中不斷頑強拼搏、戰(zhàn)勝貧困,表現為貧困生更懂得回報社會回報國家、對他人“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擁抱生活熱愛自然等。
表5 不同家庭經濟情況的大學生社會場責任感因子分(均值+/-標準差)
注:***表示P<0.001,差異在0.001水平上顯著;**表示P<0.01,差異在0.01水平上顯著。
(3)不同家庭結構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差異分析。從表6可以看出,不同家庭結構的大學生所呈現出來的社會責任感有所差異。7個方面的責任感,出生于非獨生子女家庭的大學生得分均低于獨生子女大學生,而且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均是在0.001水平上,顯著低于獨生子女大學生。這說明,不同家庭結構大學生的7個方面責任感水平均有顯著的不同,獨生子女大學生的7個方面社會責任感均比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弱。其根源是多方面的,一是在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家庭中,家人通常以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的“角色責任”,從小到大家人包辦一切,導致學生分不清自己的角色是什么、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是什么。二是獨生子女大學生習慣了“獨占”家人全部的愛和物質,不懂得分享、較自我、較不合群,在社會責任中表現為集體責任感和他人責任感較低。三是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家庭寄萬千希望于孩子身上,往往更注重孩子外顯的“優(yōu)秀”,比如讓孩子讀重點學校、參加各種比賽、考名牌大學、競聘高薪體面的工作……而忽視對孩子社會責任感方面的教育和引導。
表6 不同家庭結構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因子分(均值+/-標準差)
注:***表示P<0.001,差異在0.001水平上顯著。
盡管此次調查發(fā)現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整體水平良好,但在社會責任感的7個具體方面仍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且不同性別、不同家庭經濟情況和不同家庭結構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均有明顯差異。針對男生、非貧困生和獨生子女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相對較弱的情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1.學生自身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強弱關系到未來社會與國家的發(fā)展,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前進方向。大多數學生在走進大學校園后,對于未來的目標是什么及肩負什么責任并不十分明確。社會責任感較弱只是其外在的表現,對自身角色和責任不明確才是內在原因。因此當代大學生必須不斷增強緊迫感和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感。具體而言,首先,要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客觀認識自己的優(yōu)缺點,并對缺點做出積極的改變。同時還要正確面對他人的評價,從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全面提升自己的思想覺悟。其次,要利用大學優(yōu)質資源,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再次,要積極參加家庭、學校和社會組織的各種教育實踐活動,鍛煉自己,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特別是社會責任感,為日后走出校園服務社會做好充分準備。
2.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對于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影響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要積極營造和諧向上的家庭氛圍。家里的每個人都要盡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盡到贍養(yǎng)父母、撫育子女、攙扶配偶的義務,讓家成為愛的海洋。宋代思想家張載曾說過“勿謂小兒無記性,所歷事皆不能忘”,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對生活的態(tài)度。作為孩子社會行為習得的直接楷模,父母要遵守社會公德,積極參加公益活動,比如義務獻血、義務植樹、社區(qū)義務助老助殘等。父母還要愛崗敬業(yè),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yè)心。其次,轉變家庭教育理念。當前不少家長只側重智力和才藝方面的教育,而忽視了人生大廈的根基——社會責任感的培育,這種片面的不科學的教育理念很難培養(yǎng)出合格的人才。家長的教育觀念對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深遠的,只有科學全面的教育理念才能培養(yǎng)出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作為家長,有必要加強對孩子社會責任感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再次,樹立民主型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以促進孩子責任心的良好發(fā)展。隨著當前家庭結構多元化的發(fā)展,獨生子女家庭、單親家庭也隨之增多,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家長要讓孩子承擔起必要的責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要給予孩子平等溝通的機會,不控制不操縱,讓孩子獨立思考、積極交流意見,形成家人間良性溝通的氛圍。
3.學校方面
與家庭教育相比,學校教育具有計劃性、組織性和步驟性的特點,是對學生進行系統教育的專門機構,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及提升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學校應做到:第一,不斷完善思想政治課的課程設置。應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特別要加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理想信念教育。同時,不能單純靠理論上“說教”,還要不斷創(chuàng)新思政課的教育內容和方式,讓大學生更“樂于”學習、更容易理解,并積極付諸具體行動。第二,加強大學生的職業(yè)教育和人文教育。職業(yè)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內容,應該將這兩者融入教書育人和校園文化建設中,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不斷充實和創(chuàng)新社會責任感教育活動,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比如,廈門某公立學院通過建立“其實你從未走遠”的蓋軍銜群雕、創(chuàng)作和傳唱“蓋軍銜之歌”、設立“蓋軍銜獎學金”以及出版發(fā)放《蓋軍銜三赴南極日記》來培育學生敬業(yè)勤業(yè)精業(yè)精神,通過設立大帆船雕塑、宣傳大帆船比賽佳績、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帆船比賽和定期組織師生參加帆船出海體驗來培養(yǎng)學生開放、協同、拼搏的人文精神。第三,高度重視社會責任感的培育與提升。有的高校將社會責任感培育寫入學校的招生簡章;有的高校設置社會責任感積分制度,并且嚴格規(guī)定畢業(yè)前必須達到多少積分方可畢業(yè)。這些做法都值得提倡和推廣。第四,創(chuàng)新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方法。結合當前“一帶一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社會熱點,深入社會,開展較具影響力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當前是互聯網的時代,大學生主要通過網絡接收各種信息,學校應該抓住學生這一特點,充分運用各種新媒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可用學校微信推送、官方QQ發(fā)布等進行全??倓訂T;可用電子新聞稿、電子簡報時時發(fā)布活動信息;可用視頻、照片、微電影等方式記錄實踐活動過程及成果展示。
4.社會方面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與提升還與社會環(huán)境有直接的關系。社會中的每個人、機構、社會團體都應該極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共同擔負起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歷史使命。一方面,充分發(fā)揮傳統媒體的作用,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目前電視、電影、廣播、書刊、報紙等傳統的大眾傳媒已非常普及,其內容對社會大眾的思想、信念乃至行為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應充分發(fā)揮傳統大眾傳媒的輿論導向作用,正面宣傳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重要性,讓全社會都來關注并參與到推動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行動中來,共同營造和諧健康、弘揚正能量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全民齊抓共管,助力社會網絡環(huán)境的優(yōu)化。與傳統媒體相比,大學生更愿意通過網絡媒體的方式接收信息,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方面,以網絡媒體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已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網絡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環(huán)境,其中傳遞的信息不僅有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也有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言論,這種特點容易導致傳播內容不受控。優(yōu)化社會網絡環(huán)境是當前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大課題,需要全社會齊抓共管、齊力協力,特別是面對重大問題、社會熱點和敏感話題時,應鼓勵主流網絡媒體主動出擊掌握話語權,發(fā)出正面聲音,有效引導輿論走向。讓身處網絡環(huán)境中的大學生深入認識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及其發(fā)展變化,更好地認識自我的社會角色,從而增強自我的社會責任感。
[1]魏進平,魏娜,溫泉.不斷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EB/OL].[ 2012-02-16].http://theory.people.com.cn/GB/17126755.html.
[2]馬志尼.論人的責任[M].呂志士,譯.北京:商務印刷館,1995.
[3]Gilligan,C.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35-50.
(責任編輯祁剛校對伯靈)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vestigation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romotion Ways
YE Xin-li,HONG Qiu-ya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and Art,Xiamen City University,Xiamen 361008,China)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defini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 society sense of responsibility,and the analysis of empirical survey on the whole situ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countermeasures of improving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he students themselves,family,school and social four aspects provides the data support and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or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whole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social responsibility;difference analysis;way of improvement
2016-02-29
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jas141013)
葉麗心(1983-),女,福建南安人,助理研究員,碩士。
10.13888/j.cnki.jsie(ss).2016.03.0026
G641
A
1672-9617(2016)03-04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