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悅 鄭桂萍 潘世駒 姜玉偉 宋澤 王龍 張麗微 仲維君
摘要:采用單因素完全隨機設計,以墾粳5號水稻(Oryza sativa L.)品種為試驗材料,在不同播種密度條件下對秧苗株高、根長、根數(shù)、充實度等多方面產生的影響進行比較研究。結果表明,隨著播種密度的增大,根長、根數(shù)、莖基寬以及充實度均呈降低趨勢,且差異達到顯著或極顯著水平,播種密度與理論產量呈負相關,但差異不顯著,秧苗素質指標與理論產量的相關系數(shù)排序為百株地上干重>充實度>根長>根數(shù)>百株地下干重>莖基寬。播種密度為125 g/盤的產量最高,秧苗素質各項指標表現(xiàn)良好,適當降低秧田播種量能夠改善水稻秧苗素質。
關鍵詞:水稻(Oryza sativa L.);播種密度;秧苗素質;產量
中圖分類號:S352.3;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8-1913-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08.003
Abstract: Using single-factor 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Kenjiandao 5 was studied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owing density on seedling height, root length, root number and plumpness of seedling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oot length, root number, base stem width and plumpness decreased as the sowing density increased. The differences were a significant. Sowing density was negatively corelated to the theoretical yield, 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was not significan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quality indexes of seedlings and the theoretical yield showed the order of 100 strains dry weight aboveground>plumpness>root length>root number>100 strains dry weight underground >base stem width. The yield was the highest for the sowing density of 125 g/disk, the indexes of seedling quality were good, appropriate reduction of the amount of nursery seeding can improve the seedling quality of rice.
Key words: Oryza sativa L.;sowing density;seedling quality;yield
近年來,黑龍江不斷加快種植結構調整,挖掘糧食增產潛力,水稻(Oryza sativa L.)種植面積的增加為全國糧食豐收奠定了基礎。2012年黑龍江省糧食產量為576.000億kg,其中水稻產量為217.120億kg,占全省糧食產量的37.7%[1]。秧苗素質的好壞對于稻作生產十分重要,直接影響秧苗移栽后的生長發(fā)育,秧苗素質好,移栽后緩苗期短,分蘗期長,有效分蘗多,產量高。播種密度、秧苗秧齡與秧田期管理水平是影響秧苗素質的最主要因素[2-4]。寒地水稻大棚旱育秧由于播種密度大,在苗床階段的幼苗2.5葉齡期開始,若大棚溫度持續(xù)高于25 ℃,促使幼苗形成弱苗、老化苗,并有成花激素的形成和累積。這種稻苗碳的含量過多、碳氮比過大,移植本田后,加速分化幼穗,造成主莖減葉現(xiàn)象[5,6]。生產實踐表明,移栽秧齡與秧苗素質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水稻植株個體的發(fā)育基礎,最終影響機插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形成[7]。針對黑龍江省水稻生產中存在著播種密度過大導致秧苗素質低這一普遍現(xiàn)象,本試驗對不同播種密度的秧苗素質進行定量描述,以期為水稻高產栽培提供參考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試驗于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育秧大棚中進行,供試土壤是草甸白漿土,供試品種為墾粳5號,為主莖12片葉品種(原代號農大9129,是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農學院2005年以墾鑒稻10為母本、以系選1號為父本配制的組合)。于2014年4月7日浸種,4月18日催芽,4月20日播種(水12 L/m2,可溶性育苗專用肥44 g/m2,移栽靈2 mL/m2,三者混勻噴施苗盤),秧盤內面積為0.58 m×0.28 m,4月23日出苗揭膜,秧田管理正常進行。
1.2 試驗處理
試驗采用單因素完全隨機設計,播種密度設為100、125、150、175、200 g/盤5個處理。
1.3 測定項目及方法
1.3.1 出苗率調查 播種前在盤土中放入50 cm2塑料圈,均勻播種,在覆土前數(shù)出圈內播種量,立針期計算出苗率。
1.3.2 秧苗素質考察 移栽前從苗床各處理上挑選出生長勢均勻的50株秧苗,設4次重復,用常規(guī)法測定株高、葉齡、分蘗、根長及根數(shù),用刀片將種子及根沿種子基部切下,每5株測其莖基寬,將50株秧苗分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包好,放在105 ℃的烘箱內殺青30 min,最后將其在80 ℃下烘至恒重,稱量地上和地下干重。
1.4 數(shù)據(jù)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使用Excel軟件進行初步處理后,采用DPS7.05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播種密度對出苗率的影響
出苗率是種子破土出苗數(shù)與種子總數(shù)的百分比,產量的高低與出苗率有直接關系。如圖1所示,當播種密度為100和125 g/盤時,對出苗率影響不大,差異不顯著。隨著播種密度的增大,出苗率總體呈降低趨勢,與播種密度為100和125 g/盤的處理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苗床表現(xiàn)為播種密度小則出苗較為整齊,密度大則出苗不均勻。
2.2 不同播種密度對株高、葉齡的影響
從圖2可以看出,播種密度為200 g/盤的處理株高均高于其他處理,且與其他處理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播種密度為100、125、150 g/盤的各處理間株高差異不顯著,播種密度為175 g/盤的處理株高最低,說明播種密度過大會造成秧苗徒長,秧苗素質可能受到影響。對葉齡的影響如圖3所示,各處理間葉齡差異未達極顯著水平,移栽前均達到3葉水平,以播種密度為100 g/盤葉齡最大,其次為150和200 g/盤。
2.3 不同處理對根長、根數(shù)的影響
根系的生長狀況可以反映秧苗地上部分生長狀況的好壞,也是秧苗吸收、合成、生長狀況的綜合表現(xiàn)。由圖4和圖5可知,隨著播種量增大秧苗根長、根數(shù)均呈降低趨勢,且各處理間差異達到顯著或極顯著水平,說明播種密度過大不利于根長生長。
2.4 不同處理對百株干重的影響
由圖6和圖7可知,百株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干重以播種密度為100 g/盤最高,隨著播種密度的增大,百株地上部分干重逐漸降低,播種密度為200 g/盤時略有增加。播種密度為200 g/盤時百株地下部分干重也最低,且與其他處理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P<0.01)。
2.5 不同播種密度對莖基寬及充實度的影響
不同播種密度對莖基寬及充實度的影響見圖8和圖9。由圖8和圖9可見,每5株秧苗莖基寬相比,隨播種密度的增大莖基寬先增加后降低,以播種密度為125 g/盤時最大,播種密度為200 g/盤時最小,且與其他處理相比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充實度方面,以播種密度為100、125 g/盤的充實度較高,播種密度越大充實度越低。
2.6 各秧苗素質指標變異系數(shù)的比較
由表1可見,以出苗率的變異程度最大,葉齡的變異系數(shù)最小,其次為百株地下部分干重,表明各處理對地下部分秧苗素質的影響程度趨于穩(wěn)定,主要對地上部分影響較大。
2.7 不同播種密度對理論產量的影響
由圖10可知,供試條件下,播種密度為125 g/盤的產量最高,達到11 247.21 kg/hm2,隨著播種密度的增加,理論產量呈降低趨勢,但處理間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產量下降2.19%~7.57%。
2.8 不同播種密度的秧苗素質與產量的相關分析
由表2可見,播種密度與根長、根數(shù)、充實度達極顯著負相關,與理論產量和莖基寬呈負相關但不顯著;根長、根數(shù)與百株地上干重、充實度呈顯著正相關;理論產量與其他因素(除播種密度)均呈正相關,相關系數(shù)為百株地上干重>充實度>根長>根數(shù)>百株地下干重>莖基寬。
3 小結與討論
隨著播種密度的增大,出苗率、根長、根數(shù)、百株干重總體呈降低趨勢,播種密度為200 g/盤時株高高于其他處理,且各處理間差異達到顯著或極顯著水平;苗床表現(xiàn)為播種密度小的出苗較為整齊,密度大出苗不均勻;播種密度過大會造成秧苗徒長現(xiàn)象,且密度過大不利于根長生長。
隨著播種密度的增加,理論產量呈降低趨勢,但處理間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播種密度為125 g/盤時產量最高,達到11 247.21 kg/hm2。由播種密度與產量的相關分析可以看出,播種密度與理論產量呈負相關,但差異不顯著,秧苗素質指標與理論產量的相關系數(shù)大小以百株地上干重>充實度>根長>根數(shù)>百株地下干重>莖基寬。
瞿廷廣等[8]的研究結果表明,播種量較低時,植株矮壯,葉鞘較短,基莖粗大,外觀葉色較綠;降低播種量有助于培育健壯秧苗,但播種量越低,根系盤結力越小,秧塊不能很好成形,達不到機插秧要求。畢春發(fā)[9]研究表明,播量在100 g/盤及以下時,秧苗素質雖好,但苗高低于標準秧,對栽插大田要求高,栽后早生快發(fā),但漏穴率高,個體與群體不平衡,產量低。播量高于140 g/盤以上,秧苗纖細、栽后敗苗嚴重、死亡率高,僵苗期長,高峰苗出現(xiàn)遲,導致穗形小、產量低。邵文奇等[10]進行基質育苗研究,結果表明,適當降低播種密度可以顯著改善根冠比和營養(yǎng)生長條件。降低播種密度還有利于提高秧苗的糖氮含量,使糖氮比處于適宜水平,促進根系生長,提高秧苗素質。播種量過大、超秧齡移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秧苗素質。大多數(shù)研究者都認為播種密度低的秧苗素質更好,本試驗研究表明,播種密度以100、125 g/盤較為適宜,尤其是125 g/盤時產量最佳,對播種密度及秧苗素質與產量進行相關分析,播種密度與理論產量呈負相關,差異并不顯著,但密度對地上部分影響較大,應通過考察不同水稻品種的苗期根冠比、發(fā)根力等更多指標來分析與產量的關系,培育矮壯苗以提高秧苗素質,延長秧苗適宜的移栽期。
參考文獻:
[1] 李禹堯,馬冬君,王 寧,等.黑龍江省雜交水稻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J].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14(1):135-137.
[2] 劉 巖.播種密度對水稻秧苗素質及對本田產量和品質的影響[D].哈爾濱:東北農業(yè)大學,2010.
[3] 蘇祖芳,吳九林,李國生,等.水稻秧苗素質對分蘗成穗率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1995(3):10-14.
[4] 何文洪,陳惠哲,朱德峰,等.不同播種量對水稻機插秧苗素質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稻米,2008(3):60-62.
[5] 顧春梅,解保勝,趙黎明,等.寒地水稻減葉成因及后期田間栽培管理對策[J].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12(5):31-33.
[6] 吳一梅.秧齡對機插水稻生長發(fā)育與產量及品質的影響[D].江蘇揚州:揚州大學,2007.
[7] 楊 春,桂鳳仁,洪 靜,等.水稻不同播量對秧苗素質及產量的影響[J].墾殖與稻作,2005(4):20-22.
[8] 瞿廷廣,許鴻鴿,沈志堅.水稻盤育帶土小苗機插秧田播種量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3(1):93-94.
[9] 畢春發(fā).不同播種量對雙季稻型機插秧秧苗素質及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14(13):30-31,66.
[10] 邵文奇,鐘 平,莊 春,等.播種量對草木灰水稻育苗基質秧苗素質的影響[J].江蘇農業(yè)學報,2014(4):91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