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萬春,何昌福,邱慧珍,張文明, 王亞飛,張春紅,王 蒂
(1.甘肅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 甘肅省干旱生境作物學重點實驗室, 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省作物遺傳改良與種質創(chuàng)新重點實驗室, 甘肅 蘭州 730070; 3.甘肅農業(yè)大學農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
不同氮水平對旱地覆膜馬鈴薯干物質積累與分配的影響
何萬春1,何昌福1,邱慧珍1,張文明1, 王亞飛1,張春紅1,王蒂2,3
(1.甘肅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 甘肅省干旱生境作物學重點實驗室, 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省作物遺傳改良與種質創(chuàng)新重點實驗室, 甘肅 蘭州 730070; 3.甘肅農業(yè)大學農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針對馬鈴薯生產中存在的氮肥施用過量問題,通過田間試驗,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0、50、100、150、200、250 kg·hm-2,分別對應T1、T2、T3、T4、T5、T6處理)對旱地覆膜馬鈴薯“隴薯3號”的生育進程及其干物質積累與分配的影響。結果表明:施用氮肥顯著推遲了馬鈴薯的生育進程,隨施氮量的增加,馬鈴薯的生育期延后,各施氮處理的干重平衡期比不施氮肥的對照處理(T1)推遲了2~16 d;施用氮肥顯著增加了馬鈴薯全株和塊莖干物質快速積累的持續(xù)時間(Δt),隨施氮量的增加,與T1相比,全株Δt增加了2~14 d,塊莖Δt增加2~10 d;馬鈴薯整株和塊莖干物質積累均表現(xiàn)出明顯的“S”曲線特征。不同氮水平對成熟期馬鈴薯干物質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例也有顯著影響,隨施氮量的增加,成熟期莖和葉所占干物質比例明顯增加,塊莖所占干物質比例呈單峰趨勢變化;不同氮水平也顯著影響馬鈴薯塊莖產量,與對照處理(T1)相比,T2處理增產17.86%,T3、T4、T5和T6分別減產6.88%、21.06%、27.05%和38.63%,說明過量施用氮肥會導致馬鈴薯減產,其本質是馬鈴薯庫源關系的失調(施氮量超過50 kg·hm-2時)。在本試驗條件下,當目標產量為1.65 t·667m-2時,50 kg·hm-2為經濟最佳施肥量。
氮水平;馬鈴薯;旱地覆膜;干物質積累與分配;源庫協(xié)調
甘肅省是我國重要的馬鈴薯種薯和商品薯生產基地,位于甘肅省中部的定西市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雨養(yǎng)農業(yè)區(qū),馬鈴薯栽培歷史悠久,是我國最佳馬鈴薯種植區(qū)和主產區(qū)之一。2013年馬鈴薯播種面積達21萬hm2,產量67.54萬t,馬鈴薯產業(yè)已經成為糧食安全的重要保證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由于“隴薯3號”食用口感好,有香味,特別是淀粉含量比一般中、晚熟品種高,十分適宜淀粉加工,該品種在定西得到大面積種植。但是,農民為了追求高產和高收益,盲目施肥的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一方面造成了肥料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造成了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1-2]。
氮是作物生長發(fā)育的必需營養(yǎng)元素之一,在植物體內的同化和轉運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作物生長發(fā)育和產量形成[3],氮在馬鈴薯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決定馬鈴薯產量的重要因素[4-5]。研究表明,N、P、K對馬鈴薯產量影響的大小順序為N>K>P[6],氮水平能協(xié)調馬鈴薯干物質在各時期、各器官中的有效分配,且氮肥對塊莖數(shù)的影響因土壤供氮水平而不同[7],因此在生產上可通過調整氮肥管理措施來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8]。有關氮水平對馬鈴薯體內營養(yǎng)物質的分配、產量的形成有較多的研究[9-11],但甘肅省在此領域的研究尚屬空白,為此,我們在定西市安定區(qū)通過大田試驗,研究在旱作覆膜條件下不同氮水平對馬鈴薯干物質積累與分配以及塊莖產量形成的影響和規(guī)律,旨在為當?shù)伛R鈴薯生產中氮肥的合理施用以及化肥養(yǎng)分的優(yōu)化管理和高效利用提供依據(jù)。
1.1試驗區(qū)概況
試驗于2013年4—10月在甘肅省定西市旱作農業(yè)科研推廣中心試驗地進行。試驗區(qū)海拔2 200 m,平均氣溫為8.3℃,年降水總量為299.00 mm,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5%,年蒸發(fā)總量為1 817.2 mm。該區(qū)土壤類型為黃綿土,土壤基本理化性狀見表1。
表1 供試土壤的基本理化性狀
1.2供試品種
試驗品種為“隴薯3號”,由甘肅省定西市旱作農業(yè)科研推廣中心提供。
1.3試驗設計
田間試驗設6個氮水平:T1(CK):不施氮肥,0 kg·hm-2;T2:施氮肥50 kg·hm-2;T3:施氮肥100 kg·hm-2;T4:施氮肥150 kg·hm-2;T5:施氮肥200 kg·hm-2;T6:施氮肥250 kg·hm-2。肥底為磷鉀肥,P2O5105 kg·hm-2、K2O 180 kg·hm-2。氮肥用尿素(N含量為46%),磷肥用過磷酸鈣(P2O5含量為16%),鉀肥用硫酸鉀(鉀含量為52%),所有肥料在播種時全部溝施。
采用寬壟雙行種植模式,每處理重復4次,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面積為6 m×9 m=54 m2,行距0.5 m,株距0.3 m,種植密度為57 450 株·hm-2,于2013年5月5日播種,10月6日收獲。
1.4取樣及測定方法
在馬鈴薯生育期間,分別于苗期(6月23日)、塊莖形成期(7月5日)、塊莖膨大期(7月31日)、淀粉積累期(8月29日)和成熟期(9月28日)共取5次樣,每次5~10株,分根、莖、葉和塊莖不同器官分別稱鮮重,烘干后稱干重,然后粉碎供分析測定。
1.5數(shù)據(jù)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及圖表繪制用Excel 2012和Spass 21.0 軟件進行,采用F檢驗法檢驗模擬方程的顯著性水平。
2.1不同氮水平對旱地覆膜馬鈴薯生育進程的影響
圖1為旱地覆膜馬鈴薯全生育期內塊莖和根+莖+葉的干物質動態(tài)積累過程,塊莖和根+莖+葉的干物質動態(tài)積累過程的兩條線的交點為馬鈴薯干物質積累的平衡期,此交點可以反應不同氮水平對旱地覆膜馬鈴薯生育進程的影響。從圖中可以看出,施氮處理的干重平衡期較對照處理(T1)要遲2~16 d,并且施氮量越多推遲的天數(shù)越多。這主要是由于不施或少施氮肥馬鈴薯生長發(fā)育較早,而施氮過多則生長中心未能及時地轉移到以塊莖生長為中心所致。
圖1不同氮水平對旱地覆膜馬鈴薯塊莖和根莖葉干物質動態(tài)積累的影響
Fig.1Effects of N rates o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of tuber and root+stem+leaf of potato plants under film mulching culture conditions
在干物質積累量達到平衡直到收獲,塊莖的干物質積累大于根+莖+葉的干物質積累,這就形成了干物質積累的“剪刀差”,“剪刀差”的大小反映出塊莖產量的高低。T2和T3處理的“剪刀差”與對照處理T1相比差異不明顯,但T4、T5和T6處理的“剪刀差”與對照處理T1相比差異明顯且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而明顯減小。說明旱地覆膜馬鈴薯生育期的延遲并不能增加馬鈴薯塊莖產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施氮量過多,導致馬鈴薯庫源生長不協(xié)調所致。
2.2不同氮水平對旱地覆膜馬鈴薯干物質積累的影響
2.2.1不同氮水平對旱地覆膜馬鈴薯全株干物質積累的影響 圖2為不同氮水平對旱地覆膜馬鈴薯全株干物質積累動態(tài)的影響,圖2表明在馬鈴薯的整個生育期內,干物質的積累呈現(xiàn)慢-快-慢的變化趨勢,這和楊進榮等[12]的研究結果相似,其積累曲線呈現(xiàn)明顯的“S”型增長規(guī)律。
圖2不同氮水平對旱地覆膜馬鈴薯全株干物質積累動態(tài)的影響
Fig.2Effects of N rates o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of the whole potato plant under film mulching
采用Logisit方程對田間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擬合所得到的方程及參數(shù)見表2,顯著性檢驗表明擬合得到的Logisit方程的相關系數(shù)均達到顯著水平,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隨著施氮量的增加,馬鈴薯整株干物質快速積累期持續(xù)時間(Δt)與不施氮肥的對照處理(T1)相比增加了2~14 d,且隨施氮量的增加推遲天數(shù)越多;vmax和vmean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表現(xiàn)為單峰趨勢變化,與不施氮肥的對照處理T1相比,T2~T6的vmax分別增加4.17%、3.41%、-11.36%、-22.73%和-40.53%,vmean分別增加1.23%、-7.41%、-14.81%、-26.75%和-41.98%。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隨著施氮量的增加整株干物質快速積累期持續(xù)時間(Δt)也在增加,但是,由于vmax和vmean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表現(xiàn)為單峰趨勢變化,所以整株干物質量并沒有增加;在本試驗中,其中T2(50 kg·hm-2)處理vmax和vmean都最大,而Δt和vmean是決定馬鈴薯塊莖產量高低的重要參數(shù)。
表2 不同氮水平處理下馬鈴薯全株干物質積累擬合的Logistic方程及其參數(shù)
注:t為馬鈴薯出苗后的天數(shù)(d),y為馬鈴薯全株干物質積累量(g·株-1),t0為馬鈴薯生育期內干物質積累最大速率出現(xiàn)的時間,t1和t2分別為Logisit生長曲線的兩個拐點,即干物質快速積累期的起點和終點時間,vmax為馬鈴薯生育期內其干物質最大增長速率(g·株-1·d-1),vmean為馬鈴薯干物質快速積累期的干物質平均增長速度(g·株-1·d-1),Δt為干物質快速積累期持續(xù)時間。
Note:twas days after emergence of potato plants (d),ywas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mount(g·plant-1),t0was days of the maximum rate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occured,t1andt2were two inflexion points of Logistic equations, namely, the start point and end point of fast accumulation period of dry matter,vmaxwas the maximum increasing rate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vmeanrepresented the average rate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duringfast accumulation period,Δtwas the duration of fast accumulation period. The same as below.
2.2.2不同氮水平對旱地覆膜馬鈴薯塊莖干物質積累的影響圖3表明旱地覆膜馬鈴薯塊莖干物質積累也表現(xiàn)出和整株(圖2)相似的“S”型增長規(guī)律。同樣采用Logisit方程對塊莖干物質的積累量進行擬合,方程的表達式和相關參數(shù)見表3。馬鈴薯塊莖干物質快速積累期持續(xù)時間(Δt)和整株相似,也是隨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與不施氮肥的對照處理T1相比增加了2~10 d;vmax和vmean的變化趨勢也和整株一樣,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表現(xiàn)出單峰趨勢,與不施氮肥的對照處理T1相比,T2~T6的vmax分別增加7.76%、5.71%、-16.73%、-19.18%和-33.88%,T2~T6的vmean分別增加7.87%、6.94%、-17.13%、-18.98%和-35.19%。本試驗中,T2(50 kg·hm-2)處理vmax和vmean都要大于其它處理。
圖3 不同氮水平對旱地覆膜馬鈴薯塊莖干物質積累動態(tài)的影響
馬鈴薯整株干物質積累與塊莖干物質積累雖有諸多相似之處,但也存在區(qū)別,具體而言:馬鈴薯塊莖干物質積累最大速率出現(xiàn)的時間即t0較整株遲12~24 d,塊莖干物質快速積累期的起點t1和終點t2晚于整株30 d和15 d左右;塊莖干物質積累的vmax和vmean均要小于整株;塊莖干物質積累最大速率持續(xù)時間Δt較整株短17~23 d。
2.3不同氮水平對旱地覆膜馬鈴薯植株不同器官干物質量的影響
表4表明,收獲時整株干物質、莖干重、葉干重和塊莖干重的變化趨勢和塊莖產量的變化趨勢相同,均表現(xiàn)出隨施氮量的增加而呈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整株干物質T2、T3和T4處理與T1相比無顯著差異,T5和T6與T1相比顯著下降19.48%和26.84%;塊莖干重T2、T3和T4處理與T1相比也無顯著差異,T5和T6處理與不施氮肥的對照處理T1相比顯著下降23.87%和35.25%。說明過多的施氮量會導致馬鈴薯產量的顯著降低。相關性分析也表明塊莖產量和單株結薯重量與馬鈴薯整株以及各器官干物質間有顯著的線性相關,而與根冠比為負相關關系,說明馬鈴薯整株干物質的足量積累是決定塊莖產量的主要條件。各處理的根冠比和收獲指數(shù)無顯著差異。
表4 不同氮水平對旱地覆膜馬鈴薯植株不同器官干物質量的影響
注:根冠比為根系干重和地上部莖和葉片干重之和的比值,收獲指數(shù)為塊莖干重與植株整株的干重比值。
Note:The root shoot ratio(RS) is calculated by root dry matter amount divided by the aboveground dry matter amount, the harvest index(HI) is the ratio of dry matter amount of tuber to the whole plant.
2.4不同氮水平對旱地覆膜馬鈴薯干物質分配比例的影響
由表5可知,馬鈴薯干物質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隨著生育期的變化而變化。在苗期和塊莖形成期,馬鈴薯干物質的分配以擴大“源”的強度為目的,主要分配在莖和葉中;塊莖膨大初期是馬鈴薯干物質分配的轉折點,也就是塊莖和根+莖+葉的平衡點(圖1),在此以后,馬鈴薯干物質的分配以擴大“庫”容量為目的,干物質的分配主要以塊莖為中心,干物質的分配比例為塊莖>莖>葉>根。
表5 不同氮水平對旱地覆膜馬鈴薯干物質分配比例的影響
注:表中數(shù)據(jù)為4次重復的平均值±標準差,同列的不同字母表示在相同生育時期內不同處理間差異為5%顯著水平。
Note:Data in this table are means±SD (n=4), and values within the same column followed by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5% level.
就不同處理而言,在苗期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莖中所占干物質的比例逐漸增加,與對照處理T1相比,T2、T3和T4處理無顯著差異,而T5和T6處理莖所占干物質比例顯著增加,而葉片中所占干物質的比例則逐漸減小,與對照處理T1相比,T2、T3和T4處理無顯著差異,而T5和T6處理葉片所占干物質比例顯著下降。在塊莖膨大期至成熟期,施氮處理顯著增加了莖和葉中干物質的分配比例。到成熟期,莖和葉片中干物質分配比例則明顯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塊莖中干物質所占比例則先增后減,其中以T2處理(50 kg·hm-2)干物質在塊莖中所占比例最高,與對照處理T1相比,其它處理塊莖所占干物質比例分別增加2.86%、-1.38%、-2.96%、-9.34%和-17.05%。可見不施氮肥,雖然生長發(fā)育較早,但后勁不足,但施氮過多,則導致源庫不協(xié)調,造成干物質分配失衡。所以適宜的施氮水平不僅可以促進馬鈴薯各器官的穩(wěn)健生長,而且有助于產量的提高。
2.5不同氮水平對馬鈴薯田間農藝性狀、塊莖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收獲時調查了馬鈴薯的塊莖產量和產量構成因素以及植株的農藝性狀(表6)。由表6可見,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塊莖產量呈先增加后減小的單峰趨勢變化,與對照處理T1相比,T2處理增產17.86%,T3、T4、T5和T6塊莖產量則明顯下降,分別下降6.88%、21.06%、27.05%和38.63%。與T1相比,施氮處理增加了馬鈴薯的株高,而單株結薯數(shù)則無顯著差異;單株結薯重量和平均單薯重量的變化趨勢和塊莖產量的變化趨勢相同,也是隨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塊莖產量與莖粗、平均單薯重量、單株結薯重量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單株結薯重量與平均單薯重量也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而塊莖產量與株高、主莖數(shù)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單株結薯重量也與株高、主莖數(shù)呈顯著負相關關系。
表6 不同氮水平對旱地覆膜馬鈴薯田間農藝性狀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3.1不同氮水平對旱地覆膜馬鈴薯生育進程的影響
在馬鈴薯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存在一個鮮重平衡期和干重平衡期,從時間和空間上反映了“源-庫”是否協(xié)調,也反映了“源-庫”間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13-14]。在干重平衡期之前,主要是“源”的生長,光合產物主要用于建造地上部植株有機體[15],干重平衡期則“源庫”生長并進,在干重平衡期后,光合產物則主要用于“庫”的充實,即塊莖的迅速膨大和淀粉的積累。在本試驗中,干重平衡期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而后延,并且施氮量越多推遲的天數(shù)越多,說明施氮會影響旱地覆膜馬鈴薯生育進程,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不施氮“源”器官發(fā)育不良,影響了干物質的積累,導致干重平衡期出現(xiàn)較早,也因為“源”量的不足影響了“庫”的擴充,另一方面施氮量較多則生長中心未能及時轉移到以塊莖增長為主導致干重平衡期推遲。馬鈴薯對氮肥敏感,不同施氮水平顯著影響馬鈴薯的生長,隨著氮肥用量的增加,馬鈴薯出苗后的各生育進程后延。說明適宜的施氮量不僅有利于馬鈴薯出苗后各器官的生長發(fā)育和建成,也有利于同化產物的積累。
3.2不同氮水平對馬鈴薯干物質積累及分配的影響
光合產物的積累以及在各器官中的分配與塊莖產量密切相關,為提高馬鈴薯塊莖產量,在增加干物質積累的同時,必須促進同化產物的合理分配,提高干物質的有效利用率[16]。馬鈴薯的干物質積累過程因品種、施肥和養(yǎng)分管理等栽培條件不同而有很大差異[17-18]。本研究表明,馬鈴薯塊莖干物質積累最大速率出現(xiàn)的時間即t0遲于整株;整株和塊莖干物質快速積累期持續(xù)時間Δt均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然而由于vmax和vmean是隨著施氮量呈單峰趨勢變化,從而導致整株和塊莖干物質并不是隨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是隨施氮量的增加呈單峰趨勢變化,這說明施氮量的增加會導致馬鈴薯的貪青晚熟,從而導致產量的降低。在馬鈴薯的全生育期內,全株和塊莖的干物質積累出現(xiàn)相似的“S”型曲線變化,馬鈴薯干物質積累是產量形成的物質基礎,干物質的分配方向是決定塊莖產量高低的重要因素[19-20]。馬鈴薯最終產量的形成除了與各器官干物質的積累量有關外,還與干物質在各器官中的分配和協(xié)調生長密切相關[5]。馬鈴薯干物質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隨馬鈴薯生長中心的轉移而變化。干物質在各器官的有效分配是產量形成的關鍵[5],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在苗期增加了莖所占干物質的比例而減小了葉片所占干物質的比例,從塊莖膨大期至成熟期,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莖和葉片所占干物質的比例表現(xiàn)出整體增加的趨勢,而塊莖所占干物質比例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呈單峰趨勢變化。氮肥用量不僅影響干物質的積累和干物質在各器官中的有效分配,也影響流的暢通性,因此只有適宜的施氮量才會協(xié)調植株各器官的生長發(fā)育和建成,才能進行有效的干物質分配。
3.3不同氮水平對旱地覆膜馬鈴薯田間農藝性狀、塊莖產量及構成因素的影響
隨著施氮量的增加,馬鈴薯塊莖產量呈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這主要是由于不施氮源器官發(fā)育不足,從而影響干物質的積累,施氮量過多則導致馬鈴薯生長中心未能及時地轉移到以塊莖為主。施氮量對馬鈴薯農藝性狀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對莖粗的影響,而對株高和主莖數(shù)則沒有顯著的影響,莖粗的減小會導致光合源面積的減小,光合強度不足,從而影響干物質的積累。施氮量對馬鈴薯單株結薯數(shù)沒有顯著影響,對單株結薯重量和平均單薯重有顯著影響,而單株結薯重量和平均單薯重的變化是導致產量降低的直接原因。在本試驗條件下,一方面由于當年馬鈴薯生長季降水量少(全年總299.00 mm),這可能是導致產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土壤有機質和堿解氮分別達到16.2 g·kg-1和95.4 mg·kg-1,所以在當?shù)睾底鳁l件下當目標產量為1.65 t·667m-2時,施氮50 kg·hm-2即可滿足馬鈴薯對氮素的需求。
[1]王火焰,周健民.根區(qū)施肥——提高肥料養(yǎng)分利用率和減少面源污染的關鍵和必需措施[J].土壤,2013,45(5):785-790.
[2]巨曉棠,谷保靜.我國農田氮肥施用現(xiàn)狀、問題及趨勢.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J].2014,20(4):783-795.
[3]周杰,侯雪坤.氮鉀配施對大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研究[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0,22(3):19-21.
[4]廖佳麗,徐福利,趙世偉.寧南山區(qū)施肥對馬鈴薯生長發(fā)育、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中國土壤與肥料,2009,(4):47-52.
[5]KrassA, Marschner H. Influence of nitrogen nutrition, day length and temperature 011 contents of GA and ABA and oil tuberization of potato plants[J]. Potato Res, 1982,(25):13-21.
[6]姚寶全.冬季馬鈴薯氮磷鉀肥料效應及其適宜用量研究[J].福建農業(yè)學報,2008,23(2):191-195.
[7]鄭順林,李國培,楊世民,等.施氮量及追肥比例對冬馬鈴薯生育期及干物質積累的影響[J].四川農業(yè)大學學報,2009,27(3):270-274.
[8]谷瀏漣,孫磊,石瑛,等.氮肥施用時期對馬鈴薯干物質積累轉運及產量的影響[J].土壤,2013,45(4):610-615.
[9]周攢義,張興梅,王鵬,等.氮肥不同用量對馬鈴薯氮素吸收·產量與品質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3,41(15):6671-6673.
[10]宮占元,焦峰.不同氮水平對馬鈴薯干物質積累和產量的影響[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2,24(4):1-3,10.
[11]吉瑋蓉,張吉立,孫海人,等.不同施氮量對馬鈴薯養(yǎng)分吸收及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3,52(21):5158-5160,5166.
[12]楊進榮,王成社,李景琦,等.馬鈴薯干物質積累及分配規(guī)律研究[J].西北農業(yè)學報,2004,13(3):118-120,134.
[13]劉克禮,高聚林,孫會忠,等.馬鈴薯源的供應能力與庫容量的關系[J].中國馬鈴薯,2004,18(1):4-8.
[14]門福義,劉夢蕓,張志林.馬鈴薯的產量形成與生育階段[J].內蒙古農牧學院學報,1980,(1):72-81.
[15]盧建武,邱慧珍,張文明,等.半干旱雨養(yǎng)農業(yè)區(qū)馬鈴薯干物質和鉀素積累與分配特性[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3,24(2):423-430.
[16]高聚林,劉克禮,張寶林,等.馬鈴薯干物質積累與分配規(guī)律的研究[J].中國馬鈴薯,2003,17(4):209-212.
[17]劉克禮,高聚林,任珂,等.旱作馬鈴薯氮素的吸收、積累和分配規(guī)律[J].中國馬鈴薯,2003,17(6):321-325.
[18]蘇小娟.施肥對不同品種馬鈴薯養(yǎng)分吸收及產量和品質的影響[D].蘭州:甘肅農業(yè)大學,2010.
[19]高聚林,劉克禮,盛晉華,等.馬鈴薯旱作栽培干物質積累與分配[J].中國馬鈴薯,2004,18(1):9-15.
[20]王愛華,張文芳,黃沖平.馬鈴薯干物質分配與器官建成的動態(tài)模擬研究[J].生物數(shù)學學報,2005,20:356-362.
Effects of nitrogen rates o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otato plants under film mulching in dry land
HE Wan-chun1, HE Chang-fu1, QIU Hui-zhen1, ZHANG Wen-ming1,WANG Ya-fei1, ZHANG Chun-hong1, WANG Di2,3
(1.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Sciences/GansuProvincialKeyLabofAridlandCropScience,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2.GansuKeyLaboratoryofCropGeneticandGermplasmEnhancement,Lanzhou730070,China;3.CollegeofAgronomy,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nitrogen rates on growing stages and dry matter (DM) accumulation of potato cv Longshu No.3 under film mulching in dry land. Six nitrogen rates, 0 (CK or T1), 50 (T2), 100 (T3), 150 (T4), 200 (T5) and 250 (T6) kg·hm-2were used, and field plots were arranged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four replic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uration of growing stages of potato. Nitrogen applications obviously increased the duration of fast accumulation period (Δt) for the whole plant and tubers, being 2~14 days and 2~10 days, respectively. Dynamics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 the whole plant and tuber both showed the “S” curve. The dry matter distribution of maturity potato responded differently to nitrogen. With the increase of nitrogen rates, dry matter distribution ratio obviously increased in both stem and leaf, while those of tuber increased first then decreased, exhibiting a single peak curve. Compared with T1, T2 treatment increased the tuber yield by 17.86%, while those of T3, T4, T5 and T6 treatments were decreased by 6.88%, 21.06%, 27.05% and 38.63%, respectively. The depressing effect of N on potato yield may be partly due to the disturbance in sink-source relationship of potato plants,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50 kg·hm-2N be the economic rate of N fertilizer in this area.
nitrogen level; potato; film mulching in dry l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source-sink relationship
1000-7601(2016)04-0175-08
10.7606/j.issn.1000-7601.2016.04.27
2015-05-04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2BAD06B03);國家公益性行業(yè)(農業(yè))科研專項(201103004);國家現(xiàn)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建設專項(CARS-10-P18);甘肅省科技重大專項(1102NKDA025)
何萬春(1988—),男,甘肅隴西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鈴薯養(yǎng)分管理及栽培技術研究。 E-mail:hewanchun1988@126.com。
邱慧珍(1961—),女,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植物營養(yǎng)與營養(yǎng)生態(tài)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E-mail:hzqiu@gsau.edu .cn。
S143.1; S53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