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全忠
顯微攝影師:帶你『看見』驚艷的『微距世界』
◎文/陳全忠
本文主人公
雪花、砂石、霧霾、廚房里的油鹽醬醋……這些我們用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微觀世界,你能想象它們在放大幾十倍甚至百倍后,居然可以變成美麗的風景嗎?砂石像寶石般通透晶瑩,蝴蝶的鱗片像花瓣一樣綻放,就連電池的漏液也仿似一幅幅絢爛的名家畫作……這些都是顯微攝影師張超透過顯微鏡看到的微距世界,原本不起眼,甚至肉眼都看不到的它們竟然如此驚艷。
張超在業(yè)余拍攝了一系列的顯微照片,帶領(lǐng)大家去看身邊的“小世界”,并先后獲得過國內(nèi)外顯微攝影大賽的一等獎、大師獎等。柴米油鹽醬醋茶都可以成為他眼中的藝術(shù)品,他扛著一臺顯微鏡,看遍了塵世間最平凡卻細膩美好的一切。
張超大學時學的專業(yè)是北師大的天文系,畢業(yè)后分配到國家天文臺工作??梢哉f他日常的工作就是用一臺大型的望遠鏡觀察遙遠的星辰,面對的是無限宏大的浩瀚宇宙,一張一張地拍攝,一拍就是半年的時間。
剛開始的時候,他覺得星空攝影趣味橫生,為了拍攝出具有沖擊力以及美感的照片,也為了滿足自己的科學探索欲,他也像其他的星空攝影愛好者一樣,去追星星、拍極光,閑暇時間都在戶外奔波、拍攝。
可是滿世界跑來跑去,兜了一大圈他才發(fā)現(xiàn),最美的風景不在無盡的穹宇,而是在身邊的碎小事物中。第一次在顯微鏡下看東西,張超被震撼了。因為他看到了一個與日常印象全然不同的世界,顯微鏡下構(gòu)建的世界竟然是全新的。那一次在顯微鏡下看的東西,是一位研究海洋浮游生物的科學家從釣魚島海域取來的海水水樣,顯微鏡下的世界讓他很驚訝:一小管明明是看不見有東西的海水,在顯微鏡下竟然有那么多生物存在,而且那些生物的形態(tài)和結(jié)構(gòu)絲毫不比我們?nèi)粘K姷暮Q笊锖唵?,那是一些袖珍版的魚鱉蝦蟹。他就琢磨著,能不能把這些肉眼看不到的東西拍攝出來。
于是在工作之余,張超把鏡頭從遠至光年之外的隕石和星空,轉(zhuǎn)移到了近在身邊但小到微米量級的雪花和沙子等。第一次嘗試顯微攝影是在2004年的時候,他外出采風,準備拍攝一組關(guān)于蝴蝶卵和鱗片的照片,然而這些卵和鱗片非常細小,普通相機無論怎樣聚焦都無法很好地展現(xiàn)它們內(nèi)部的紋理,于是從那時候,他開始思考怎樣用顯微鏡拍攝。
顯微拍攝通過連接顯微鏡與攝影裝置,把顯微鏡的物鏡和目鏡所組成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作為照相機的鏡頭去拍攝用肉眼無法看清的標本。原理上看似簡單,但是要拍出一張完美的顯微攝影照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里面大有學問。
我們看到的一張顯微攝影照片,往往需要非常精準地設(shè)置光圈、快門、感光度、白平衡等各項參數(shù),還得根據(jù)你想要的不同效果,換裝各種鏡頭,添加各種濾片。在顯微世界里,任何一點小小的改變,拍攝出來的效果往往大不相同。而且,玩攝影的都知道,用光的技術(shù)以及曝光度的細微拿捏,對相片質(zhì)量有著決定性作用,更何況是如此精密的微距攝影,想要玩轉(zhuǎn)顯微攝影,根本沒有什么天賦異稟,全靠實打?qū)嵉乜嘞抡婀Ψ颉?/p>
比如拍雪花,就對溫度和時間要求很高,你能遇到很多次下雪,但你可能拍不到一張理想的雪花照片。張超就曾一度對拍雪花非??駸?,但拍雪花實在是一件比較苦的差事,他把相機接在一臺高倍顯微鏡上,然后連人帶機器放在戶外充分冷凍,讓自己和機器冷卻到與周圍一樣的溫度,這樣一來,雪花落到顯微鏡下的時候才不會開始融化。有時候夜間拍攝,連日光燈都得換成冷光源。多次拍攝的經(jīng)驗告訴他,氣溫在-15℃是雪花最美的時候。所以,他必須得在特別冷的地方追雪花。
為了拍“鵝毛大雪”,他的車停在天山里五六個小時不能動彈;他在東北牡丹江的“雪鄉(xiāng)”頂著-23℃的氣溫作業(yè),身上穿了兩條秋褲,兩條毛褲,兩套秋衣,兩件毛衣,兩身羽絨服,甚至在臉上貼了七個暖貼,都不管用。盡管每一次都有被凍傷的危險,所幸他拍到了他所見過的最漂亮、最大的一枚雪花,那還只是個分支,如果它是完整的話,直徑將超過2厘米。他和妻子曾經(jīng)去吉林、新疆伊犁等地追雪,只要雪在下,他就不會提前收工,為了拍出最好看的雪花照片,他一拍就是一個晚上,在吉林的時候最長工作時間超過10小時。最終,他在整個冬天收獲了50多張較為精美的雪花照片。越難做到的事,成功后越有成就感。
塞班島,來自星星的沙
顯微鏡下拍到的雪花
新疆哈密被風蝕的沙子
夏威夷熱帶火山島上的
沒有雪的時候,張超則喜歡去嘗試各種各樣的題材。從接觸顯微攝影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十年的時間了,但拍了這么久他居然從來不會感到膩味。張超說,因為顯微攝影的題材非常廣,雪、沙子、種子等,都是有收集感的東西,后來他發(fā)現(xiàn)生活中我們平??赡芙?jīng)常忽略掉、但實際上很美的東西太多了,根本就收集不完。
比如沙子。常人可能很難理解,沙子有什么好拍的,很少有人想到夏威夷海灘與塞班島海灘的沙子會有何不同,也沒有人注意到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子有何不同……在顯微鏡下,它們的組成成分的確不同。
沙子看似不起眼,實則可能蘊含著一個地區(qū)環(huán)境、氣候、生物類群種種領(lǐng)域的信息。夏威夷島海邊的細沙中可以找到很多有意思的物質(zhì),顯微攝影技術(shù)清晰地揭示了它們的成分:比如各種熱帶海域軟體動物的外殼殘骸,與火山噴發(fā)有關(guān)的橄欖石與黑曜石。這些不同來歷的碎屑組合在一起,它們被海水打磨得形態(tài)各異,但大多失去了棱角。
塞班島是一個由珊瑚礁構(gòu)成的島嶼,但是在海邊的沙灘上,細沙中的成分卻不僅僅是珊瑚和針狀的海綿骨骼,其中數(shù)量更龐大的是一類如星星般的大沙粒,它們是古老的海洋生物——有孔蟲。有孔蟲在地球上已經(jīng)存在了5億多年,它們的體表分泌有鈣質(zhì)的殼,殼的形態(tài)宛若天上的星。塞班島上這些“星星”沙,顆粒大小在1~5毫米之間,在顯微鏡下你可以看到沙中有大量有孔蟲,它們的外骨骼呈星星狀,上面還有一個個小孔,很是美麗。
張超說:“用肉眼在顯微鏡下看沙子很震撼。來自吐魯番地區(qū)一處沙漠中的沙,是我目前拍到的最小的沙,跟花粉一樣大小。太小了,我想用針撥一撥都不成,一撥就沾在針尖上了。當時讓我很驚訝,又圓又潤。這么小,像玉,圓圓的,稍微有點斜度,就滾動?!蹦切┗ǚ郯愦笮〉纳匙樱谡掌袌A潤有如珍珠。
朋友們在知道他的愛好后,每次去各地游玩時都給他捎帶一些沙子樣本回來,幾年下來已裝滿了120多個小玻璃瓶。他也會在閑暇時,從玻璃瓶里倒出一小堆沙子樣本,用針挑選出有特色的沙粒。雖然過程有些費時,但結(jié)果是值得人驚嘆的。在顯微鏡下觀看沙子就像是看一場微觀的展覽,這一切的發(fā)現(xiàn)讓他沉醉。
多年下來,張超的業(yè)余愛好漸漸玩出了名氣,他拍攝的顯微作品大部分都登上了《中國國家地理》《博物》《大眾攝影》以及《攝影世界》等。他還參加過“全國顯微攝影大賽”,獲得兩次一等獎、一次大師獎。在國外的“小世界”和“生物視界”等顯微攝影比賽中,他也取得過不錯的成績。
張超由“顯微”到知名,是在2015年春天,那時北京的霧霾很嚴重,天空變得霧蒙蒙,走在街上,每個人都帶著厚厚的口罩。朋友提起要不要試試拍下霧霾是什么樣的,不想這一提醒,卻被張超放在了心上。
3月底,他在8樓的天臺上搭好架子,放置上一塊實驗室常用的載玻片,從上午8點開始將它暴露在空氣中,等待12小時,收集落灰樣本,再把樣本帶回實驗室,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直到將其放大了1000倍,才清晰地看到霧霾的樣子。霧霾包含了礦物質(zhì)、動物皮毛、昆蟲的碎片、種子和燃燒后的粉塵等物質(zhì)。雖然霧霾的成分很復雜,一直處于變化之中,但是有一樣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早春的霧霾中含有花粉顆粒,張超在拍攝的每個載片上平均能看到至少10個花粉顆粒。這也就部分解釋了早春時的霧霾會時常讓人感到不舒服的原因。
他把拍攝到的顯微鏡下的北京霧霾照片放到微博上,立即引起了網(wǎng)友的瘋傳。他也在一夜之間成為了網(wǎng)絡(luò)名人,對于這樣的情況,張超多少感到一些意外,因為霧霾照片其實只是他顯微攝影的很小一部分。
很多人都想不到,廚房里的油鹽醬醋也是張超鏡頭下探索的美。張超說,關(guān)注到廚房很正常,因為那是他和妻子一起做菜的地方,洋溢著愛的味道。妻子與他同是天文系出身,在工作和業(yè)余興趣愛好上對張超都非常支持,一直相伴左右。
他們喜歡從生活中尋找樂趣,擺一臺攝影機在家,家里廚房一些鹽、糖、醬油、醋、料酒等再日常不過的調(diào)味用品在顯微鏡下也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一面,特別是醬油的結(jié)晶體形狀多樣,非常有意思。有時候做完飯菜,他們就開始探索廚房里的“藝術(shù)品”了,后來拍攝的“廚房晶體”系列顯微作品在許多專業(yè)雜志和科普報紙上都有刊登。
“顯微攝影是很好玩的事情,因為它是一種享受用相機去收集的樂趣;顯微攝影還是一種發(fā)現(xiàn),當你發(fā)現(xiàn)了別人沒發(fā)現(xiàn)的東西,那種感覺非常奇妙;顯微攝影還是一種偶遇,只要堅持,就一定會遇到驚喜。反正無論何時,我的包里都會有一臺相機。”張超相信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多探索,才會收獲更多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