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秀梅
“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內(nèi)容就是培養(yǎng)孩子對受挫的恢復力。樂觀的孩子不是沒有痛苦,而是很快能從痛苦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
現(xiàn)在的幼兒由于家長的溺愛,普遍任性、心理脆弱。這是轉型期的社會環(huán)境與傳統(tǒng)的子女觀、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相互作用形成的。美國心理學界流行“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的說法,遭受挫折很少的孩子長大后會因不適應激烈競爭和復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的。所以在教學中給孩子一點適當?shù)拇煺劢逃鞘直匾摹?/p>
“挫折教育”不能等同于“吃苦教育”、“失敗體驗”。給孩子適度的忽視、給予孩子必要的紀律約束和適當?shù)呐u、適當?shù)膭诶?,可以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但僅僅這樣做會把孩子心理引向另一個誤區(qū)?!按煺劢逃本褪鞘购⒆赢a(chǎn)生樂觀的品質。“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內(nèi)容就是培養(yǎng)孩子對受挫的恢復力。樂觀的孩子不是沒有痛苦,而是很快能從痛苦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給家長們提出如下挫折教育建議:
一、在現(xiàn)實生活中敢于放手、給予機會。生活情境因為有真實性和自然性,能使孩子充分體驗挫折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并有一定的心理準備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對挫折的思考和把握比較成熟,因而對于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容易接受、容易把握。在幼兒園,我們可創(chuàng)立系列教育活動,從小班開始,使幼兒逐步學會刷牙、洗臉等生活自理能力;在中大班,則培養(yǎng)幼兒愛勞動的習慣,訓練幼兒自己穿衣、整理床鋪、做值日生等自我服務能力和為集體服務的能力。在這些活動中他們常常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在排除這些自然挫折的過程中,既培養(yǎng)了幼兒的耐挫能力,又增加了幼兒的自信心。
二、在游戲中給孩子提供體驗挫折的機會。教師設計的游戲中制造難題,讓幼兒開動腦筋,根據(jù)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完成任務。如把幼兒喜愛的玩具藏起來讓幼兒尋找,讓幼兒到黑暗的地方取東西等。但是,在創(chuàng)設和利用困難情景的時候,要注意幾個問題。首先注意適度和適量。設置的情景要能引起幼兒的挫折感,但不能太強,應該循序漸進,逐步增加難度;另外,幼兒一次面臨的難題不能太多,否則,過度的挫折會損傷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其產(chǎn)生嚴重的受挫感,從而失去探索的信心。
三、樹立榜樣,多鼓勵,增強抗挫折的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講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長并獲得成功的事例;要注意老師的榜樣作用,老師對待挫折的態(tài)度和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態(tài)度和行為;同伴也是孩子的“老師”,教師要抓住同伴的良好行為樹立榜樣,增強幼兒抗挫折能力。例如有些幼兒不敢走平衡木,老師在旁邊鼓勵說,別怕,你行!或者說,你像某某小朋友一樣勇敢,老師相信你!在榜樣的影響下,幼兒會樹立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難。當戰(zhàn)勝困難后,老師的“你真行”就會變成幼兒心理上的“我真行”。幼兒只有不斷得到鼓勵,才能在困難面前淡化和改變受挫意識,獲得安全感,提高他們繼續(xù)嘗試的勇氣和信心。
四、為幼兒創(chuàng)設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與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兒發(fā)現(xiàn)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從而更好地認識他人和自己,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缺點。在群體中,幼兒往往會經(jīng)歷一些挫折,如觀點不一致、能力強弱等。這樣,他必然會在不斷的磨練中學會如何友好相處、如何合作,從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另外,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指導,也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五、對幼兒適時進行心理疏導,誘使“抗挫品質”的形成。如幫助孩子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觀原因,找出失敗的癥結所在等。在必要時可幫助孩子一步步地實現(xiàn)目標,讓孩子體會只有戰(zhàn)勝了困難才能前進一步,而進步、達標的全過程就是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在平時則要善于觀察孩子的活動,把握其心理發(fā)展趨勢,如果孩子在克服困難時幾經(jīng)嘗試均告失敗,就應及時給予具體幫助。防止孩子因受挫折而產(chǎn)生失望、冷淡等不良心理反應,在必要時可幫助孩子一步步實現(xiàn)目標。
讓幼兒學會面對挫折,戰(zhàn)勝挫折并非一朝一夕可得,也并非刻意追求即成,關鍵是順其自然,順應幼兒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幼兒的承受并克服挫折的能力,持之以恒。任何放縱和遷就的行為都會造成幼兒的依賴思想,要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認識挫折、學會克服挫折、戰(zhàn)勝挫折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