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娟
從江蘇南京的彭宇案開始,老人摔倒該不該扶,不僅成為了人們廣泛關注的話題,也成為引發(fā)人們對當今社會道德、良知是不是滑坡的憂慮和思考。
馬年春晚上演的小品《扶不扶》讓人記憶猶新。我想,每個人在觀看的同時,內心一定會有更多的感慨和思考??吹降沟氐睦先?,“扶”與“不扶”的確讓很多人心里很糾結。扶是應該的,是人的善良本性,不扶是害怕惹麻煩。在扶與不扶的糾結里,有扶起來被誣告的“前車之鑒”,也有不扶不救引發(fā)的“良心不安”。面對這道需要每個公民作答的“選擇題”,我們會給出怎樣的答案呢?記者隨機采訪了我市的幾位市民——
記者:您好,我想問您一下如果您在路上遇到老人摔倒,您會不會扶他呢?
A:如果是和我有關的我去扶,如果沒關系我不去扶,因為扶了之后你要想到很多后續(xù)的問題,是不是要送醫(yī)院是不是還要掏錢,反正就是閑事兒盡量少管。
B:像這個情況我還是根據(jù)實際情況吧,如果他傷得不太嚴重、比較輕的話也許我會扶一下,如果是傷的特別嚴重,我也要看看周圍人的反映,如果我去盲目的扶,這個后果我還得考慮一下。因為現(xiàn)在在網(wǎng)上我們看到的這種負面的新聞也比較多。
C:我想我可能不會扶,會報警或叫救護車。
這些都是大實話,這種怕惹事兒的心態(tài)的確存在于很多人心中??上旅嫖覀円v述的故事的主人公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普通的共產(chǎn)黨員扶起“摔倒的道德”,向全社會傳遞了正能量。
他叫孫鑫,一位年輕的共產(chǎn)黨員,組工干部。孫鑫遇到的事兒還得從一場交通事故說起。
事情發(fā)生在9月19號早上7點半,當時,年近七旬的袁永香老人準備穿過海湖大道到對面車站乘車去文化公園鍛煉身體,快走到車站的時候,飛速駛來一輛小轎車,不慎將老人撞出了十幾米遠,橫躺在馬路中間,傷勢嚴重,情形危機。在現(xiàn)場,圍觀的人有一大群,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但是卻沒有一個人肯上前伸手救助。這時,一位80后小伙子在路過的公交車上看見了這一幕,他立刻讓公交車司機停車,跳下車跑上前,找到肇事司機拍了現(xiàn)場照片,將老人抱起送往醫(yī)院。這位年輕的小伙子就是孫鑫。說起當時的情形,袁永香老人仍然歷歷在目。
袁永香:當時我在地下躺著還是坐著我也不知道,一個鞋甩了包也甩掉了,反正心里清楚得很,跟前來了個小伙問我阿姨你家里的號碼有沒有,我說我有個包,那里有手機,你找李海燕,那是我的小女兒,他就找到我的手機打了電話,把我往車上扶。當時我聽見他這樣說,他說那個司機你開這么快干啥,你看剎車剎了多遠,他把我抬到車上,我說我的腿疼慢點,他就慢慢的,還把我的包支到了下面。
經(jīng)醫(yī)院診斷,老人左腿骨裂、骨盆多發(fā)性骨折,幸虧救治及時,才能轉危為安。一談起當天的事情,袁永香老人眼中充滿淚水,對幫扶她的小伙子孫鑫,老人印象深刻。
袁永香:我腿疼得很,他就把我照顧著,他還給那個小伙說你慢慢開慢慢開,照顧得好,這一路堵車,走的也慢,我說我腿疼得不成了,再他就抱著我的腿按摩著,他問我怎樣舒服一點,我說那你這樣把腿給我立一下,他就給我立起來,一路還和我聊天,安慰我說讓我放心,好著哪,你姑娘在醫(yī)院門口等你,我把你送到醫(yī)院。我就是遇上了個好人。
袁永香老人回憶說,由于肇事司機是外地人,對路段不熟悉,孫鑫還要不時的給他們引路。快到醫(yī)院時遇上堵車,孫鑫甚至想直接抱起老人趕快過馬路去醫(yī)院。老人感動地告訴記者,她遇上這樣的好人,像親人一樣照顧她,讓她心里直到現(xiàn)在都對這位恩人念念不忘。
袁永香:他把我這樣照顧著,我就一下子把心放下了,就好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樣,就好像是我家人來到了跟前,就全部放心了,把我感動的,我說我咋就遇上了這樣一個好人,我就一直心里牽掛著,從醫(yī)院就一直牽掛著,我好了我還要去看一下他,一直就這樣想著。
事后,袁永香老人的女兒一直想當面感謝孫鑫,卻總是被他婉言拒絕。
袁永香女兒:給他打過電話,打了兩個,我們也想著送個東西什么的,他就根本不要,他說你們把你媽媽照顧好,我這邊就不用了,我也不需要你們感謝,完了我說你叫啥名字,他也不說,問他在啥單位上班他說沒單位,就是說在外面打工,我姐姐還給他打了一個,他還是不說,反正挺謙虛的。
就是這樣一位做好事不留名的好人越是激發(fā)起了袁永香老人女兒感恩的心,無論如何,也要見一見這位好心人。費了一番周折后,她才得知了孫鑫的單位所在地。
袁永香女兒:我不是加了他的微信嗎,那天我就翻開他的微信看他發(fā)的一些東西,這個小伙子還經(jīng)常發(fā)表文章,上面有一個寄到市委組織部孫鑫,我一看那個照片我想應該就是那個單位,因為西寧也小,然后我讓別人問了一下是不是有這樣一個人,他說就是,就這么打聽上的。
袁永香老人的女兒終于見到了幫扶母親的好人孫鑫,她告訴記者,孫鑫給她的第一印象就是這個人很善良。
袁永香女兒:見他第一面,一看就是感覺像公務員政府部門上班的,有那種氣質,我覺得像一般的人,尤其是現(xiàn)在這個社會老人被撞了,一般很少有人上去,很難得的其實,做不到,沒有一定素養(yǎng)的人他做不到。
記者:你感覺到他內在的最突出的,在你印象中是什么?
善良吧,我覺得就是善良正義。
的確,善良和正直是一個人內心真實的外化和寫照,只有在平日里一直懷揣著這樣一顆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的心,才能在危機時刻挺身而出,舍我其誰。而更為難得的是,孫鑫在對這件事的態(tài)度上是如此的謙遜,這件事在他看來只是舉手之勞,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并不值得炫耀或去記憶。而孫鑫的部門領導直到事后半個多月,當袁永香老人的家人把感謝信送到單位時才知道了他的好人好事。
同事:他自打到我們處以來,我感覺這個小伙子比較善良、務實、誠懇,樂于助人,這些品質都從他的平時的工作、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體現(xiàn)出來,包括他這次見義勇為的事情發(fā)生以后他都沒給我們說過,他唯一的一次遲到也是那天早晨,他回來說是有點事情他遲到了,前面給我們打了電話,我們也是從其他的渠道里面才聽說孫鑫有這么個事情。
作為一名組工干部、一名共產(chǎn)黨員,孫鑫在平時的工作中認真負責、踏實可靠。他為人善良、謙虛低調、生活上艱苦樸素、對工作充滿熱情,這些都是他身邊的同事、朋友、家人對他的一致評價。他有個特點就是工作里面特別認真,而且他父親也是一直重病,但是他不會把家庭的這些壓力帶到工作中,工作中還經(jīng)常加班加點,踏踏實實一點兒也看不出來,真的是和大家一個標準。
在這起令人感動的幫扶事件中,孫鑫的所做作為首先折射出的是一個平凡人內心的善良和崇高,而這樣的善良、這樣的崇高絕非只會在一件事情中便能體現(xiàn)。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孫鑫做好人好事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了,了解孫鑫的人都知道,他平時就是很樂于助人。
同事:這次聽說他的事跡,我覺得沒什么可奇怪的,因為他以前做好事可能和別人沒說過,但是跟我說過,他就是去年冬天的時候,和他的妻子在紅十字醫(yī)院門口撿到了一個女士手包,包里有數(shù)千元現(xiàn)金、手機和各類銀行卡,孫鑫拿著手機聯(lián)系到了這個當事人,在醫(yī)院門口等了一個多小時,然后這個當事人問他名字他沒有留名,所以說他這個做好事不是偶然的,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這是他的習慣。
經(jīng)過一番周折,記者終于見到了略帶羞澀的孫鑫,面對記者的提問,孫鑫還是顯得一如既往的平靜。
孫鑫:這是我父母的教育,我父母經(jīng)常說老實做人老實做事,我覺得遇到這樣的事兒,就是老實人做的一件老實事兒,覺得沒有什么出奇的地方。第二個我覺得我是年輕人,作為年輕人就應該積極承擔這種社會責任,發(fā)揮自己的社會價值。第三個覺得就是作為一個公務員、一個黨員,更是應該在這個時候挺身而出幫助老人去做這個事情,我覺得也是一件心安理得的事情。
領導眼中的孫鑫工作熱情、同事眼中的孫鑫樂于助人,而在妻子的眼中,孫鑫留給家庭的時間卻很少,總是那么的忙碌。
妻子:我們剛開始在一起的時候吧,我覺得他是一個老實、本分、有責任心,也挺有擔當?shù)囊粋€人,對父母親很孝順,但結婚之后我發(fā)現(xiàn)他平時工作很忙,是個工作狂,家里面也顧不上太多,就像平時晚上他加班回家我都睡了,早晨我起床的時候他都已經(jīng)去上班了,就在我懷孕期間他都沒陪我做過一次產(chǎn)檢,也就是在寶寶出生的那天才請假陪我。
當問起孫鑫,問起他當時救這位老人時是怎樣想的?就不怕被訛嗎?他卻很坦然的告訴記者,當時只是想著趕快救人,其余的沒顧得上想。
記者:當時你沖上去救這個老太太的時候腦子里并沒有想太多?
孫鑫:沒有。
記者:只是覺得這個事情應該去做的,是這樣的嗎?
孫鑫:是的,沒有,沒有想太多,只是覺得這個事情發(fā)生了,而我作為一個年輕人,作為一個組工干部,所以覺得做這個事情是很自然的,根本就沒有想很多。
記者:那在車上在往醫(yī)院走的途中,有沒有想過一旦被訛或者出現(xiàn)其他的狀況,有沒有想過這樣的一些后果?
孫鑫:在車上因為老太太當時很痛苦,特別關注于這些事情了,車上倒是沒想,但是事后回到家以后確實想了這些,因為包括家里人也很擔心。
記者:那有沒有后悔去做這件事?
孫鑫:沒有,從來都沒有。
好人在身邊,感動在身邊。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孫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理想、信念和精神的力量。的確,遇見需要幫扶的老人,“扶還是不扶”確實是我們無法回避的一種現(xiàn)實。但我們說,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傳統(tǒng)美德、扶危濟困是我們道德觀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扶”才是一種天經(jīng)地義,而“不扶”或者“扶不起”則沖擊了良知的底線。
是啊,好人孫鑫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事實上,從彭宇案至今,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善行義舉不勝枚舉,一個又一個“最美”人物用他們的行為在默默地宣示,真善美從未離我們遠去,而是時時處處存在于我們的身邊。同樣,我們說,黨性是一把標尺,可以衡量出一名黨員覺悟的高低和立場是否堅定。在面對道德拷問的時刻,孫鑫,這位年輕的組工干部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普通共產(chǎn)黨員扶起“摔倒的道德”,發(fā)揮了一名黨員的表率作用,用“扶起老人”這個“小行動”,譜寫了人間大愛。
(作者系西寧廣播電視臺新聞頻率《夏都好聲音》節(jié)目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