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杰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在中央紅軍長征行將結束之際,毛澤東作了一首大氣磅礴、氣沖霄漢的《七律·長征》詩,用夸張對比等藝術手法,綜述般描繪了二萬五千里鐵血長征的全貌及艱辛歷程,塑造了紅軍將士英勇頑強的群體形象,表達了一個黨和紅軍領袖的豪放氣質。
中國共產(chǎn)黨和人民軍隊最為重要的一段歷史莫過于長征。長征路上,艱難困苦備嘗。不僅有自然界險山惡水的重重阻礙,還有人為的災難:外部國民黨糾集百萬軍力的圍追堵截,內部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與張國燾分裂主義的干擾破壞。
但無論處于怎樣的逆境,毛澤東總是以思想家之睿智,軍事家之奇謀,高瞻遠矚,樂觀堅定,引領黨和紅軍克服險阻,艱難行進,取得了長征的最后勝利。與此同時,他又以哲人之深邃,詩人之情致,吟誦出一系列壯美詩篇,記載下一部長征史詩。
從1931年贛南會議至1934年長征開始,毛澤東不斷受到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排擠,他的許多行之有效的主張不被采納,所擔任蘇區(qū)中央局和紅軍之領導職務逐一被剝奪。蔣介石連續(xù)發(fā)重兵“圍剿”,中央蘇區(qū)形勢日趨惡化,致使毛澤東陷入一生中最為痛苦郁悶時期。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與共產(chǎn)國際代表李德一起執(zhí)行錯誤軍事路線,反圍剿連遭失敗。1934年5月,在紅都瑞金北大門廣昌失守后,中央紅軍被迫開始準備戰(zhàn)略轉移,由博古、李德與周恩來“三人團”負責策劃。
1934年7月23日清晨,在會昌調研的毛澤東登上了會昌山頂峰,歸來后寫下《清平樂·會昌》詞:“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zhàn)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p>
眼見黨入迷途,紅軍危在旦夕,自己卻沒有決策權,加上重病在身,毛澤東的心情低到了谷底。但他并不消沉,基于對中國革命前途必勝的信心,從挫折中看到光明?!案佑粲羰[蔥”句,表現(xiàn)的便是勃勃朝氣;“風景這邊獨好”句,抒發(fā)的則是一派樂觀心情。就在那天,紅六軍團作為長征先頭部隊,開始向湘西南突圍。毛澤東寫罷此詞,便接到瑞金急信,離開了會昌。這首詞,成了一首深沉的長征前奏曲。
10月10日晚上,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八萬六千多人出發(fā),長征開始。一路上,圍繞前進方向問題,中央領導層始終存在著激烈的爭論,大的斗爭有兩次,一次是長征開始后向西還是向北,一次是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后向北還是向南。
長征隊伍沖破敵人四道封鎖線強渡湘江時遭受重大傷亡,人員銳減三萬余人。這明顯是頂著敵重兵向西突圍的戰(zhàn)術錯誤。12月18日,貴州黎平會議采納了毛澤東的意見,渡烏江向北行進,去往敵人力量薄弱的川黔一帶。
坦途便道都遭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所以翻山越嶺成了長征路程的全部。毛澤東隨中央紅軍共翻越了二十多座大山,其中大雪山就有五座;在他公開發(fā)表的六十七首詩詞中,以山為題材的就有三十多首,而其長征詩詞幾乎都寫到了山。
當紅軍進入貴州八寶山脈時,毛澤東打馬上山,一覽群山連綿的景色,吟出《十六字令三首》,“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zhàn)猶酣。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p>
小令短促急速如行軍之氣氛。第一首,寫山之高聳突兀;第二首,寫山之磅礴壯闊;第三首,寫山之堅挺陡峭。山勢高大,連天觸地。三首詩合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雄偉畫面。但這里所寫不是哪座具體的山,而是紅軍經(jīng)歷過的各種山的總體感覺。此詞通篇寫山,實際上處處在寫人,表達出紅軍將士勇往直前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堅強決心,折射出作者宏大的志向與抱負,其中也隱含著“倒海翻江”般的沉重心情,那是對戰(zhàn)略指揮問題的擔憂。
紅軍強渡烏江后占領遵義城,遵義會議于1935年1月15日召開。會議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并協(xié)助周恩來負責軍事;取消了“三人團”,結束了王明錯誤路線長達四年的統(tǒng)治,端正了中央紅軍的戰(zhàn)略方向。此會是中央紅軍長征路上的重要轉折點,也是毛澤東一生的重要轉折點,其思想和路線開始被全黨全軍所接受。
之后,在敵人四面圍堵中,毛澤東根據(jù)實際戰(zhàn)況的變化,靈活快速地修改作戰(zhàn)方案,成功指揮了“四渡赤水”之戰(zhàn)。1月29日,一渡赤水,進入川南古藺地區(qū);2月18日,二渡赤水,殺回馬槍回師黔北;接著,紅軍先銳重占婁山關,滅敵一個師。2月28日清晨,主力部隊從桐梓出發(fā)時頭上還頂著月亮,登上婁山關峰頂時已近黃昏。夜戰(zhàn)遵義,又滅敵一個師。毛澤東為長征以來取得的首次大勝利而高興,遂吟一首《憶秦娥·婁山關》詞:“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p>
上闋寫景,下闋抒情,以景入情,情中有景。雜亂的戰(zhàn)馬蹄聲震動了繁霜鋪地的山道,低沉的軍號在昂揚挺進的隊伍中回響。不僅寫出了紅軍奮勇殺敵的戰(zhàn)地場景,而且寫出了將士慷慨赴死的英雄氣概。慷慨悲烈,雄沉壯闊,通篇洋溢著英雄之氣。從此詞所寫中央紅軍的一次戰(zhàn)斗,可以管窺到長征途中,所有紅軍將士在無數(shù)次戰(zhàn)斗中浴血奮戰(zhàn)的全貌。
面對如海的蒼山,如血的殘陽,毛澤東的心情并不輕松。紅軍雖然開始擺脫了被動處境,但革命仍處于轉折關頭,雄關漫道,前程未卜。寫這首詞時,他的心情難免有些蒼涼凝重,但樂觀依然?!皬念^越”的氣度,便顯示了他的豪情壯志與從容不迫。
3月10日茍壩會議,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新三人團”,代表中央全權指揮紅軍的軍事行動。3月16日,由茅臺鎮(zhèn)三渡赤水;3月20日,從二郎灘四渡赤水。之后,毛澤東以少數(shù)兵力巧渡金沙江,又兵分兩路強渡大渡河,指揮紅軍基本擺脫了國民黨數(shù)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四渡赤水的完成,進一步確定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袖地位。
1935年5月中旬,張國燾帶紅軍第四方面軍轉移到川西北松潘以南地區(qū)。黨中央瀘定會議決定,盡快實現(xiàn)兩個方面軍會合,共同北上。中央紅軍主力一方面軍隨即翻越了第一座大雪山夾金山,先頭部隊在懋功達維鎮(zhèn)同四方面軍一部會合。這本是件令人高興之事,但自恃兵強馬壯的張國燾卻開始了分裂活動。endprint
在6月26日兩河口會議上,黨中央進一步明確,借敵集結的空檔,全部北上陜甘建立根據(jù)地,張國燾卻表態(tài)不贊成。為了紅軍內部形成合力一致對敵,黨中央對其一再忍隱勸說,并命一方面軍北上,翻越了第二座大雪山夢筆山。7月18日蘆花會議決定,朱德仍任中革軍委主席兼總司令,遷就張國燾任其為紅軍總政委。
個人野心進一步膨脹的張國燾會后仍找借口拖延,以致延誤了戰(zhàn)機,黨中央不得不撤銷松潘戰(zhàn)役計劃,改經(jīng)兇險萬端的草地北上。同時,將紅軍分為左右兩路軍,朱德、張國燾率四方面軍組成的左路軍行動,毛澤東與黨中央隨一方面軍組成的右路軍行動。隨后,北進的右路軍翻越了第三座雪山倉德山和第四座雪山打鼓山,又用了六七天時間才從茫茫草地跋涉出來,到川北班佑后一邊暫作休整,一邊等待左路軍。但張國燾執(zhí)意拉四方面軍南下,見說服他已無可能,黨中央才率一方面軍繼續(xù)北上。
走到這里是最令人心痛的時刻!會師剛三個月的兩支主力隊伍不得不分道揚鑣。長征一路走來,歷經(jīng)難險沒被外部敵人圍截打散的主力紅軍,卻面臨著因內部分裂而遭受覆滅的危險。
9月中旬,一方面軍突破天險臘子口,打開了經(jīng)甘南北上的門戶,接著翻越第五座大雪山岷山,到達甘南小鎮(zhèn)哈達鋪。紅軍在此休整了兩三天,卻從報上意外得知劉志丹在陜北開創(chuàng)根據(jù)地的消息,且離此地只有七百余里的路程。黨中央隨即明確了將陜北作為長征的落腳點,并將部隊改為陜甘支隊,彭德懷為司令,毛澤東為政委。
長征盡頭已現(xiàn)曙光。毛澤東心情由此豁然開朗,一掃心中沉郁,仿佛已淡忘了張國燾的分裂行徑,奮筆疾書,作《七律·長征》詩,并在干部大會上即席朗讀。
他用“五嶺逶迤”聯(lián)寫山,用“金沙水拍”聯(lián)寫水。山與水,為紅軍長征路上最典型的地理障礙,正是那一座座山,一條條水,串連起驚天動地的漫漫長路。寫山水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明暗結合,反襯對比,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首尾兩聯(lián)遙相呼應,使主題得到深化。
岷山峰頂那連綿高聳的冰峰雪嶺給毛澤東的視野沖擊強烈而持久。10月2日,陜甘支隊到達靜寧縣界石鋪,意猶未盡的毛澤東又作了一首以山為題的詞,于是,《念奴嬌·昆侖》誕生了,“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
上半闋寫山形山勢及冰雪特征,以昆侖象征祖國,并站在高處評說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下半闋直面昆侖,并人為地將其剪裁,以使地球寒暑冷熱相宜,顯示出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理想和期待:不僅要打敗蔣介石,還要打敗日寇。毛澤東博大的胸襟和無產(chǎn)階級崇高的使命感可見一斑。
1935年10月初,張國燾在四川理番縣卓木碉另立中央,開除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黨籍,并下令通緝。即使被悉數(shù)“通緝”,黨中央也不忘對這支紅軍部隊進行耐心爭取,并隨時與之保持密切聯(lián)系。
10月4日,陜甘支隊跨越西蘭公路北進,蔣介石組織多方兵力進行封堵。毛澤東站在一個山頭上直接指揮戰(zhàn)斗,殲敵兩個連,繳獲戰(zhàn)馬百余匹,繼而一鼓作氣,攀越了長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峰六盤山。秋氣清朗,閑云輕漾,北雁列陣南飛,陜北蘇區(qū)仿佛在望。毛澤東心情大悅,遂又以山為題作《清平樂·六盤山》,“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先寫景,再言志;情寓景中,流轉自然。上半闋,勾勒出北國秋天的景致,以“不到長城非好漢”形容紅軍不畏艱辛,不怕征途遙遠。下半闋,目光收到近處,紅旗獵獵于高山之巔,紅軍將士在山峰間盤旋向前,一派令人振奮的情景。而“望斷南飛雁”一句卻蘊含著深沉的情感,所“望斷”之南方,有留在蘇區(qū)堅持戰(zhàn)斗的戰(zhàn)友,有亦在長征途中的二方面軍,還有南下的紅四方面軍。最后,以反問句式表達他堅定的信念,今日有萬丈長纓在手,紅軍三大主力總有會師的那一天,然后一起“縛住蒼龍”,將國民黨反動派和日寇消滅干凈。
10月19日,黨中央和毛澤東到達保安縣吳起鎮(zhèn),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中央紅軍經(jīng)一年的艱難跋涉,終于到達了目的地,此時只剩七千余人。
紅軍到陜北尚立足未穩(wěn),敵馬鴻賓35師騎兵團便尾追而來,毛澤東與彭德懷商定斬斷這條尾巴。彭德懷直接指揮戰(zhàn)斗,紅軍奮勇作戰(zhàn),擊潰敵騎兵團兩千多人,繳獲大批戰(zhàn)馬和輕重武器,宣告了蔣介石“圍追堵截”軍事行動的徹底破產(chǎn)。
彭德懷從井岡山開始就跟隨毛澤東南征北戰(zhàn),而此次長征,自朱德隨張國燾左路軍行動三個多月來,二人一直率中央紅軍并肩作戰(zhàn)。戰(zhàn)斗結束后,毛澤東作了唯一一首贈手下的詩,《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吧礁呗愤h坑深,大軍縱橫馳奔。”前句明快緊湊,概括了陜甘一帶艱險的地理環(huán)境,反襯出工農(nóng)紅軍英勇奮戰(zhàn)威武豪邁的英雄氣概。“誰敢橫刀立馬?惟我彭大將軍?!蹦┚湟詥柎鹦问?,將一位有出色指揮才干、勇猛敢拼的將軍形象樹立眼前。
雖然詩題寫給彭德懷一人,但卻是對紅軍長征精神的藝術詮釋;正是靠如此智勇之將和英勇之師的不怕千難萬險、不怕流血犧牲的大無畏精神,紅軍才能沖破道道封鎖,走出絕境。
1935年12月17日,黨中央在陜西子長縣瓦窯堡召開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并部署東渡黃河,發(fā)起東征山西戰(zhàn)役,還通過了對張國燾的處理決定,取消他的一切“中央”。而四方面軍行軍作戰(zhàn)損失慘重,至1936年4月,已從南下時的八萬多人銳減到四萬余人。中央紅軍在陜北開創(chuàng)出新局面的消息不斷傳來,令紅四方面軍其他將領醒悟,他們紛紛要求北上會師,一致對敵。
2月8日,毛澤東同彭德懷冒著大雪,率部來到清澗縣袁家溝準備渡河。登高遠望,天地蒼茫,毛澤東胸中陡升萬丈豪情,揮筆寫下一首《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