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背景下,對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探討已經成為教師們熱切關注的問題。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教學觀念和高考升學的壓力的影響,化學教學過程中,基本都是教師在課堂上一味地進行知識灌輸,而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受到了限制,長此以往,就產生了厭學情緒。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徹底改變這種狀況,成為每個教師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3-22
作者簡介:劉志元(1977—),男,福建南靖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初中化學教育。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激發(fā)學習興趣
大量教學實踐結果表明,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不僅是教學大綱賦予的任務之一,而且是提高教學成績的有效措施之一。尤其是初中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后,他們才體會到學習化學的樂趣,有學習興趣,就有動力去克服學習上的阻力。只有在興趣的基礎上,學生的動力才會更加持久,學生才會積極地去學習。因此,在引入新課時,要迅速激發(fā)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當學生所學的新知識與自己的興趣點相聯系時,學生對新知的認同感就越強,他們接納新知識的愿望也就越強烈。
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化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邏輯性,同時也比較枯燥無味,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一成不變地把書本內容教給學生,那么會使學生感到味同嚼蠟,肯定收不到好的效果。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知識,而是激勵、鼓勵和喚醒。這就需要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也是新課程教學理念的重要特征之一。只有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讓學生在沒有教師的幫助下也能自主學習,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就要讓學生學會預習,在預習中讓學生對學習感興趣。然而,在初中階段,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只憑興趣毫無目的地在茫茫知識的海洋里“瀟灑走一回”,其收獲可能很微小。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所學、所思參與學習活動,使得思維課堂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形態(tài)。例如,在學習“燃燒和滅火”后,我讓學生用實驗探究:用導熱性良好的粗銅絲繞成的線圈罩在一支燃燒的蠟燭的火焰上,會有什么現象?如果線圈預先加熱,再罩在蠟燭上,現象會一樣嗎?怎樣解釋這種現象?這樣的探究迅速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并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從而提高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三、精心研究教材,優(yōu)化教學過程
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往以“填鴨式”進行知識灌輸,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忽略了學生的感受,所教內容既龐雜節(jié)奏又快,學生只能在囫圇吞棗的情況下把教師的教學內容記下來,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學習產生抵觸心理,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新課程改革就是要扭轉這種局面,教師就要精心研究教材,優(yōu)化教學過程,讓各個環(huán)節(jié)充滿趣味性、藝術性和科學性,要善于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渲染教學氣氛,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通過把本來要講解的內容設置成有梯度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教師適時予以點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之進入最佳的求知狀態(tài),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運用探究方式,展現多樣性的化學課堂
探究式教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帶動學生主動去思考,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盡可能創(chuàng)設探究情景,精心設計探究問題,給學生留有探究的空間,讓全體學生參與探究,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將問題設在學生的疑難之處,給予學生階梯性鋪墊,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啟迪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小組合作,將學生的探究結果展示出來并提出表揚,對有疑問的部分組織二次探究。如在學習完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知識后,小組討論并設計“噴氣船”。將“船”浮在水面,打開漏斗的活塞,流下的鹽酸與碳酸鈉反應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塑料罐內的氣體迅速增多,氣體從罐底噴出,使小船前進。通過展示小實驗成果,體驗成就感,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王立世.新課改下對高中化學教學的幾點體會[J].成才之路,2011(2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