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次教育改革與家政教育
在日本的近現代教育史上有三次重要的教育變革,促進了日本教育的快速發(fā)展和科技進步,而家政基礎教育在這三次改革中也不斷地整合、發(fā)展,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教育體系。
日本的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明治政府成立以后,日本為了學習和趕超西方,提出富國強兵、殖產興業(yè)、文明開化三大政策,發(fā)展教育,模仿歐美的教育體制,建立現代化的學校教育體系,家政教育即在這次教育改革中被引入。
在西方,家政教育首先由美國開始,在1880—1890年10年間,為了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提高國民的生存技能,培養(yǎng)國民當家理財、操持家務的能力,以女生為教育對象,最初在初中,繼而發(fā)展到公立小學,設立以裁縫、烹飪、育兒等家務技能、持家知識為主的“家庭科”課程。旨在達到以最低的社會成本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這一終極目標。而日本當時正值明治維新學習西方,同時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希望以家政教育方式培養(yǎng)未來的賢妻良母,通過賢妻良母培養(yǎng)效忠國家并能與當時的西方列強為伍的新一代國民。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日本戰(zhàn)敗投降,廢除了戰(zhàn)前日本天皇專制的軍國主義教育體制,確立民主、自由和地方分權等教育理念,確立了民主化的教育新體制,對日本的教育體制進行了全面的改組和重建。改革之后設置了中小學的現代家政教育學科,其目的在于讓學生養(yǎng)成獨立的生活能力,建設民主平等的家庭,進而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并且規(guī)定,家政教育是男女學生共學必修的學科。
在新制高中,家政教育作為一門選修課而創(chuàng)建。但這一時期家政教育學科設置理念與實際規(guī)定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947年度學習指導要領一般篇(試行方案)》規(guī)定,原則上小學的家政教育是男女學生必修科目,但是諸如料理、裁縫等課程,被認為是只有女生才適合學習的科目,男生可以由家庭工作取而代之;例如,小學5年級女生的學習內容包括圍裙制作、下身內褲制作和縫紉機使用等,而男生的學習內容則是掃除用具及廚房用品的制作與維修、家庭用品的制作與修理。初中男生在選修家政教育時,也參照了小學家政教育的有關規(guī)定。這反映了義務教育階段男女教育平等內涵的矛盾,對日后家政教育學科的定位和建構,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
從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日本進入了經濟的迅速發(fā)展時期,日本產業(yè)界為了謀求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要求學校教育按照勞動力市場的人才需求結構進行改革,迫于壓力,日本政府和文部省開始依據經濟和科技的發(fā)展來制定教育政策。這一時期的中小學家政教育開始注重技能的培養(yǎng)、男女分設,具有明顯的職業(yè)價值導向,原來男女學生共學必修的家政教育,改為男生學技術,女生學家庭。這段時期日本中小學的家政教育具備了明顯的女生導向和科技導向的特點。
在“女生導向期”里,小學階段家政教育的教學范圍拓展為被服、食物、住居和家庭四個領域。初中階段的“職業(yè)家政教育”改稱為“技術家政教育”,并分化為男生學“技術”、女生學“家庭”。這一時期的家政教育注重將現代科技手段和科技成果應用于產業(yè)和家庭。過去高中階段家政課程為選修,該時期實行女生必修制度。作為女生必修的家庭基礎,教學內容大致劃分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內容,以及與保育有關的知識和技能。
簡而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日本中小學家政教育,由初創(chuàng)時期以實用主義哲學為理論基礎、以建設民主家庭為宗旨、男女共學必修、專注于普通教育的學科,轉變?yōu)橐钥茖W主義為向導、以養(yǎng)成家庭經營技能為宗旨、男女分設、傾向于職業(yè)定向教育的學科。這一復雜的學科定位演變過程,既是兩種不同文化價值觀相互折中和消長的結果,又反映了日本政治、經濟和文化發(fā)展的需要。
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1971年中央教育審議會向文部大臣做的報告《關于今后學校教育綜合擴充、整頓的基本對策》,在這部綱領性文件中,提出了今后學校教育的總任務是擔負培養(yǎng)“人格形成”的使命。20世紀70—80年代,日本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日本經濟大國的地位已經確立,人們的生活方式開始向自我實現型轉變,日本政府開始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同時,由于前兩次的教育改革是以國家的政治和經濟需要為依據的,教育本身所應有的規(guī)律性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戰(zhàn)后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來。
第一,偏重智力教育,忽視道德教育,人文精神嚴重缺失,戰(zhàn)后日本確立了以經濟發(fā)展為中心的國家發(fā)展目標,一直奉行經濟優(yōu)先的價值取向,重視高學歷人才。日本社會這種片面追求物質生活,忽視精神生活的后果導致社會道德水平普遍下降,校園暴力、欺負、拒絕上學、家庭內暴力等青少年不良行為隨之出現。教師和家長往往只重視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使學生過早承受過重的學業(yè)負擔,精神緊張,壓力過大,不能使兒童、學生得到德智體全面協(xié)調的發(fā)展。
第二,應試教育,入學考試競爭過于激烈。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就有學歷社會之稱,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使日本更加重視教育,從而滋生更加瘋狂的學歷主義風潮。社會對于高分、名校非??粗?,甚至決定能夠進一流企業(yè)或公司,能否得到晉升和好的工資待遇。致使學校教育只重考試知識和學生的記憶力,學校成為單純傳授知識的場所,為了能進好的中學,進而為進名牌大學做準備,家長強迫孩子去各種補習班學習。
第三,學校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過于劃一和僵化。由于技術革新導致社會生活的高度現代化和信息化,致使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要求越來越強烈,造成了教育內容數量增加,難度提高。而學校教育只是一味地追求高分,注重考試,忽視了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教育。導致各種學校失去了其教學特色,學校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過于刻板劃一,不能適應社會的變化和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
由于以上種種原因,為了適應全球信息化技術革命的新形勢,改革日本教育中存在的許多弊端,日本進行了第三次教育改革。改革過程中:注重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文化自覺性和自主性;重視個性原則,實現教育發(fā)展與改革的多樣化、個性化和信息化;建立終身教育體系;強化傳統(tǒng)道德的培養(yǎng)。同樣,對于家政教育也采取了與當時相對應的政策和改革。在1978年的《學習指導要領》中指出,小學家政教育的目標即“通過對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等方面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加深對家庭生活的理解,養(yǎng)成學生作為家庭一員能夠不斷改善家庭生活的態(tài)度。”初中階段,把原來的“男生導向”和“女生導向”劃分為“技術系列”和“家庭系列”,目的是使初中男女生能夠互跨系列對某些課程共同學習。這一階段規(guī)定了男女必修的領域,而方法則由各個學校自定。受“男女分工論”“男女公學必修論”和世界婦女大會倡導的女性社會權保障等多種觀點及勢力集團的壓力和影響,高中階段,日本將家政教育定位為普通教育學科。男生和女生必修4分,這一階段的培養(yǎng)目標是“承擔為人父母的自覺性”“作為更好的家庭成員”。
這一時期小學階段家政教育學科的培養(yǎng)目標由關注學生家庭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到注重家庭道德教育。初中的技術家庭教育學科在男女學生共學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發(fā)展,并且根據學生的興趣增加了大量的選修課。
日本基礎教育的家政教育經歷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發(fā)展歷程:由戰(zhàn)前專門為女性特設的家事、縫紉和烹飪等學科為代表的傳統(tǒng)家政教育,轉向戰(zhàn)后創(chuàng)建階段的以男女學生共學必修為特征的現代普通家政教育;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時期里,改變?yōu)槟猩鷮W技術、女生學家政的具有職業(yè)導向和性別特征的家政教育。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又重新轉變?yōu)榕c戰(zhàn)后學科初創(chuàng)階段相同的,男女學生共學必修的普通家政教育??梢哉f,戰(zhàn)后日本中小學家政教育學科在發(fā)展過程中蘊含著諸多政治、經濟和文化以及學科定位的意蘊。
日本小學、初中和高中家政教育學科內容關聯(lián)性示意圖
教育改革后的日本家政基礎教育以人文主義為向導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例如增加個性化的課程選擇;為了適應當代社會,注重現代信息技術;實現男女共學必修;培養(yǎng)青少年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態(tài)度等。日本小學、初中和高中家政教育學科分為技術和家庭兩個領域。初中和高中的技術領域實際上屬于工藝科,是小學階段手工課的延伸和深化;而家庭領域則屬于傳統(tǒng)的家政教育范疇。這種劃分方法是適應日本特殊文化背景的一個特色,并且對于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家政學科的構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文來自全國高等學校家政學專業(yè)核心課程教材《家政學教學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