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場與展覽,并沒有刻意劃分,但卻像是共生體,不可分割。人行其間,可觀美妙物、可聞工具聲、可嗅染料味。但最重要,每一處的豁然開朗,帶來的都是無比驚喜。
在常規(guī)定義里,手工藝指的是以手工勞動進行制作的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品。許多年前,手工制造的產品,常見于村頭村尾、大街小巷,人們從走街串巷的挑貨師傅手里,買回生活需要的物品,也許是一只篾條編的簸箕,一個竹編的簍子,或是一把棕毛掃帚、一支金鏤的簪子、一只色彩絢麗的景泰藍花瓶……但做工細膩、技藝精到的師傅,一年到頭手忙不停,有些還成了專門給王公將相做東西的匠人,手藝了得。
但當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再精致的手藝,再結實的物品,也沒能抵擋得住機械化的沖擊,在與機器相互較量的過程中,手工一度敗下陣來:產量不夠高,成本不好控制,樣式單一,制作周期長……但時光流轉,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這讓許多人開始渴望慢下來,回味等待一件物品制作完成的喜悅,也懷念手工制作的獨一無二的魅力。
中國明代思想家王艮曾說過:“百姓日用即道”,認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傳統(tǒng)手工藝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長足發(fā)展,基本點來自老百姓源源不斷的需求以及因為這個需求而滋生的巨大市場。這也引得許多設計師、藝術大師深入山林、群山、田野、鄉(xiāng)間,用眼睛觀察傳統(tǒng)技藝的現狀,用雙手觸摸其靈魂,發(fā)掘天然的工藝材料,嘗試以“實用”為設計前提,探尋和研究人們與物品之間的使用關系。
這場“匠心傳承·日用之道”的生活美學展,就搭建起了匠人與手藝的展示平臺,用再造的方式、新生的姿態(tài),讓傳統(tǒng)技藝回歸生活,呈現具有中國智慧與當代審美的手工藝品。設計師、藝術家?guī)淼乃凶髌罚捍商ブ窬?、金繕修復、景泰藍、宋錦、植物染……或因設計的介入而更具現代感,或因非遺的保護更強調手工特性,或因創(chuàng)意的加盟開始向產業(yè)轉化……每天我們都在使用著雙手,吃飯、穿衣、工作,但卻很少靜下來仔細思考,這雙手到底能創(chuàng)造多少不可思議?
在這場以“手”為主角的展覽上,或許能找到答案。4 300平方米的空間里,容納了染、織、繡、竹、木、器、淘、金工……通過呈現不同門類與工藝的頂級手工藝品,展現當代生活美學與造物智慧。什么是中國人自己的日用之道?答案或許正在找尋的路上,也只有不斷追尋,我們才能摸索出屬于自己的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