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峰
圖1為人教版教材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九章第一節(jié)《壓強》中,為對比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應跟“受力面積”有關所作編排.筆者認為此處安排不當.
1缺乏科學性,對比無效
蚊子叮人時,蚊子口器對皮膚施加了壓力.駱駝站在沙漠上,駱駝對沙子施加了壓力.二者壓力均對受力面產生了一定的壓強,所產生的“效果”對比明顯.可細細想來,這個對比過程難免讓人心生疑惑.完全不同的兩種“效果”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你可以認為是壓力作用的結果,難道學生不能認為“皮膚沒有沙地結實”嗎?承受壓力作用的對象完全不同,對比變得毫無意義.比如探究“八年級女生和男生物理學習能力,哪個更強?”我們選一組八年級男生解答一道大學物理題,另一組八年級女生解答一道八年級物理題.結果前者解錯了,后者解答完全正確.結論:男生的物理學習能力不如女生.這種結論難以讓人信服.
2邏輯關系不清,結論牽強
以下為教材所作分析:
以上述事例可以看到,蚊子的口器對皮膚的壓力雖然不大,但由于口器十分尖銳,因而能輕易刺穿皮膚;駱駝雖重,但腳掌面積很大,因而不會深陷沙中.這使我們想到:壓力對物體作用的效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應該跟受力面積有關.讓我們嘗試通過實驗來檢驗上述想法.
在這段分析中,教材通過“刺穿”與“不會深陷”對比出壓力效果的不同.細細品讀,筆者認為教材在特別強調“尖銳”與“腳掌面積很大”,突出強調“受力面積”對壓力作用的效果的影響.文中雖然也提及了“蚊子的口器對皮膚的壓力雖然不大”、“駱駝雖重”,壓力的大小對壓力作用的效果究竟存在何種的影響并無體現(xiàn).“這使我們想到:壓力對物體作用的效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真的令人難以接受.
3蚊子叮人的過程并不簡單
蚊子口針刺入皮膚時最關鍵的兩個部件:上唇和下顎.上唇尖端部位很尖,曲率半徑約為100~200納米,而普通縫衣針的針尖曲率半徑約為100微米.如果簡單地將截面看成一個圓,上唇尖端約為普通縫衣針尖的百萬分之一.
蚊子的下顎尖端同樣鋒利,曲率半徑同樣約為幾百個納米.下顎的外側和內側均長著一排微小而精致的鋸齒狀結構(如圖2),這些鋸齒的齒尖曲率半徑約為50~150微米.吮吸人類血液的蚊子一般長著14個以下的鋸齒.微納鋸齒數(shù)目越多,刺入皮膚能力越強.蚊子上唇與下顎的彈性模量與聚合物材料相當,表面硬度則可媲美金屬材料,并且越接近尖端表面硬度越高.正是這個內柔外剛的力學特質使得蚊子口針不但能輕易刺入皮膚,還可以在皮下自由彎曲以尋找毛細血管.
用高速攝像機觀察發(fā)現(xiàn),蚊子口針刺入皮膚的過程并不是簡單刺入.刺破前蚊子會將其口器繃直,快速地刺向皮膚.這是一個動態(tài)沖擊的過程:上唇尖端首先刺破皮膚表面,此后,隨著刺入深度的增加,伴有周期性的振動,從而驅動帶有微納鋸齒的下顎鋸開皮膚.在振動刺入初始階段,蚊子頭部振動頻率較高,約為10~15赫茲;在中間刺入階段,振動頻率逐漸降為6~8赫茲;振動末期階段振動頻率僅為3~5赫茲左右.
鑒于以上考慮,筆者建議教材選用其它更貼近學生生活、直觀形象、易讀易思易懂的實例幫助學生建立抽象的壓強概念.比如,在學生的生活體驗中,一根針扎在手上該是多么的疼,而一把針扎在手上?學生的神經(jīng)都要緊張的崩斷了,實際情況如何?學生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實際實驗的結果與學生體驗的巨大反差一定可以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對“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有關”的結論刻骨銘心.作為一線教師,我們熱切期待教材真正的改變.