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志芳
初中英語教學有著內在的規(guī)定性,教學原則就是一種規(guī)定性的教學規(guī)范。有效的教學活動是達成教學目標的最重要的過程因素。只有課堂中的教學活動都有效地指向目標,才能最終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中學英語學科的有效教學包括“有效果”和“有效率”兩個層面。有效教學既強調達到教學效果,又強調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達到這一教學效果。這就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精心設計課堂,認真?zhèn)湔n,有效利用教學資源,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達到或超過規(guī)定的學習目標。
以下是本人在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對于有效性原則在課堂中運用的一點思考。
一、教師教學語言的有效性
英語是我們教學的對象,也是我們教學的手段。用英語進行授課是對英語教師的基本要求。初中英語教學中(尤其是農村學校)教師的教學有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教師用基本母語教學,即使出現(xiàn)英語授課,也是幾個最常見的指令,如Open your books! Read the text.等。另一種是教師說一句英語馬上補加一句中文,怕學生聽不懂,這是毫無意義的“雙語”教學,不利于營造英語課堂氛圍,培養(yǎng)學生英語思維的能力。還有一種是高大上的純英語教學。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很好,英語組織教學的能力很強,但是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很多詞匯不在學生的掌握范圍內,導致學生一知半解,聽得很累。
因此,教師課堂語言的運用,要考慮到有效性。課堂上要求教師盡量使用學生已學過的語言來組織教學,來進行對學生的指導和講解,也就是說必須以學生能聽懂為標準。不熟悉的教學語言則盡量輔以“體態(tài)語”,如配以肢體語言、簡筆畫等來降低語言難度并提高趣味性。英語課堂用英語來組織教學是必須的,但這并不排除必要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母語來輔助教學。如某些英文單詞很抽象、復雜,教師適當?shù)厥褂媚刚Z加以解釋說明,能使學生快速明白,可以節(jié)省很多時間來開展別的有效的教學活動。
二、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的有效性
課堂導入是一堂高效優(yōu)質的英語課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有必要為這一環(huán)節(jié)動足腦筋,而不是敷衍了事。英語教師的課堂導入設計得五花八門。有的以“Free talk”導入,有的以一段視頻導入,有的以英文歌曲導入,可謂精彩紛呈。遺憾的是,并不是每個導入都是有效的。有的只是簡單地營造了一種“這是英語課”的氣氛,至于這首英文歌唱的是什么內容,與今天的授課有無關系,教師一概不管。其實,即使只是一首英文歌,只要精心設計,也可以有效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例如,教學牛津英語7下Unit 5 Grammar一般過去時, 我課前打印了一首經(jīng)典英文老歌Yesterday once more,分發(fā)給學生,然后以欣賞并且學唱這首歌作為課堂的開始。
部分歌詞如下:
Yesterday Once More
when I was young Id listen to the radio
waiting for my favorite songs
when they played I'd sing along,
it made me smile.
those were such happy times and not so long ago
how I wondered where they'd gone.
but they're back again just like a long lost friend
…
聽完,幻燈片上呈現(xiàn)三個取自這首歌的含有一般過去時態(tài)的句子:①When I was young,I'd listen to the radio.②Those were such happy times.③It made me smile.就這三個句子順勢導入今天的課堂主題—一般過去時,學生在優(yōu)美的歌曲中開始愉快地學習。
因此,作為課堂導入的視頻、歌曲等媒體資料,最好能符合教學情況。用得好,就為一節(jié)好課作了鋪墊;用得不恰當,只是“看起來很美”而已,可有可無。
三、 教學材料處理的有效性
課本提供的教材是初中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途徑。對于教材的處理,也應遵循有效性原則。聽到一節(jié)課,教學7下Unit 4 Finding your way,Speak up—How do I get there? 這個部分是在上半段“聽、讀、寫”的基礎上,繼續(xù)開展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對話如下:
教師對學生布置任務: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then draw the route. (聽對話并畫出路線) 學生打開書本,邊聽邊嘗試著根據(jù)對話畫出路線。多數(shù)學生花了五分鐘時間還是沒能畫出正確的路線圖,等到教師準備讓學生仿編對話時下課鈴聲響起,來不及了。這位教師對于這段語言材料的處理,沒有遵循有效性原則,也沒有考慮到學生自身的能力情況,自然沒有效率可言,這種處理方式是低效的。其實,教師可以換個思路設計,讓學生先熟讀對話,然后提供給學生對話中的路線示意圖,讓學生看著路線圖來鞏固剛剛學會的路線表達方法。
有了這幅直觀的線路圖,學生能更好地操練并很好地掌握剛學的知識。然后教師再提供兩幅線路圖,讓學生仿編對話,達到讓學生掌握談論如何到達指定地點的技能,而不是將大量時間浪費在畫圖上。
四、課堂活動安排的有效性
課堂活動是為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服務的。能否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依賴于課堂教學活動安排的科學性、有效性。
教學7下Unit 2 Reading第二課時,對課本的語言點進行處理。在這之前,要對上堂課所學的Reading的內容進行回憶和鞏固。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讓學生互相就課文內容提問。二十多個不同的問題我預先設計好并打印在紙條上,然后分發(fā)給學生,每人一個問題。然后安排學生活動:Please walk around the classroom to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The more, the better.學生可以找任意一個同學回答各自紙上的問題,之后交換問題,繼續(xù)找別的同學問答新的問題,繼續(xù)交換、回答……這個活動由pair work發(fā)展成group work。學生行走在教室里,開心地找朋友回答問題。最后統(tǒng)計活動成果,有的學生回答了近二十個不同的問題。這種方式要比原來的師問生答更有效。教師問,學生齊答,容易讓一些學生濫竽充數(shù);教師問,單個學生答,有時一個學生回答占時2~3分鐘,而其余的學生坐在那里聽,積極性根本調動不起來,有的同學只要不叫到他,就心不在焉,不會去考慮怎么回答教師的問題。而這種“全民參與”的活動,使得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讓他們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更好的了解,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做好了準備。課后,學生表示很喜歡這樣的方式。
因此,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從學生主體意識的建構出發(fā),注重活動的科學性,使學生通過體驗、合作、探究活動得到全面發(fā)展。語言學習的有效性是要建立在學生主動參與語言實踐的基礎上的。
要提高英語課堂的有效性,還需要教師掌握如何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學策略,全面了解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進程,包括學生不斷變化的興趣特征、心理狀態(tài)。這里只是本人在教學過程中的一點心得,關于有效性課堂,我們可以做得更多。英語教師在組織和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時刻牢記有效性原則,精心設計課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教師輕松地教,學生輕松地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